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洋滔:茉莉的诗情源自于生活——序茉莉诗集《出城向西》
(2020-11-09 10:06: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歌论坛 |
茉莉的诗情源自于生活
——序茉莉诗集《出城向西》
洋滔
两年前,我第一次读到重庆市沙坪坝作协主席刘清泉和副主席王京推荐来的茉莉的诗,一下子就把我给震住了,读了第一首,就想读第二首,接下来首首都想读,读得爱不释手。读完,禁不住拍手称快,拍案叫绝。
之后,我就很注意茉莉发表在报刊和网上的一些诗作,一如既往地喜欢。
最近,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茉莉的诗歌处女集《出城向西》,禁不住向她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是茉莉多年来苦苦追求诗歌、刻苦学习、用心血辛勤创作的结晶。
茉莉是一位勤勉的医务工作者,责任心强,职业道德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人处世不显山,不露水,很低调。她在工作之余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厚积薄发,从不放弃创作,诗歌功底扎实,对诗歌的理解精深,对诗歌艺术的把控比较准确。她的诗源于生活,凝炼、干净、准确、跳跃、空灵、节制、开放、隐忍……有些诗乍一看,显得略微残缺甚至不完整,读后却又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诗人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我们启迪和自我发挥的余地,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
茉莉的这部诗集,因为来自于生活,所以显得真切而空明,诗集中的《占山为王》有“我坐拥凉风。陷入一朵云/蝉声自头顶泼洒”的通向微妙至深的禅境,她心无纤尘的悠远情思,融入“湖水委身碧空”的万籁俱寂的宁静之中,而“青山浩荡的空寂”凝视着“我”,浸润着“我”,显现出一种渺茫和虚幻真实的静中之动,传达出生气勃勃的缥缈深奥的韵味。这种表里澄澈的隐晦诗境,使意象虚灵化,情致化。“不小心开成一片/坠入虚无的深渊”,悟出高于世人的情理,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橘子》云:“高处的,吃得阳光一枝/低处的,遍尝浮世烟火//”《二十九,蒸馒头》云:“过去所有的苦难,都是用来/准备幸福的//”这些诗句,很有嚼头,耐人寻味,是哲理、思想和诗意紧密结合的产物,读后让人深思,是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诗人的这种表达,直通无限的辽旷和心灵的宇宙。茉莉善于赋予诗歌全新的内容,善于将画意诗情与对世界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美好意境。由时空的无限,想到生命的无限,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辽阔的境界。
有些人写诗,言必尽,意过实,把作品塞得满满的,面面俱到,不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茉莉在《出城往西》这部诗集里则相反,她把凝练的简化的语言,进行合理组合,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跳跃性和灵活性,这种跳跃是通过思维的连贯性来约束的,围绕主题,按照合理的思路运笔,有她自己的独创性,有意识地留下断裂或空白,语言的内在含义出现不断转折。虽然断裂,但空间感极强。《海岸线》写到:“他将她横抱起,他的女儿,小情人/趁夜/抱起浪花一捧/光阴踏过,皎洁如月//”诗里的“女儿”与“小情人”,“抱起”与“浪花”,“浪花”与“月”等等,看上去似乎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意象的跳跃形成不相衔接的断裂带,产生了一种喻指和象征的可能性,于是有了更深层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是断裂和空白的作用,产生了特殊的诗意空间,这种典型的诗歌语言方式从自身的体验来揭示人的复杂性,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精炼的语言特性对于诗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叙述过程简化,句子成分简化,以少代多,以部分代整体,不求其完整,甚至故意残缺,反而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语言美、意境美。茉莉这种创作手法值得提倡。
