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我交感”艺术魅力的根源在于自然崇拜

(2023-03-01 18:10:08)
标签:

黑龙江大庆

王国良的诗

分类: 诗歌论坛

  “物我交感”艺术魅力的根源在于自然崇拜

——王国良的“怀乡诗”文化解读

 

  

 

接触王国良的诗已近十年。每读其长长短短的句子,无论是书写故乡山村的,还是歌咏油田的,总有几句使我眼一亮心头一颤。每每这时,我知道我触摸到了“诗眼”,由“物我交感”创造的诗眼。

“物我交感” “是一种双向互动过程,即物的生命与我的生命同息共气、往复回流。一方面是主体将自身的情趣与风致移注于外物,另一方面则是外物的姿态与精神同样地也被主体吸纳于己身。”(百度)即物与我的互相移情。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交互的角色也不同,于是文学作品中交互的“物”便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和五彩斑斓的艺术风采。王国良十几岁就生活在东北林区的大山中在那里上学、工作,度过了青少年时。打猎、伐木、植树、采山货他都“行家”。可以说,在人生的初始他的世界就是大山。大山不仅感受了人生直接体验、修建了创作素材的“仓库”,而且了他日后走出大山不断回望的方向和精神原乡

这样的人生阅历和丰富库存,就使得大山里的人、植物和动物,都成了诗歌创作“物我交感”对象。一面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一面是作为抒情对象的家乡和大山。由于家乡的山山水水草木霜雪无不浸透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物我交感”,读者到的每一首诗的艺术世界都是鲜活跳跃的,诗人与景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命共融,难分你我,达到了诗人是树(《桦树皮》)、树是老乡(《树林》)的境界。

《白桦林》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中的白桦林是抒情场域,“打伞”的“你”是主人公,作者是抒情主体。三者很明显,“你”和抒情主体是人,而白桦林是植物。进一步划分,两个人物中抒情主体是“怀乡者”,而“你”仅从打着“花伞”的形象,基本断定不是白桦林的主人。最有可能的是,“你”是游人、过客。但白桦林走着打伞女的场景进入到诗人的视野,“你和白桦林/对望成峰,湿漉漉的眼神/涌动着诺敏河流淌的方言”。 至此,白桦林拟人化为一个人,偶然经过的游人也幻化为一个怀乡者,而且他们怀想的目标是明确且一致,即诺敏河。诺敏河正是诗人的家乡,是诗人不断思念和歌咏的对象。这一刻,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情感移植到抒情对象和主人公身上。接下来,“你和白桦树就是画中/题写的一首怀乡诗”,“你”被拟物、“白桦林”被比喻为诗人创作的诗。“你给每一位白衣老乡/一个深情的拥抱”,转眼“白桦林”又被拟人为“白衣老乡”。当“你”告别时,白桦树“围上来”“ 挡住了你回家的小路”白桦林又拟人化了。

整首诗中,三个元素在人与物中不停地转化,物即人,人即物,物非物,人非人,营造出一个人与物反复交感、不断转换、生动迷离的美感。

在他的诗中,类似的诗句比比皆是:“田野还盖着一床雪花被子呼呼大睡”,“时间的蹄子踩乱了/庄稼地里的雪”,蚯蚓“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穿针引线”,“ 炊烟也老了……/驼背又压矮了几寸”“玉米和向日葵的根茬……/钉住了来春的盼头”。这些富于动感的诗句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些诗句属诗人独有,这不是艺术技巧达成的,也不是背几篇名著范文能模仿的,它像山泉水日日冲刷着诗人文化心理、性格气质,最后,自然地从诗人的中流淌出来清澈、透明,散发着泥土和冰凌花的芳香。

从深层次讲,这些诗源于作者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礼赞,是对大自然满怀深情的热爱,是对东北山乡生活的审美审视和伦理评判,是对保护家园和谐共存现代生态观的呼唤,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体验后的审美选择

王国良诗歌“物我交感”的艺术手段主要是拟人、拟物和比喻。手段服务于思想。书写山水故乡的诗歌很多,但能把所见所感得如此鲜活灵动,韵味悠长的并不多见。

王国良所生活的小兴安岭,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发源地、盛行地和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这一地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指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百度)王国良生于斯长于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这为他感应、接受、表达远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恰恰具有爱学习、爱劳动、不怕困难、积极乐观、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品行,于是,他和大山同频共振“觉得自己就是乡村的一部分”(《黑崴子》),就是这样的情感认知,造就了独特的艺术观和诗歌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大山锤炼了一样的诗人和一样的诗歌

