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质师》:在黑土地的钻机声里,听见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王国良

(2025-08-07 20:12:00)
标签:

黑龙江大庆

王国良的诗

分类: 诗歌论坛

《地质师》:在黑土地的钻机声里,听见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王国良

 

当大庆油田的钻机轰鸣声穿透舞台,当东北黑土地的凛冽寒风裹挟着人物的呐喊,杨利民笔下的《地质师》便不再是一部单纯的话剧——它是石油会战岁月的"活态档案",是用舞台语言镌刻的精神史诗。"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这句镌刻在大庆油田纪念馆墙上的标语,恰是这部作品最生动的注脚。作为扎根大庆本土的创作者,杨利民以亲历者的赤诚与艺术家的锐度,将石油人的血与火、笑与泪熔铸于戏剧之中,让这部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品,既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舞台镜像,又为工业题材的艺术表达开辟了新路径,更在主旋律的讴歌中完成了对民族精神密码的破译。

 

一、时代褶皱里的精神勘探:创作背景与精神谱系的同频共振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当沿海地区追赶全球化浪潮,都市街头飘荡"下海""致富"口号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体制转轨中遭遇阵痛。大庆油田既承载着"工业学大庆"的辉煌,也面临资源递减、技术迭代、观念碰撞的挑战。杨利民创作《地质师》,绝非偶然怀旧,而是带着文化自觉的精神寻根——在价值多元浪潮中,打捞支撑民族走过艰难岁月的精神锚点。

   这种锚点,正是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以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回溯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那是国家面临"贫油国"困境、西方封锁加剧时的绝地反击。数万石油工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荒原上,以"干打垒"为房、窝窝头果腹,靠"人拉肩扛"立起钻机,用"跳进泥浆池搅拌"的决绝制服井喷。这种绝境中的创造力与奉献中升华的价值观,不仅让中国甩掉"贫油"帽子,更沉淀为民族的精神基因。

《地质师》将故事从会战年代延伸至改革开放后,完整呈现精神的传承与嬗变。主角洛明从青年技术员成长为老地质师,人生轨迹与油田发展同频:会战时期,他在暴风雪中用身体护住勘探数据,喊出"油藏在哪,人就在哪";改革开放后,面对外资高薪诱惑,他抚摸地质锤感慨"这锤子敲出的不只是石油,还有中国人的腰杆"。杨利民未将精神符号化,而是让它流淌在人物选择里——当年轻一代质疑"住地窝子搞勘探是否值得"时,洛明答:"困难不是用来逃避的,是用来踩在脚下的。"这种对话正是90年代社会心态的缩影:物质主义抬头时,需重审"艰苦奋斗"价值;个人主义渐兴时,需重温"集体奉献"意义。

 

二、工业题材的舞台突围:从钻井平台到精神剧场的艺术转化

 

将工业题材搬上话剧舞台,向来是创作难点。机器的冰冷、流程的枯燥、专业壁垒,易让作品陷入"行业报告"式刻板。而《地质师》的突破,在于以人的命运为钻头,钻探工业历史背后的精神岩层。

杨利民深谙话剧"以情动人"的本质,未过多铺陈钻井技术,而是聚焦地质师的情感世界。洛明与芦敬的爱情,因会战结缘又因事业分离:芦敬放弃进城机会,在基地缝补工装、熬制姜汤;洛明的情书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有"等找到大油藏,就带你看咱亲手打出的井"的朴素承诺。这种"把爱埋进黑土地"的情感,比口号更能诠释"奉献"。老队长赵振江因抢进度忽视安全导致事故,晚年在纪念碑前长跪忏悔"咱不能为了出油,把人命和规矩都扔了",让"求实"精神有了分量。杨利民让每个角色带着人性温度:有英雄壮举,也有凡人软弱;有事业执着,也有家庭愧疚。这种对"高大全"的解构,让人物摆脱符号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载体"

舞台呈现上,《地质师》创造性转化工业元素为戏剧语言,实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传统工业题材易陷"实景复刻"误区,而该剧舞台设计充满象征:一组可变形金属框架,时而为钻井架,时而为地窝子,时而叠印油藏剖面图,既避场景转换繁琐,又暗喻"工业与人文"共生。灯光设计匠心独运:会战用凛冽白光显环境严酷,庆功用温暖橙光传集体欢腾,转型期用交错光影暗示观念碰撞。音效运用尤妙——钻机声随人物心境变化:洛明发现油藏时如战鼓激昂,面对质疑时似叹息沉重,精神传承时化作低沉坚定的共鸣。

该剧呈现工业历史时,采用"虚实交织"策略。舞台背景LED屏不时闪现真实影像:王进喜跳进泥浆池、会战大军冒雪行军、第一口井出油欢呼……黑白画面与演员彩色表演形成时空对话,让艺术虚构获历史真实加持。当洛明台词"咱们的井,要打到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与影像中"大庆人"口号重叠时,剧场的沉默比掌声更有力量——观众在艺术与历史夹缝中,触摸到民族改天换地的豪情。

 

三、主旋律的当代回响:从历史丰碑到精神坐标的价值重构

 

文艺创作中,讴歌主旋律易陷"说教"窠臼,而《地质师》的成功,在于让主旋律从"宏大叙事"落地为"个体体验",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启示"。它告诉我们:主旋律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能量;不是过去时标本,而是进行时实践。

剧中对大庆精神的诠释,始终与时代问题对话。90年代中国面临"效率与公平""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拷问,《地质师》通过人物选择给出启示。罗大生堪称时代"双面镜":会战中是技术骨干,改革开放后一度迷失,想倒卖设备牟利,质疑洛明"老脑筋";但看到外资企图垄断核心技术时,他回到油田带团队攻克难关。其转变印证:创业精神不是教条,计划经济时是"人拉肩扛"的苦干,市场经济时是"自主创新"的巧干。杨利民未否定时代进步,而是强调:工具迭代,"为国争光"初心不变;体制改革,"精益求精"态度不丢。

这种精神的当代性,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谈"卡脖子"技术时,洛明们"用算盘算油藏"的钻研,正是自主创新的源头;面对乡村振兴时,石油工人"在荒原种工业绿洲"的开拓,正是攻坚克难的动力;警惕"精致利己主义"时,芦敬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正是社会共识的基石。《地质师》中"油会枯竭,精神不会"的台词,在资源约束趋紧、动能待转的今天,更显振聋发聩——国家的真正底气,从来不是地下矿藏,而是民族的精神矿藏。

杨利民曾说:"我写《地质师》,是想让黑土地上沉默的英雄,在舞台上发出声音。"这些声音汇成民族精神的交响乐。剧中暴雨冲毁帐篷的场景令人动容:洛明和队员围篝火,用冻僵的手弹吉他,唱自编歌谣:"咱是地质郎,走南又闯北,铁锤敲地球,原油滚滚来……"歌声不高亢,却穿透风雨,藏着对事业的爱、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当话剧大幕落下,钻机声余韵仍在回荡。《地质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将工业题材搬上舞台,更在于提供精神坐标——让我们找到民族走过的路,看清未来方向。黑土地上的地质师们证明:真正的伟大在平凡坚守,真正的不朽在精神传承。这是杨利民留给时代的财富,也是"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的深层密码——创业难,守业更难,最难的是让创业时的精神火种,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