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日课分享:厦门德学书苑:毛清惠,网名:厦门一蕾妈。
主题:“《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字子,相信很多家长经常以此句告诫孩子,以此学会保护自己的重要性。从前专门讲孝道的《孝经》是人人要读的。《孝经》借孔子与他的学生曾子的对话,强调孝是“德之本”,在《孝经》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段落。那么,孝从哪里开始做起呢?《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大家是非常熟悉的,我也经常会说。对这段话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解,从字面看,这说的似乎是一个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行孝的开始。
二千多年来,人们大多都是这样加以理解的。我们来讲个故事。《世说新语•德行》上有个故事:东汉范宣八岁那年,在后园挑菜,误伤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大声啼哭。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痛?范宣回答:“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孝经》,是当时小孩的读本,无论是范宣还是他的启蒙老师,我相信他们都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上面的话的。范宣因为误伤手指,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践履《孝经》的教导,有违孝道,所以伤心地啼哭。他年纪如此幼小,就把孝看得那么重,这是他的了不起的德,所以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门”。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发表一下感受。一个德性好的人,也是对父母的孝。说明孝已经深入这个范宣的行为当中了是吗?那如此的不能“毁伤”尖锐的问题来了。剪指甲算不算?理发呢?见义勇为后受伤了,算不算?战争中的战士为保卫国家,在战斗中牺牲,算不算?范宣把手指伤了,都自责不已。和歹徒搏斗中受伤呢?命都没有了,无法尽孝了,父母咋办呢?哈哈,亲爱的家人们,聪明极了,一下看到矛盾点了。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来看待“不敢毁伤”?可以看出范宣的表现还是有所偏颇的。不仅范宣如此,我们可以说他毕竟年幼。但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更能证明历史上对这句话的曲解之广。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走下堂的时候,扭伤了脚,后来伤好了,但是数月不出门,仍旧有忧愁的脸色。门下的弟子询问:“夫子伤足瘳(,病好),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太离谱了,数月不出门,会缺钙滴),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乐正子春也严格地遵行爱惜身体,保全身躯就是孝;不过乐正子春也显得有些“迂”,有点“愚”,太拘泥于举足移步之琐碎之处了。如果都像乐正子春那样的话,那么人生怎样去作出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来?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大家再来感受一下。看看故事中给我们的启示。东晋创净土宗的高僧慧远。因品德高尚又有才华为权臣桓玄所嫉。桓玄以“震主之威”写信给慧远劝他还俗,遭拒绝。后桓玄进攻殷仲堪,路过庐山,慧远称病不出虎溪。桓玄便径直入山,见了慧远,劈头便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这是带有问罪性质的发问,言外之意是指责慧远的出家不符合孝道。慧远毕竟不凡,立刻回答:“立身行道。”也是以《孝经》的话说明自己的行为符合孝道。
揆之情理与史实,范宣、乐正子春、桓玄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理解是错的。对自己的身体发肤,任何人应该都是重视的,人们不会随便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自觉地剪指甲、整治自己的头发更不可能被视为不孝。因此《孝经》所说的“不敢毁伤”,指的一定不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范宣、乐正子春的误伤,自然也与不孝无涉。有些主动的毁伤行为,也和不孝无关,如《论语》载孔子非常欣赏泰伯,泰伯为让贤,来到南方的吴越地区,文身断发。但孔子根本没说他不孝,反而称道他“可谓至德也已矣”。
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其实这是儒者要人们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毀伤身体发肤的行为大体是外加的,而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身体发肤会被毁伤呢?在古代,只有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如髡刑,要剪去头发;黥刑,在脸上刺字;刖刑,砍掉脚;耳刂刑,割去耳朵等。
