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入眼点滴皆是诗 ——例说怎样把生活变成诗句
(2014-07-07 16:21: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歌论坛 |
入眼点滴皆是诗
诗人是一群具有特殊气质的人,他们具有一种诗人作为自然之子的淳朴与赤城。诗人对生活的敏感超乎常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捕捉诗的闪电,然后聚电为火,写成一首首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诗。
生活每个人都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那些生活的细节变为诗,也不是每个诗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写出好诗,我们必须研究那些优秀的诗人是如何把看似平常的生活转化为动人的诗歌的。
闲话少叙,下面举例子。
生活在都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故乡——农村——越来越远,远得成了某一瞬间的思念或者是某个时刻突然的电话。老家来电话,似乎于我们司空见惯,而优秀的诗人则抓住了这一瞬间的诗情:
电话里的父亲用拐杖敲醒
诺敏河畔的小路,鹅卵石与浪花的
对话,传来故乡清澈的早晨
电话里传来父亲的声音。如果我们写成:电话里传来父亲苍老的声音/让我想起故乡清澈小河/以及早晨小河边的鹅卵石。那么,这首诗就没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很庸常了,也可能根本就写不成诗了。但是,诗人由父亲的声音联想到父亲的拐杖,父亲用拐杖敲醒故乡的小路、鹅卵石、浪花、故乡的早晨,这一细节一下子变得多么富有诗情了。醒了的浪花冲击着鹅卵石,被诗人看做是对话,这是因为故乡的声音传来,诗人发生了类似的联想。如果说“浪花抚摸着鹅卵石”也不错的,但是,那就不符合“听到故乡声音”这一大的语境设置了。
大的语境设置好了,下面就顺势而为,诗歌流畅起来:
我把手机改为免提,让故土放大音量
与路边的丁香听林海晨曲,不时有鸟鸣
大段插入,引来喜鹊飞进声波寻亲
老邻居齐叔,发小李三也跟随父亲
从远方走来,硬朗的乡音和阵阵松涛
与我并肩漫步,融入小城玫瑰色的风
卖大饼卖豆腐的吆喝,还是古色古香
像二人转唱腔添加了“顺山倒”的号子
离我越来越近,满嘴都是老家的味道
接下去就是父老乡亲、故里风物都一起进入诗人的回忆和联想,诗人满脑子甚至“满嘴”都是故乡的味道了。
这里要不要说一番道理呢?散文可以,但是诗歌不可以。诗歌不能直白地讲一个道理,也不能直白地发一通滥情,直接说故乡我想你呀,我多想回去呀之类的话是不行的,说了就流于滥俗了。怎么办呢?诗人写到:
他乡游子,乡思树上的黑木耳
旧了岁月,老了童年,听不够父老乡亲的
南腔北调,故乡说了再见,我却不忍关机
“故乡说了再见,我却不忍关机”,诗人用这一形象的、经典的、富有深情的动作,把对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动作胜于一切说理,胜于一切抒情。这就是诗歌,这就是诗歌的形象表达艺术。
这首诗是北国雪老师的《听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可以细细体会诗人是怎样把普通平常的生活转化为一首诗,以及怎么才能算转化成了一首诗的。北国雪老师说他学写现代诗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听后很惊讶。因为他的诗歌创作速度极快,质量还有保障,对一些诗歌技巧驾轻就熟,每每让我感叹。建议大家,尤其是初学者,多看北国雪老师的诗歌,学习他诗歌的入题、角度、语言、构思,会大有裨益。
附:北国雪老师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311484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