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国之吻

(2025-10-01 11:19:09)
标签:

黑龙江大庆

王国良的诗

分类: 诗歌(原创)
祖国之吻
文/王国良

此刻,每一寸国土
都被五星红旗覆盖,我的心也是

一轮红日,印在十月的扉页
多像祖国之吻
也在吻我额头上的沟壑

吻,路边的野菊花
抽油机举起又放下的心事

吻,小菜园的向日葵
一张张老屯子的脸

吻下夜班的邻家女孩
红扑扑的笑声,外孙诵读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

吻窗口含苞待放的对对红
我刚刚写完的一首《如梦令》

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屏蔽了天外的硝烟 炮火

只把吻,留给南去的雁鸣
北归的游子,和黎明湖
碧绿湖,湿漉漉的凝望



 
把清澈的爱,献给清澈的你
——评王国良《祖国之吻》

文/龙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祖国”这一母题意象常被置于宏阔的历史叙事或抽象的政治符号中,容易陷入空泛的礼赞。王国良的《祖国之吻》却别开生面,以“吻”这一极具身体性与亲昵感的动词为核心意象,将宏大的家国情怀缝缀进日常的细节里,让“祖国”从高处的象征降落至可触、可感、可呼吸的生活肌理之中。
      诗歌开篇“每一寸国土/都被五星红旗覆盖,我的心也是”,以全景式视角建立起“祖国”的空间与情感坐标。但紧接着,诗人迅速将镜头拉近——“一轮红日,印在十月的扉页/多像祖国之吻”——这里的“红日”既是时间与节日的象征,又是“吻”的施与者,实现了由宏大到具象的第一次转译。
     随后,“吻”一路向下:野菊花、抽油机、向日葵、夜班女孩的笑声、孩子的诵读、长寿花、《如梦令》……这些意象序列呈现出一种由自然到工业、由乡村到家庭、由视觉到听觉的递进,使“祖国之吻”在多重生活层面发生回响。从诗学角度看,这种转译策略打破了传统颂歌的单向度抒情,形成“宏观—微观—情感”的立体结构。
     “吻”在诗中不仅是动作,更是一种情感媒介。它具有双向性:祖国在“吻”我,我也在“被吻”中感受到祖国的存在。这种互动消解了宏大叙事的疏离感,构建出一种亲密的情感共同体。
       细读可见,诗人刻意选择的被吻对象多是弱势、平凡或静默的存在——野菊花的微小、抽油机的重复、老屯子的沧桑、夜班女孩的疲惫——它们因“吻”而获得价值与尊严,暗示祖国的关怀并不偏私于“伟大”,而是平等地降临于每一个日常生命。
      全诗采用自由诗体,句式简短,节奏舒缓,与“静悄悄的吻”相呼应。动词“吻”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咏叹式的韵律,既强调了核心意象,又像心跳般在诗行间回荡。
     结尾“南去的雁鸣、北归的游子、黎明湖/碧绿湖,湿漉漉的凝望”,通过空间的延展与声音的引入,让诗的情感弧线达到高潮——由个体的“额头之吻”扩展至群体的“故土之吻”,完成了由内向外的情感辐射。
    “屏蔽了天外的硝烟 炮火”一句,在全诗最安静的时刻引入了外部世界的暴力意象,形成强烈的对照。这种对照不仅凸显了当下安宁的珍贵,也揭示了“祖国之吻”的深层含义——它是一种守护力量,一种让平凡生活得以安然存在的保障。这种诗学上的张力,使作品在温情中暗含力量,在宁静中潜藏深刻。
      王国良以“吻”为诗眼,通过意象的转译、抒情的双向建构、节奏的咏叹性设计与对照的张力营造,将“祖国”从抽象符号转化为有温度、有呼吸、有触感的生命体。读《祖国之吻》,我们不是被动接受一种理念,而是在日常的微光中重新发现:祖国的爱,不在远方的口号里,而在我们额头的沟壑、孩子的笑声、窗前的花开之中——这些都是“祖国之吻”留下的温柔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