上出语文课的“本真”样态
(2022-05-27 08:48:29)上出语文课的“本真”样态
——观王林波老师《羿射九日》(第一课时)有感
摘要:语文课的“本真”样态是有真容,有真味,有真实感。王林波老师教学《羿射九日》一课,用生活素材、文本素材激活学生的感受与想法,让学生体验到了真真切切的语文之美,同时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与想象空间。这节课,可以说上出了语文课的“本真”样态。
关键词:《羿射九日》;语文课;“本真”样态
语文课的“本真”样态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上出语文课的“本真”样态?我想,这是每位语文教师毕生孜孜探求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一节具有“本真”样态语文课一定是基于文本、面向学生、扎根生活的好课,一定是坚守育人初心、深耕教材文本、激发学生内驱力、发生真实学习的好课,一定是一节师生真诚交流、真知自然生成、语文味道浓厚的好课。在王林波老师的《羿射九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领略到了语文课的“本真”样态,看到了语文课的“真容”“真味”与“真实感”。无论从这一课的目标定位、流程设计、问题呈现上看,还是从学生参与、学法指导、课堂生态上看,本节课都流露出语文课的“本真”追求。
语文课的“真容”,是用生活素材、文本素材激活学生的感受与思考,引发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学习问题是真实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一旦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发生失调或冲突,学习问题就会发生,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随之而来。对学生而言,学习问题的产生不仅要存在认知冲突,还离不开另外一个关键条件,即学生感兴趣、觉得有意思。趣味性是学生沉浸文本之中、产生心灵感应、助推学习问题产生的心理条件。王林波老师通过《上学歌》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兴趣、探索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后,王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探讨“假如没有了太阳,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有十个太阳,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等学习问题,实现了学生世界、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三者间的连通,真实的学习活动由此被全面启动。在本节课中,这类例子还有许多,如“羿为什么要射下九个太阳”“羿是怎么样射的九个太阳” 等问题链的设计,把学生迅速带入真实的学习中去,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品读文本,形成了整体上的认知,真实的学习行为由此在课堂上发生。透过这些教学中的场景,我们发现了语文课的“真容”,那就是善于利用各种生活中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导入文本学习中去,用真实的问题来启动学生思维的引擎。
语文课的“真味”,是上出“语文味”,让学生体验到真真切切、地地道道的中国语文之美。当前,倡导回归语文本体、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课改的主旋律,借助语文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来诱发学生对美好汉语世界的向往,促使他们真正爱上中国语文、浸入语文世界、习得语文素养,正是语文教学的恒久使命。当然,“语文味”是个很主观、很感性的词,我也无意为其下明确的定义。这里,通过王老师的课,来谈谈“语文味”的具体表现。在本节课中,王林波老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法,多层次、立体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之美,可以说上出了“语文味”。在汉字教学中,抓住“火”字的字族,即“炎”“炙”,配合写字教学,让学生领悟道会意字的趣味与美妙,感受字形与字义的紧密关联,同时将“稼”“窜”“熔”等形声字集中教学,借助形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扩展识字数量、习得识字方法,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的要求。在读法教学中,抓住课后习题提示的训练重点——“默读”,多次提示学生把握三个要领——“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并配合重点信息勾画,让学生在默读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挑战性与趣味性,持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体现了对“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传统读法的传承。在文本阅读中,王老师抓住了三个重要阅读环节——“读中问”“读中思”“读中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体验羿射九日的情景、情节、趣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打开思维、反复诘问,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深度把握;在神话特点的教学中,王老师借助两个版本对照、学生复述故事、故事细节揣摩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体验“神话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内涵与特质,帮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构起对神话故事的表达风格的正确理解;此外,还通过分析“禾苗”“土地”等关键词,让学生发现神话故事创作者的身份,渗透神话传播的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种子的播种到了学生的心田……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文化在文本世界中构成的一个综合体,于我们来说,它一定是以中国精神为内核的。在王老师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中国表达之美、中国文字之美、中国文化之美在神话故事教学中的综合呈现,品味到了中国语文的特质与优美。应该说,追求这种教学状态与境界,增强语文课的真味与本色,正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理应树立的一种观念与信念。
语文课的至美品质是“真实感”。听完王林波老师的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真实”,是学生真实学习感受、学习情感、学习状况的一次流露与呈现。这种“真实感”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有时会出人意料,甚至可以说有些稀奇古怪,如“太阳是怎么跑到树上去的”“太阳还会值日”“那干脆就叫两翅膀车吧”等。从学生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年级学生独特的想象与率真的表达,而看不出任何“套路”“表演”的痕迹,无疑,这种真实感增加了课堂的生成性,增加了教师导学的难度,而这正是低段语文课堂的常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赋予了学生多样化的参与和出错的机会,如默读自学、认读识字、自由想象、课内研讨、复述故事等,这些教学手法给课堂增加了更多的变数,很容易逃逸出教师的“主导”与“掌控”;在对疑难字词、文眼字词,如“值日”“神弓”“两轮车”等词语的讲授中,王老师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与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充分呈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语文教学在与学生真实生活的交融中凸显出灵动感与真实感。语文课的“真实感”,需要学生真实地表现出自我,需要教师“敢放能收”。在本课中,王老师正是借助娴熟的教学技术、丰富的教学经验、智慧的教学构思给我们上出了一节最具真实感的语文课,一节值得我们去深入品味借鉴的语文课。
(龙宝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邮编: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