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家访小路上,品教育深情与岁月重量——评王国良《家访的小路》

(2025-08-28 19:55:36)
标签:

黑龙江大庆

王国良的诗

分类: 诗歌论坛

于家访小路上,品教育深情与岁月重量

 —— 评王国良《家访的小路》

 

/龙 庆

 

王国良的《家访的小路》,以质朴却饱含温度的文字,将四十年前的教育往事缓缓铺展。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如小兴安岭的山风般清新动人,在对家访小路的细腻描摹中,藏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对学生的牵挂,更沉淀着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人文情怀,读来让人心中泛起阵阵暖意。

诗歌以 “国土” 与 “声部” 为喻,开篇便奠定了真挚的教育情感基调。“初二二班就是我最富庶的国土”,将班级比作 “富庶的国土”,打破了传统认知中 “国土” 的宏大叙事,赋予其亲切而厚重的意义 —— 这里的 “富庶”,无关物质财富,而是四十六名学生所承载的希望与可能;“四十六名学生,四十六个声部”,又以生动的听觉意象,勾勒出课堂的鲜活与生机,“每次诵读都是山沟里最精彩的演出”,既写出了学生们的朝气,也暗含着诗人作为教师的欣慰与自豪,为下文 “家访小路” 的展开埋下情感伏笔。

诗中对家访沿途景象的刻画,是整首诗最具画面感与感染力的部分。诗人没有笼统地写家访的艰辛,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让每条 “小路” 都拥有了独特的记忆符号。走进山坳的小村,“好客的小鸡小狗”“眼神潮湿的梅花鹿”,用灵动的生灵营造出山野间的温情;穿过苗圃到凯涛家,“蜜蜂在耳边缠绕”“一碗蜂蜜水映出全家山一样的淳朴”,以 “甜蜜” 的意象传递出家校间的真诚与善意;趟过诺敏河到翠华家,“三个孩子正穿着蘑菇串”“风铃般挂满屋檐” 的蘑菇,既展现了山里孩子的生活日常,又透着几分童真与诗意,而 “晒干后就要背出大山,换回越冬的稻谷”,则在细节中暗含了山里家庭的不易,让家访的意义更显深刻。

最让人动容的,是诗人对小军家场景的书写,这一段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刻画得淋漓尽致。“要退学的小军,父母正劈着一段老榆木”,简单的一句场景描述,道出了学生面临的困境 —— 或许是家庭的压力,让孩子不得不放弃学业。而诗人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 “接过斧子,叮叮当当,汗如雨下”,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学生家庭的劳作中。这 “劈柴” 的动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帮忙,它是一种共情,是教师用汗水与家长并肩面对困难;更是一种守护,“终于给孩子劈出一条返校的山路”,这里的 “山路” 既是现实中通往学校的路,更是孩子人生中重回求学正轨的路,一字一句间,满是教师对学生未来的珍视与守护。

诗歌的结尾,在时光的流转中升华了主题。“四十年前的路,一条条早已荒芜”,岁月变迁让物理意义上的家访小路逐渐消失,但 “当年的孩子也成了家和国的顶梁柱”,一句简单的交代,却彰显了教育的力量 —— 那些曾在小路上被牵挂、被守护的孩子,最终成长为支撑家庭与国家的力量,这便是教师职业最珍贵的 “收获”。而 “夜深人静,还常站在阳台踮起脚尖张望,小兴安岭的那山 那水 那人 那路”,则将情感拉回当下,诗人年老后对往事的回望,不是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对那段教育岁月的珍视,对那些学生、那些故事的牵挂。“那山 那水 那人 那路” 的并列,看似平淡,却凝聚了四十年的深情,让整首诗的情感在绵长的思念中落地,余味悠长。

王国良的《家访的小路》,是一首献给教育者的赞歌,更是一段关于爱与责任的岁月记忆。它以 “小路” 为线索,串联起教育中的温暖与坚守,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课堂上的单向输出,而是教师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真心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那些荒芜的小路或许会被时光遗忘,但诗中藏着的教育深情,却如小兴安岭的山水般,永远鲜活而厚重。

 

附: 家访的小路》/王国良

 

家访的小路

王国良

 

高中毕业后,我被留校任教

初二二班就是我最富庶的国土

四十六名学生,四十六个声部

每次诵读都是山沟里最精彩的演出

 

每个声部,都连着一条家访小路

走进山坳,是只有一户人家的小村

迎接我的,是好客的小鸡小狗

还有一栏眼神潮湿的梅花鹿

 

穿过苗圃,是凯涛家的白桦小屋

蜜蜂在耳边缠绕,送来甜蜜的托付

一碗蜂蜜水映出全家山一样的淳朴

 

趟过诺敏河,就是翠华的家

松木桌上,三个孩子正穿着蘑菇串

榛蘑 元蘑 鸡腿蘑,风铃般挂满屋檐

晒干后就要背出大山,换回越冬的稻谷

 

走过独木桥,就到了黑崴子

要退学的小军,父母正劈着一段老榆木

我接过斧子,叮叮当当,汗如雨下

终于给孩子劈出一条返校的山路

 

四十年前的路,一条条早已荒芜

当年的孩子也成了家和国的顶梁柱

夜深人静,还常站在阳台踮起脚尖张望

小兴安岭的那山 那水 那人 那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敲钟人
后一篇:七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