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冷寂中绽坚守之光
——评王国良的诗《风雪中的地被菊》
文/川恒
王国良笔下的《风雪中的地被菊》宛如一曲在寒冬奏响的生命赞歌,以简洁而深邃的笔触,勾勒出坚韧与落寞交织的动人图景。
开篇引用的“谁会怜花冷,雪伴俏装容”,恰似一扇通往菊花凄美世界的窗扉。诗人以问句起笔,瞬间揪住读者的心弦,将地被菊置于无人问津的冷境,那份被世界遗忘的孤寂感扑面而来。而“雪伴”一词又添一抹奇妙意蕴,雪花簌簌飘落,与菊花的“俏装容”相拥,寒冷却唯美的画面,暗示菊花即便身处恶劣,仍保有那份与生俱来的风姿,不向风雪低头,坚守着自我的姿态,为全诗奠定坚韧不拔的基调。
诗中提及“去南方等春的诗人”,这一角色设定别具匠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逃离寒冬奔赴暖春,恰似现实中诸多追逐安逸之人;而地被菊留守风雪,直面酷寒,凸显其逆行者般的孤勇。它“不顾孤寂,清冷”,无视世间冷漠,执着“呈现生命的底色”,这种底色是生命原始的蓬勃与顽强,在皑皑白雪覆盖下,倔强地宣示存在,如暗夜火种,微弱却不息,戳破寒冬死寂,彰显自然生灵超乎寻常的耐力。
诗人进一步挖掘深度,喟叹“一些美好的事物常被冷落”,从地被菊个体遭遇推及世间万象,使诗意升华至哲理层面。地被菊不为冷落所动,“为一粒种子活着”,这粒种子是希望、传承与使命的具象,即便未来是“怀抱枯枝,成为香魂的标本”,也在所不惜。这种向死而生的决然,是对生命意义最纯粹的践行,读来震撼人心,引人沉思生命价值几何,是否该在困境中坚守初心。
收尾处诗人“浑身一紧,打了个寒颤”“替那些雪中的菊花,掉了几片叶子”,神来之笔打破文本与现实界限,将自身与菊花命运相融。此共情之举,不单是对菊花怜惜,更是人性与自然灵性的深度契合,让读者仿若附身菊花,亲尝风雪凛冽,感受那份不被理解的沉重与咬牙坚持的力量,余韵悠长,使菊花精神深深烙印心间,成为久久回荡的生命强音。
整首诗借物抒情,以风雪地被菊为镜,映照世间冷暖、生命韧性,用质朴文字唤醒读者心底沉睡的勇气,告诫莫因冷遇而弃守美好,激励于人生寒冬踏出坚实前行的脚印。
风雪中的地被菊
诗/王国良
“谁会怜花冷
雪伴俏装容”
这是一位去南方等春的诗人
为雪中的地被菊吟诵的句子
不顾孤寂,清冷
依然呈现生命的底色
无人在意寒冷中的处境
雪,却做了她们忠诚的伴侣
一些美好的事物常被冷落
而它们还在为一粒种子活着
直至怀抱枯枝,成为香魂的标本
似曾感同身受,仿佛那些菊花
就是我,突然浑身一紧,打了个寒颤
替那些雪中的菊花,掉了几片叶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