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里的诗与乡愁
——
评王国良《南戴河的云》
文/龙 庆
在诗歌的世界里,云是最常见的意象,却也是最难写出新意的存在。王国良的《南戴河的云》却以细腻的观察、灵动的想象与深沉的共情,让一片寻常的云,成为连接自然之美、诗意哲思与乡愁记忆的纽带,读来如品一盏清茗,余味悠长。
诗歌的开篇便见巧思。“南戴河的云,像韵味雅致的青花瓷 / 摆放在天空的展厅,任人仰望”,以
“青花瓷” 喻云,既写出了云的洁净、温润与纹理感,又赋予其 “展品” 的仪式感 ——
天空成了展厅,云便不再是随意飘荡的自然物,而是值得驻足凝视的艺术品。这一比喻跳出了 “云如棉絮”“云似羊群”
的窠臼,注入了东方美学的雅致感,为全诗奠定了恬淡而郑重的基调。
更妙的是 “如果用手指弹一下,会不会 / 传来一阵清脆的回响”
的想象。诗人打破视觉的局限,以通感手法赋予云 “可触摸”“可聆听” 的质感。那 “清脆的回响” 落在仙螺岛、落进大海,竟成了
“浪花不肯平静的理由”—— 云与海、与地域景观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互动,静态的云因这想象有了动态的张力,南戴河的地域特色也借由云的
“回响” 悄然融入诗中,让这片云有了专属的 “地理坐标”。
若说前两节是对云的 “形与声” 的描摹,那么第三节则深入云的
“神与境”。“一朵朵云,像一行行意境悠远的诗 / 写满一张蓝色的宣纸”,将云与诗歌直接勾连,天空成了
“蓝色的宣纸”,云便是纸上的诗行。这不仅是比喻的升级,更是诗人对 “自然即诗” 的哲思流露 —— 南戴河的云本身就是一首
“恬淡,祥和” 的诗,它与 “红墙绿树” 共同 “赞颂着海滨的静美”。这里的 “赞颂”
并非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云与周遭景物的和谐共生,让静美在画面中自然流淌,如微风拂过海面,不着痕迹却动人心弦。
诗歌的情感在第四节转向人的内心。“人们都仰起脖子,放飞大野之心 /
去丈量梦幻的高度”,写出了云对人的精神牵引 —— 它让世俗的目光向上攀升,让被生活束缚的心灵得以舒展。而 “我也有那么一瞬 /
万千思绪突然安静下来,化为一声鸟鸣”,则将群体的共鸣聚焦于个体的顿悟:在云的凝视下,纷杂的思绪消散,只剩下与自然相融的纯粹,“鸟鸣”
的意象轻盈而透亮,恰是这份宁静的最佳注脚。
最动人的莫过于第五节的乡愁书写。“有人把云,看成了老家的芦花 /
袅袅的炊烟,苍苍白发”,云在此刻成了记忆的载体 —— 不同的人从云中看见不同的故乡符号,而 “我” 则 “错把它们 /
看成了故乡的雪,雪后的白桦林”。这份 “错看”
里藏着深沉的眷恋:南戴河的云再美,也终究是异乡的风景,它唤起的,是对故乡雪色、对童年白桦林的遥远回望。云的意象在此完成了从
“自然景物” 到 “情感媒介” 的升华,它连接着眼前的海滨与心中的故土,让异乡的美有了乡愁的重量。
结尾 “谁也不敢大呼小叫,唯恐吓跑了云 /
孩子们也停止了奔跑,拽着母亲的衣襟”,以人们的静默与孩童的收敛,侧面烘托出云的珍贵。这份小心翼翼的守护,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也是对心中那份宁静与乡愁的呵护
—— 仿佛稍一喧闹,不仅会惊散眼前的云,更会打碎那份与自然相融、与故乡相连的微妙心境。
整首诗以云为线,串联起自然的雅致、地域的风情、心灵的宁静与乡愁的绵远。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辞藻,却在寻常意象中翻出新意:青花瓷的比喻见雅致,回响的想象见灵动,诗行的类比见哲思,乡愁的错看见深情。南戴河的云,最终不仅是一片云,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然的诗意,也照见了每个游子心中,那片永远飘在故乡上空的云。
南戴河的云
王国良
南戴河的云,像韵味雅致的青花瓷
摆放在天空的展厅,任人仰望
如果用手指弹一下,会不会
传来一阵清脆的回响,落在仙螺岛
落进大海,成为浪花不肯平静的理由
一朵朵云,像一行行意境悠远的诗
写满一张蓝色的宣纸,恬淡,祥和
与红墙绿树一起,赞颂着海滨的静美
人们都仰起脖子,放飞大野之心
去丈量梦幻的高度,我也有那么一瞬
万千思绪突然安静下来,化为一声鸟鸣
有人把云,看成了老家的芦花
袅袅的炊烟,苍苍白发,我也错把它们
看成了故乡的雪,雪后的白桦林
谁也不敢大呼小叫,唯恐吓跑了云
孩子们也停止了奔跑,拽着母亲的衣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