当自然崇拜理念,沉淀到的文化心理和气质理想,故乡和大山在他的心中逐渐人格化和神圣化,于是,在诗人的心中,大山和山上的飞禽走兽,再也不是人类掠夺的对象,而是“平起平坐”,和谐相处的“朋友”和“兄弟”

王国良是一位执着的诗人,这些年,先后三百余种文学期刊发表诗歌,多次在大赛获奖,取得的成绩值得关注。期间,编审、评委在和他交流时,一直鼓励他照这个方向写下去,这些作品无论风格还是语言,都激荡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具有很强的识别度,这无疑是对乡土诗歌创作的有益探索

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并仍在坚持。正如他在《窗外的抽油机》所写的那样:“我也常把你装进体内/装进生命的深油层/打捞沉睡的星星/石化的梦幻/血管里流淌的火。”

 

 

作者简介:李枫,女,1963年生,黑龙江省萝北县人。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黑龙江文学和东北地域文化。


附组诗——


留给大山的倒影(组诗)

王国良

 

1.黑崴子

 

住在里面,觉得自己就是乡村的一部分

就像村里的一棵树,一棵草,离去后

才觉得她已离我而去,越走越远

 

那些光腚的玩伴,像夜空的星星

远远的眨着眼睛,还是那么顽皮

却听不到他们童稚的乡音

 

那些马厩里能叫得出名字的马

“黑大个”“银鬃子”,也拉着一辆

遗忘的胶轮车,穿过了岁月的高粱地

 

偶尔,颠颠簸簸回一次老家

在太祖父的坟头洒下几杯薄酒

用方言唠唠家常,又回到喧嚣的异乡

 

遥远,把故乡装扮得愈加神秘

像一个摸不到的影子

更像一个喊着我的乳名,走丢了的娘

 

2.芒 种

 

过了这个日子

大田作物就错过了下种的机会

就像人过中年,错过了青葱的韶华

 

我总要把一张落满絮的犁

插入时间的黑土

种上晚熟的红高粱 青谷子

 

土地松软,有蚯蚓在昨天

和今天之间穿针引线

缝补着布谷留下的歌声碎片

 

也会捡起一支童年遗失的牧笛

音符还装在里面

倒出来,就是一串多孔的回忆

 

每道皱纹,都是一条田垄

耕了一根又一根,种了一片又一片

 

也把自己当做一把种子播进泥土

等待长出一季好粮,落满觅食的麻雀

 

3.桥下的影子

 

太阳一出来,桥头的白桦林

就由一片变成了两片

岸上一片,水里一片

 

当我走近岸上的林子

水里的林子也行走一个自己

 

桥下的影子,多了一层朦胧之美

装饰着一对恋人的悄悄话

 

小桥躬吱扭作响的身子

像在使劲承受着沉甸甸的爱

 

常和父亲站在桥头

回忆过去的事情,也看桥下的风景

 

离开家的时候,我又来到桥上

把一个我变成了两个自己

 

一个转身奔赴他乡,越走越远

一个留给桥下流水,留给了大山的倒影

 

4.桦树皮

 

当知青那会儿,常用桦树皮

订成本子,一有感慨

或诗歌就记下来,下班后

就挂在野鹿吃不到的大树上

 

整个冬天大雪覆盖的小兴安岭

都喊着“顺山倒”的号子

我每天抡起一把大斧,为伐倒的红松

紫椴,和旁逸斜出的北风砍掉枝丫

 

树干有多少疤痕,就有多少

流泪的眼睛,与湿漉漉的眼神对视久了

我也成了喜欢流泪的树

 

常把猎人拴在林子的套子解下来

给狍子和野兔留一条回家的路

 

写春风秋雨,也写草参花的苦

野草莓的甜,而岁月如湍急的诺敏河

拐过一场春雪,就把我带出大山

成了一棵移植他乡的白桦

 

出山之夜,桦皮本像一沓磨损的月光

送给梅花鹿做了餐,呦呦鹿鸣

响彻山谷,像在诵读冰雪煮过的句子

 

5.一只鹰

 

那时,鹰类的大鸟很少

每个小屯还摊不上一只

 

它长着灰白色的羽毛

展开翅膀就像一片柔软的云

 

常来屯子上空转转

总会听到奶奶喊着叫着

把几只小鸡藏进黑色的长衫

 

我常站在铁路的山包上

仰望它在苍穹独步

有时箭一般射向野兔,有时一动不动

像缝在天空的一块毛绒绒的补丁

 

