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人生况味
——评王国良《生态园的稻草人》
文/龙 庆
王国良的《生态园的稻草人》以看似轻盈的意象,承载了沉甸甸的人生况味。这首诗巧妙地将稻草人的形象转化为社会观察与人性思考的媒介,通过多重隐喻构建了一幅既温暖又略带苦涩的现代生活图景。
从"被观看"到"被塑造"。诗的开篇便揭示了稻草人的双重身份:它们既是景观的一部分,又被迫参与表演。"游人一来/他们也忙碌起来"暗示了一种被动的存在状态,稻草人的"忙碌"并非出于自我意愿,而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诗中稻草人的各种装扮——"男女相拥""戴上眼镜""站成门童"——展现了它们如何被塑造成符合游客想象的形象。这种"被塑造"的命运,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根据他人期望调整自我的生存状态。
草做的心:身份与尊严。"一堆稻草,只要有了/人的样子,就要穿上衣服/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这段文字巧妙地揭示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稻草人本是无生命的物体,一旦被赋予人形,便被期望承载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诗人将稻草人与"麦田的守望者"对比,指出它们"都有一颗草做的心/都是打工的,都是草民"。这一比喻不仅消解了城乡、职业的界限,更强调了普通人共有的生命本质——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都有着相似的脆弱与坚韧。
生命的循环:从表演到回归诗的结尾展现了一种超越表演的生命状态:"实在太累了,就做回干草/躺在月光下,尘归尘,土归土/拱出几株嫩绿的秧苗"。这不仅是对生命循环的诗意表达,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从满足他人期待到接纳自我本真。
稻草人的生命历程,从被塑形、被使用,到最终回归自然,孕育新生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这一循环既是对个体生命的隐喻,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
王国良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日常意象传递深刻思考。诗中的拟人手法赋予稻草人以情感和思考能力,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关怀。
《生态园的稻草人》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形象的描绘,更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它提醒我们,在满足他人期望的同时,不要忘记回归自我本真,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生态园的稻草人
王国良
游人一到
他们也忙碌起来
男女相拥,要爱得卿卿我我
戴上眼镜,就是个学霸
或站成门童,满面春风
招手,胳膊酸了
就把蓝天举起来,为归雁当做栈道
一堆稻草,只要有了
人的样子,就要穿上衣服
家国情怀, 仁义礼智信
陪着拍照,骑在摩托上奔走
别人的想象,就是草的日子
与麦田的守望者相比
都有一颗草做的心
都是打工的,都是草民
实在太累了,就做回干草
躺在月光下,尘归尘,土归土
拱出一簇嫩绿的秧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