茉莉诗集中,爱情诗含蓄委婉、缠绵悱恻,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自然奔放。爱情是伊甸园中一朵开不败的奇葩,永远令人赏心悦目。诗人心中绽放的爱情,永远鲜活,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亲切而洒脱,很有情趣。《成全》写到:“将雁字催促着往南/在马背上赶路。月色下失眠/必定仍是我,关心则乱,误于你眉间/秋霜初降,秋风初起/你的名字/一根突围的棘刺,幽居多年/使我疼痛和抚摸/十五的月圆可否成全//”诗里的“雁”“马”“失眠”“月色”“关心则乱”“秋霜秋风”“荆刺”“成全”等一系列意象,优美隽永,五味杂陈,感情含蓄而真挚,思情委婉,悱恻缠绵,没有死去活来的山盟海誓,坦诚相见,但那种渴望爱情的坦率表白,主动大胆的期望和追求,使我们想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来。在这个基础上,《成全》继续挥洒诗人的情绪:“熬出漫天星斗,一壶酒,一捆炭/一半给你/一半给我/一半用以疗伤/一半用以取暖//”对红颜知己多情多义的真实情感,感天动地,情真意切,爱情就是互相疗伤,互相取暖,爱情就是身边的小幸福。茉莉在诗中把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自然,纯净,和谐,个性,创意。淡淡的话语,浓浓的情意,那份牵挂和思念源于生活,深深地藏在心底,感情的结晶、精神的花朵、智慧的果实让心灵轻松起飞,让情感回归生活和自然。
茉莉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感受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云朵在天空,那么白/荷塘里蛙声那么绿/三角梅那么艳,也学野牡丹/只顾自开//”(《野牡丹只顾自开》)语言恬淡晓畅,浑然圆润,诗意浓郁,情感饱满,诗意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空灵得如云中仙鹤,扶摇而上,戏云揽月。“荷塘里蛙声那么绿”有一种单纯而隽永的空灵美,蛙声是绿色的,正好印证了荷塘的苍翠深绿,诗意被作者脱口而出,趣味盎然,震撼人心。这是诗人审美理想、美学追求和生命意识的体现,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意。
茉莉诗歌多为现实类题材,生活化的描写占主流,生活气息浓厚,她的诗比起一般诗人来,更接近生活,更接地气,受众面更广。《龙山村》写到:“将春风扶上犁铧/滑翔伞扶上山顶/放心水扶进久候的干渴/大马路扶进闭塞与颠簸/鸡鸭猪羊、瓜果蔬菜,扶进线上/抖音、直播间//就将青草与泥土的香,田埂上奔跑的童年/扶进云端。递给山外/举头明月的人,低头故乡的人/也将销路与订单,扶上脱贫的快马/送一程//”《办年货》写她的亲人们“对着灶台,一口大黑锅,挥动锅铲//……等待着/一粒花生的,狂欢//”读起来真实可信,历历在目,流畅自然,清新优美,茉莉从生活中挖掘诗意,提炼意境,反映时代和生活的那种力量感和奋发的精神,把人类的生活常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一些平常人司空见惯的平常日子写得活灵活现,诗意盎然。满满的正能量,有现实生活的温度,带给人们心灵慰藉和精神鼓舞,引起广泛的共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茉莉不仅喜欢读书学习,还喜欢旅行,她的身体和心灵在路上飞奔,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游历,她把旅行当作放松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每一个地方寻找不同的诗意,她随心所欲地汲取旅行中得到的诗歌养分,为自己成长助益。车外的阳光温暖耀眼,背景是祖国蔚蓝的天空,还有干净新鲜的空气,她把全部身心都交与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旅程中大自然赋予她的艰辛与幸福。她写西北高原的《黄河岸边》:“天空,云朵是天边的羊群/羊群是行走的云朵”,在《女贞》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怀抱明媚春风的人,此刻/正满目青翠”,《出城往西》令人羡艳:“沿着盘山公路往左,小树林生长蘑菇/也长清风流云。白墙掩映/屋檐下风铃为你亲手所系,叮叮当当轻唤你名//须得留一段路与人间。距离你回头不要太远/为此,我专门丈量过了/步行至山脚闹市,最多不超过二十里地//每日对镜梳妆,挽你喜欢的发髻/照料园中花草、菜蔬/在黄昏时,看山色远近,有无。打扫庭院//许多年了/我把当初种下的盼望扫作一棵大树/又落叶般/把过往纷纷扫成一座坟//”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出其不意,让人惊叹不止。她写重庆著名古镇磁器口的《风穿过街道》特别生活化,典型化:“我时常肆无忌惮,倚仗局限和肤浅/经过你/顺带尝一口古镇陈麻花/来一碗久违的毛血旺//”通过《江南纪事》我们看到“桃花二月推门,李花三月诵经/小池塘群鸭嬉戏//”我们跟随茉莉,“将时间煮作别情”(《腾冲》),看到“桨声推开清晨”的《乌镇》,“石头在半山闲坐。适合发呆//”(《石老翁,有名字被握在手心》),“十八岁的红墙轻愁弥漫,月色琳琅”的《成都东郊》,“惊动休眠的盖碗茶”的《宽窄巷子》,在“僻静处耳语,藏起天上人间”的《普陀寨》。我们和茉莉一起,享受到了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诗情画意、春风得意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雄浑。
建议大家去认真读茉莉的原作吧,可以肯定,细细咀嚼,收获一定不会小。
在诗坛,有一些天才都是昙花一现的人,瞬间即逝,但愿茉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言放弃,愿她不属于昙花一现的那种“天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