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石凳上,载起岁月的暖与重
——评王国良的《楼下的小石凳》
文/龙 庆
王国良的《楼下的小石凳》,以一方寻常的小区器物为锚点,将日常烟火与生命哲思拧成了一根细腻的线,让平凡场景里生出了直抵人心的诗意。
诗的巧思,先在意象的鲜活落地。开篇将石凳比作“立起来的腰鼓”,既勾画出圆凳的形态,更暗合了它“敲击家长里短、雨去风来”的功能——它不是静止的摆设,而是小区生活的“发声器”,老人们的聊天、抬杠、打牌,都是敲在这“腰鼓”上的日常节拍。而后“磨光的凳面像镜子”,又把具象的磨损转化为抽象的映照:这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凳上人的容颜,更是“岁月的背面”——那些被时光悄悄磨旧的日子,那些藏在家长里短背后的生命痕迹。
更深的力量,藏在**“变”与“不变”的对照**里。石凳始终是那几个,“像我搬进这个小区的时候一样”年轻;但凳上的人,从李大娘到孙婶,“换了一茬又一茬”,甚至“有人坐着坐着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一句轻描,却道尽了生命的消逝与时光的不可逆,温柔里裹着沉甸甸的沧桑。
而诗人的温柔,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底色。当他写“端上一盆清水擦擦包浆的凳子,铺上一层指纹的坐垫,别让沧桑着凉”,当他说冬天会有“雪做的羊毛毡”“送给星星月亮坐坐”,原本冷峻的岁月流逝,突然有了具象的暖意。这不是对沧桑的对抗,而是对时光的珍视——连承载岁月的石凳都值得被呵护,那些曾坐在凳上的生命、那些逝去的日子,自然也被妥帖安放。
最终,这方小石凳成了一个符号:它是小区的记忆容器,是生命轮回的见证者,更是诗人对平凡生活、对时光本身的温柔致敬。读这首诗,像在某个傍晚路过楼下的石凳,忽然读懂了那些沉默器物里,藏着的人间烟火与岁月深情。
楼下的小石凳
王国良
都是圆的,像立起来的腰鼓
系在小区的身上
敲击着家长里短,雨去风来
每天都有几位老人
坐在上面聊天,抬杠,打牌
磨光了的凳面像一面镜子
照亮了岁月的背面
今天坐的是李大娘
明天坐的也许是孙婶
有人坐着坐着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斗转星移,还是那几个凳子
人却换了一茬又一茬
偶尔,端上一盆清水
来擦擦包浆的凳子,铺上一层
指纹的坐垫,别让沧桑着凉
冬天也会铺上雪做的羊毛毡
送给星星月亮坐坐
凳子一直坐在大地之上
还是那么年轻
像我搬进这个小区的时候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