偶尔也会踮起脚尖

想看看它的咫尺,我的天涯

 

当我背上行囊离开老家

它又从彩霞里飞出来

忽高忽低,时近时远

就像牵在小屯手里的一只风筝

 

6.雪地上的脚印

 

那时,大雪过后,每条山路

都会留下跌跌撞撞的脚印

一头连着家人的叮嘱

一头连着伐木人的号子

 

脚印一层摞着一层,一个连着一个

父亲的总是打底的那一层

我和姐姐的也紧跟其后

 

像三道歪歪扭扭的针脚

缝补着一家九口的日子

归来,再扛回三根“站干”

烘烤小土屋里长出芽孢的话题

 

夜晚,总要点上奶奶擦亮的煤油灯

铺开雪一样的白纸,写诗 备考

密密麻麻的钢笔字

像在林海雪原留下的蓝脚印

 

直到离开大山,还揣出一把雪

偶尔铺在回忆里走走,走回暖融融的

老家,走回奶奶健在的岁月

 

7.炊 烟

 

密林深处的老家

炊烟也老了,扛起天空的

时候,驼背又压矮了几寸

 

就像留守山村的老人

早就把挺拔植入了白桦林 红松岭

植入了儿女越走越远的背影

 

每一缕炊烟,还是那么白

像雪,像冷风中哈出的一团团雾气

像狗皮帽子掖不住的霜花

 

一缕缕又是那么柔软

像一支支柔肠百转的狼毫笔

蘸着一场大雪研开的墨香

给打工路上的孩子写一封家书

 

蓝天辽阔,是一张免费的信纸

可以写下无尽的叮嘱和唠叨

落款处,再盖一枚落日的邮戳

 

8.

 

搬着指头,数着大东北

最冷的日子,直到把冬天一根根扳倒

 

那时,鸿雁就会一路嘶鸣

驮回春风,斟入冰凌花的金樽

把千山万水灌醉

 

那时,疫情就会全面溃败

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腾出肥田沃野,留给小花小草

 

冷就冷点,越冷人心就越干净

冰清玉洁就会送你一个童话世界

就会遇到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

 

把大红灯笼挂上蓝天

做太阳的助手为亲情帖满

春联和福字碰响欢聚的酒杯

 

也模仿一头拓荒的牛,哞哞叫着

拉着犁,翻开生命的黑土

先播下一片麦子,再种下几垄诗歌

 

9.白桦林

 

走进静静的白桦林

你举起一柄蓝花伞

就像举起了对故乡幽蓝的思念

 

这片从大山移出来的美

就像从弯弯的山路走出来的你

站在哪里都是一棵美人松

 

是邂逅,也是相约,你和白桦林

对望成峰,湿漉漉的眼神

涌动着诺敏河流淌的方言

 

蓝天绿草如画,返青的风

从你的红纱巾吹过

而你和白桦树就是画中

题写的一首怀乡诗

 

临别,你给每一位白衣老乡

一个深情的拥抱,春风里转身

白桦树又一棵棵围上来

挡住了你回家的小路

 

10.把春天追回来

 

遇到过数不清的贵人

也享受过跌宕后的欢畅

一个年过半百的人

感激总要多于忧伤

 

住过雪屋,吃过雪,喊过“顺山倒”

的号子,还有一条烤不干的棉裤

一次次被我写进诗歌

读起来心头就格外豁亮温暖

 

植入大山的那段青春

已长成漫山遍野的樟子松

给小兴安岭一草一木

她就还我一个抱不动的故乡

 

剩下的岁月,还会有很多雪

有的会化为春水,灌溉回忆黑土

长出冰凌花 老桑芹 达子香

 

只有鬓角上的雪会一直纷纷扬扬

飘成雪村,那就再穿上雪橇

把春天追回来,种上一夕阳

 

11.

