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水悠悠载古今(散文)1800字

(2024-09-29 13:21:49)
标签:

黑龙江大庆

王国良的诗

分类: 散文(原创)

洛水悠悠载古今(散文)1800

王国良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洛阳,这座岁月长河中的传奇古都,如同一颗永不黯淡的星辰,闪耀着千年的华光。它的故事,似一首悠扬的史诗,吟哦着文学艺术的妙韵、政治军事的豪情、科学文化的辉煌,以及山河的壮丽与人民的灵秀聪慧。

洛阳,向来是文人墨客的心灵归处,仿若一座文学艺术的神秘殿堂。曹植,建安文学之翘楚,其《洛神赋》以奇幻之笔绘就洛水之神的绰约风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此等妙语成为千古绝响,为中国文学的抒情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作亦雄浑与细腻并蓄,家国情怀尽显,深深润泽后世文学之林。左思的《三都赋》一经面世,便引发“洛阳纸贵”之盛况。其对三国都城的细致描摹,将当时社会的万千气象生动展现,不仅是文学的鸿篇巨制,更是地域文化的精妙演绎,激发了后人对历史文化的探寻热忱,令洛阳的文学之光愈发璀璨。颜真卿,虽祖籍琅琊,却与洛阳缘分匪浅。他的《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作品,气势恢宏,笔法刚劲,字体端庄雄伟,正气与力量充盈其间,开创全新书风。这些作品不只是艺术的珍宝,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引领着后人在艺术之途奋勇前行。

于政治军事的舞台之上,洛阳亦地位非凡。周公旦在洛阳制礼作乐,所创典章制度成为古代社会的基石。周礼涵盖生活诸事,其“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理念,彰显中华早期政治智慧,为后世治国提供了珍贵借鉴。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洛阳为都,开创“光武中兴”之盛世。他于乱世崛起,凭借卓越军事才能与领导韬略,平定割据,恢复秩序。他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倡导儒学,为东汉文化的繁荣筑牢根基。其事迹激励后人勇迎挑战,开创美好未来。洛阳因其关键的军事战略位置,孕育众多杰出将领。司马懿智谋超群,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尽显军事才华与坚韧意志,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思想,如“奇谋百出,以守为攻”,对后世军事理论有所影响,凸显智慧谋略在复杂军政局势中的关键作用。

洛阳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功绩同样卓著。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余年,尽显古人智慧与创造力。地动仪为地震学研究贡献宝贵经验,他的《二京赋》亦具颇高文学价值。张衡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激励后人不断探索未知,推动科技前行。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普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力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发展。洛阳作为造纸术发源地之一,见证这一伟大发明的诞生与传播,彰显其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学巨匠,所著《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医学经验,提出辩证论治之法,为中医临床奠定坚实基础。他的医学思想和方法沿用至今,被誉为“医圣”,体现洛阳人民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探索与成就。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地处中原,北倚邙山,南望洛水,山川秀丽。龙门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是山河与智慧的完美交融。历经多朝开凿,历时四百余载,窟龛密布,造像精美,碑刻题记丰富。佛像栩栩如生,展现古代工匠高超技艺与对佛教艺术的深刻领悟,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巅峰杰作,见证洛阳人民的勤劳智慧与艺术执着,吸引全球游客,成为洛阳的文化标识。洛阳牡丹闻名遐迩,每年牡丹文化节,全城繁花似锦,“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人民培育牡丹数千年,培育众多品种,使洛阳成为世界牡丹之都。牡丹不仅是娇艳花卉,更是富贵、繁荣、吉祥的象征。以牡丹为媒介的文化活动促进交流,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回顾洛阳历史,自豪之情溢满心间;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如今,洛阳凭借独特历史文化优势与创新活力,绽放新姿。文化旅游方面,积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古城等景点品质与内涵不断提升,吸引众多游客;举办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人才,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成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环境优美宜居。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将古老与现代融合,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常伴。

洛阳,正以坚定步伐迈向美好未来。相信在人民共同努力下,洛阳将续写辉煌,成为世界璀璨明珠,让洛阳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恒流传。“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洛阳的魅力,将永远绽放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