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深处的生命礼赞——评王国良的诗《玉米的根茬》文/川恒
(2024-10-21 06:58:45)
标签:
黑龙江大庆黑龙江大庆市 |
分类: 诗歌论坛 |
乡土深处的生命礼赞
——评王国良的诗《玉米的根茬》
文/川 恒
《玉米的根茬》是一首极具乡土气息与生命哲思的诗歌,诗人王国良以细腻而深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玉米地丰收之后的景象,在平凡中挖掘出了不平凡的诗意。
一、意象的选取与象征意义
诗中的核心意象是玉米的根茬。这一意象本身看似普通,但在诗人的描绘下,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玉米地收获后留下的根茬呈现出古铜色,这种颜色不仅是对根茬外在形态的写实,更象征着一种历经岁月与风雨后的坚韧与沧桑。
根茬 “与感恩的大地相依为命,就如守望故乡的乡亲父老”,诗人将根茬与乡亲父老相类比,把根茬对大地的眷恋和依赖,转化为乡亲对故土的深情。这种象征,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坚守的农民形象。他们如同根茬一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都深深地扎根于故乡的土地,不离不弃,体现出一种质朴且深沉的乡土情怀。
二、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
诗人在诗中融入了多个乡村生活场景,使诗歌充满了画面感。“曾经的旱和涝,都成了故事,摊晒在小院的玉米堆上,接受阳光的追问,卸掉多余的水分”,这几句诗将过去的自然灾害与当下丰收后的场景相联系。旱涝之灾被当作 “故事”,在阳光照耀下晾晒的玉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艰辛,而 “卸掉多余的水分” 则暗示着生活在历经磨难后走向了一种轻松、安定的状态。这种场景的描写,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真实记录,更是在传达一种生活的哲理 —— 无论曾经遭遇过多少困难,丰收的喜悦总会到来,而那些困难最终都将成为可以平静讲述的过往。
“偶尔有菟丝来访,根茬就把它们拦下来,只有牛羊可以捡拾丰收的碎屑” 这一细节描写,呈现出乡村生态系统中微妙的关系。根茬对菟丝的阻拦,体现出一种自然的守护力量,而牛羊对丰收碎屑的捡拾,则展示了乡村生活中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使诗歌更加贴近乡村生活的本质,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土地上生命的律动。
三、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感悟
诗歌的结尾部分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展现出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一排排低矮的存在,风却不怕扎了脚,大呼小叫而过,空下来的田垄,开始筹划下一个轮回”,根茬虽然低矮,却能坦然面对风的 “大呼小叫”,这象征着生命在面对外界的挑战时的一种从容与淡定。而空下来的田垄 “筹划下一个轮回”,则预示着生命的循环往复。
“待到大雪飘飘,就会与莽原一色,野鸡和野兔,就会把它当做一张大纸,练习一个个‘春’字”,这几句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大雪覆盖下的根茬与莽原融为一体,野鸡和野兔在根茬间活动,仿佛在根茬这张 “大纸” 上书写着 “春” 字,寓意着即使在寒冬,生命也在默默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春天总会在生命的轮回中如期而至。这一结尾既富有诗意,又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让读者在感受乡村生活之美的同时,也对生命的永恒与轮回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玉米的根茬》通过对玉米根茬这一意象的深入挖掘,结合乡村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和对生命轮回的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乡土韵味和生命力量的画卷,是一首能够触动读者心灵深处对故乡、对生命眷恋之情的佳作。
玉米的根茬
王国良
收获过的玉米地
就剩下了古铜色的根茬
丰收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却照样与感恩的大地相依为命
就如守望故乡的乡亲父老
曾经的旱和涝,都成了故事
摊晒在小院的玉米堆上
接受阳光的追问,卸掉多余的水分
偶尔有菟丝来访
根茬就把它们拦下来
只有牛羊可以捡拾丰收的碎屑
一排排低矮的存在
风却不怕扎了脚,大呼小叫而过
空下来的田垄,开始筹划下一个轮回
待到大雪飘飘,就会与莽原一色
野鸡和野兔,就会把它当做
一张大纸,练习一个个“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