 

的老屋早就倒了我是它的遗址

 

那座低矮的草屋曾是我的

出生地六只雏鸟的小窝

 

太爷的镰刀曾割去屋顶的野蒿子

割去了压在头上的荒芜

 

奶奶的狗皮凳子被岁月

磨光了毛还坐着勤能补拙的古训

 

一些人从老屋出生一些人从老屋

离去而老屋并没有老怀念

和感恩打造的骨架依旧支撑着

一个家族根深叶茂的运势

 

风雪中回眸,每颗星星下都站着

一座老屋为出门在外的人提着灯笼

 

12.故乡落日

 

晚霞点起一堆篝火,白杨林

柳条通和暮归的牛羊停止奔跑

落日扭过头来,揉了揉充血的眼睛

向婉转低徊的炊烟告别

 

准备进村或离开的人

勒住疾驰的缰绳,与黄昏对视

或掏出手机,为落幕时刻

留下几张美拍,收入今夜的梦

 

没来得及放倒的向日葵抻了抻

被砍掉脑袋的脖子,使劲向夕阳致敬

隔着车窗,一次次回首

似又看到了那些默默离开的亲人

 

时光短促,还没等看清西去的背影

雪野和万千思绪早已隐入苍茫

异乡的路尚远,我必须用最后一缕余辉

照亮咯吱作响的夜色,驶进茂密的星光

 

13.红蜡烛

 

记忆中的故乡,五月的蒲公英

飘落母亲的肩膀,雪白的

李子花,点亮浅绿的初夏

 

去邻村看电影回来的路上

你说小屯像一艘月亮船,装满了

透明的梦,和比月光还朦胧的爱

 

兴业,一个好听的名字

我的出生地,弯弯的小河

流淌着没膝深的蛙鸣

 

坐在河边,把影子泡进浪花

浣洗星星和星星一样多的话题

让小鱼小虾亲吻十六岁的青涩

 

梨花淡白柳深青,时光的画面

如那晚的老电影《小花》

还散发着怀想的幽香

 

说好的,还回到河边坐坐

走着走着就走散了,而那片坐过的草地

却长满了芦苇和菖蒲的红蜡烛

 

14.雪后的益母草

 

风吹过来,就猫着腰

像雪天送医送药的赤脚医生

 

依然是农人的打扮

一身旧褂子,还是《本草》里的款式

 

奶奶用你煮过汤,那个冬夜挺黑

锅灶下烧着吱哇乱叫的柳木疙瘩

 

端给柱子媳妇,就像喝下一碗阳光

鸡叫两遍,雪停风住,天也亮了

 

夏天路过,一提起母亲两个字

你就抽出两片叶子,开出几朵小花

 

活血、祛瘀、调经、消肿,为女人

而生,“在没有意义中活出意义”

 

就像终生忙忙碌碌的奶奶

总有干不完的活,行不完的好

 

活在五年前,还会活在五千年后

那时我也活着,活成了一棵益母草

 

15.糊涂粥

 

抓一把玉米面就抓起了

一把袋装的阳光在碗里

用筷子搅匀生活最忌疙疙瘩瘩

 

此时,一锅沸水

就像乡村丰收的十月

人欢马叫,到处都是汗湿的风景

 

读一首炊烟袅袅的诗歌它就熟了

盛入青花瓷碗就像穿着

西装革履坐在办公室的我

 

喝了六十年,总也喝不

以至浑身都散发着它的味道

走在路上,就像一穗大步流星的玉米

 

最爱喝它的还父母

掉光了牙齿,它就成了大地的乳汁

九十多了,还像一对孪生的婴儿

 

16.庄稼地里的雪

 

牛羊的蹄子踩乱了

庄稼地里的雪

 

玉米和向日葵的根茬

依旧像秋天的钉子

钉住了来春的盼头

 

老杨树站成岁月的模样

撑起一片和村庄同名的蓝天

等待雁阵扑啦啦路过

 

田野还盖着一床雪花被子呼呼大睡

肯定是累了,养活了太爷、爷爷

还有爷爷的子孙,却一声不吭

 

只管耕耘就是了,就像留守的乡亲

照样日出而作,春种秋收

不肯让祖传的土地在手里荒芜

 

树上没有个鸟巢,那些翅膀硬了的鸟

都飞走了,只有一群麻雀

在小屯的雪地上起起落落

 

17.窗外的抽油机

 

轻吟 低吼,撑高雪后的天空

又去按摩大地的胸口

仿佛只要休憩片刻

时间就会冻成一块铁疙瘩

 

趴在窗口看你的,不仅有我

还有沉思的外孙,大雪覆盖的城市

打着骨朵的万寿菊 玫瑰

 

一到冬天你就是一头跪着爬坡的牛

云吐从苍凉走向苍茫

留下一路白皑皑的蹄音

 

我也常把你装进体内装进

生命的深油层打捞沉睡的星星

石化的梦幻,血管里流淌的火

 

当落日用尽黄昏,你依旧趟着大雪

一跐一滑走向黎明只有夜读的

楼窗为你提着千万盏灯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黄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