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群:关于“非遗”的保护目标与方式
(2017-02-07 09:18:18)
标签:
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目标方式杂谈 |
分类: 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 |
魏立群:关于“非遗”的保护目标与方式
2006/6/16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魏立群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发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与方式问题探讨》
我的发言包括三个小题目: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需要详细明确。最近连续参与了各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论证,也参与了部分项目的保护实践,与许多保护非物质化遗产的工作和基层文化干部有了很多接触,从中我深刻体会到,现代社会舆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很多重视,但是对于怎么保护,基层文化干部在认识上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并且需要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尚不明确哪些属于非物质;不清楚哪些可以作为申报项目,申报的程序也不太明确;有些民间艺人以个体名义申报遭到拒绝,但是文化部门也没有解释;有些文化部门对申报项目缺乏重视,对当地民间艺人情况缺乏了解;也有的地方想借申报机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产业来发展。我曾经审计过一百多份国家级和省级的申报书,有些申报书在其中的保护目标和措施都是构建产业,扩大生产,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等,说明了对于保护工程到底要保护什么不清楚。对于民间技艺和传承人的保护没有措施。
比较常见的问题还有: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研究不清,申报项目的内容不准确,传承谱系不明确,技艺风格特征不详,保护措施笼统,缺少详细数据,申报材料空洞。有些体现了地方领导就是为了抓政绩而强拉硬扯上项目。从这些申报书中感觉到,各地政府、申报负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缺乏认识。如果只是在讲短期效益和政绩挂钩,把文化产业和经济利益作为首位,这样不利于我们传统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和保护,所以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明确保护内容,特别对基层文化干部要进行培训,并且马上要开展普查,建立几个专业素质的普查队伍非常重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项技艺应该与生态环境和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大多是单项型,保护也是按照单项作为主体保护,由于许多项目的内容彼此联系非常紧密,就象鱼水一样难分,所以单项申报和综合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民间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里面有些项目,如剪纸、印染、石雕、皮影等等,如果只就作品本身和民间技艺单项保护,是静止的、孤立的保护,因为它离不开它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群体。所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整体的、群体的、原生态的、能够自然传承的保护。在地区和村寨,许多自然文化是共生的,这是民间文化生存的本质特征,所以应该这么考虑。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重视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保护。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起来了,“抢救”的名词也时髦了,原本封闭的、原生态保护比较早的地区,也需要打开时代的大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观念必然会发生改变。这些地区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遗产,究竟还能够维持多久,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传统与继承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大课题。目前许多政府申报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地区都想抓住历史机遇,利用机会发展民族旅游,发展手工艺创造经济效益,这样的开发利用往往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和手段,就会歪曲民间文化的真实功能和民族精神的传统价值,甚至会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以往民间文化的旅游开发一处,毁灭一处,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了。所以如何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区别开来,如何进行科学保护,如何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合理利用,如何营造种花文化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有理论研究的基础才能解决。所以非物质文化保护应当重视理论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保护。
魏立群:全国著名皮影艺术专家,曾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兼民俗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任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魏立群教授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自幼受到当地皮影戏的影响,从听戏、看戏到画影人、玩影人,从小深深爱上了这门民间艺术。后来虽然走上艺术教育道路,仍然眷恋着皮影戏这一古老而质朴的乡土艺术。从1982年开始,他先后深入到河北、河南、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自治区170多个县的农村,访问了1100多个皮影艺人,搜集了上万件历代皮影艺术作品及相关资料。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先后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10多篇论文和专著,其专著《中国唐山皮影艺术》获国家图书二等奖。他承担了国家艺术学科“十五”规划关于皮影戏方面的科研课题,并准备撰写《中国皮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