因此,毀伤身体发肤实际上就是受刑被辱的同义语。受刑被辱,既失慈亲宗族之望,还会带来无法赡养父母宗族甚至连累他们的严重后果,所以儒者于此极为用心,慎之重之。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弟子曾子临死前,召门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临死,让他的学生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主要在告诫弟子们小心做人,莫蹈刑戮之门,就是不要触及刑罚,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心可谓良苦。其实孔子的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体是行孝道的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子女如何很好地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身体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体,不受到伤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罚,不要在与他人斗狠之中受到伤害,不要在声色犬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爱生命不知节制,而早逝、夭折,死于非命。三是,保全好身体,还能为国家服务,当时是“事君”,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体,还为了传宗接代。(在过去这可是大事。)五是,对于保全身体,孔子是很辩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了闻道,可以朝闻夕死;面对着道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些才当是孔子所说的大道理。
现在,介绍一个当代的一个"名人"。李泽厚,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哲学家耶!对《论语》可以说是很有研究的,但他曾经说过曾子说“看我的手,看我的脚”,“实不知所云”,这是因为他也没读懂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试推测他可能没有系统的读过经典,因为对《易经》的不了解。对古籍了解得不全面,而无法了解其真实含义,无法印证其背后的真正的含义。再想想我们现在读经典的孩子们,他们的未来,在如此系统的读经典后,将来的发展,岂是什么院士,什么博士什么研究员,就可以满足的,不仅完全可以轻松拿下,而成为新一代的圣贤也未可知啊!《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语,应该是《孝经》作者取《论语•泰伯篇》曾子之意而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是一种劝人不要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在当时的语境下,不会引起歧义。不过,当时这样说的人也绝想不到会造成后世这样的误解吧?《孝经》的这句话,取的主要是曾子之说,曾子小孔子四十余岁,较之孔子,他给我们的感觉似很有些不同,一味束身谨慎,不像孔子虽亦求明哲保身,但仍有其豪迈的一面,如孔子曾高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鲁国的执政者季氏富裕超过周公,他的学生冉求还替他搜刮,以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于是对学生们说,冉求不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号召学生们“鸣鼓攻之可也。”攻冉求也就是攻季氏,可见孔子的胆量。
曾子的个性与孔子有差异决无疑义。但曾子之约身唯谨,有他的个性因素,与曾子时代较之孔子时代的社会环境更为凶险有关。这是儒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适应。后世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于是儒者以曾子为保身的榜样,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孝道”的出发点,虽说曾子临死时讲的那话,并非在讲孝道,而是指点一种处世之道,但他们大约觉得孝是处世的最主要方面,儒者的孝道强调顺随现实政治秩序,这是统治者所乐意看到的,后来的统治者把《孝经》这样一本小册子纳入《十三经》,唐代的玄宗皇帝也欣然为它作注,决不是偶然的。
点评:毛老师的课程首先引用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小故事作为文章的引子,通过东汉范宣、桓玄关于孝的二则小故事引领我们进行思考,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毛老师引用的几则故事告诉了我们揆之情理与史实,东汉范宣和他的启蒙老师范宣、桓玄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理解是错的。
生活来源与道,道在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1)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肤,任何人都是应该重视的,人们不会随便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自觉地整治自己的头发,剪指甲,等更不可能被视为不孝。因此《孝经》所说的“不敢毁伤”,指的一定不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范宣之类的误伤,自然也与不孝无涉。2)有些主动的毁伤行为,也和不孝无关,如《论语》载孔子非常欣赏泰伯,泰伯为让贤,来到南方的吴越地区,文身断发。但孔子根本没说他不孝,反而称道他“可谓至德也已矣”。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毛老师以为,这是儒者要人们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也。毀伤身体发肤的行为大体是外加的,而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身体发肤会被毁伤呢?只有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如髡刑,要剪去头发;黥刑,在脸上刺字;刖刑,砍掉脚;耳刑,割去耳朵等。因此,毀伤身体发肤实际上就是受刑被辱的同义语。3)最后毛老师还例举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经的说法,对于曾子所说“看我的手,看我的脚”:“实不知所云”
经过这样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对《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的理解就再清楚不过了,从2000年追塑至今的所谓专家学者,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读过经典,因为对《易经》的不了解,而无法了解其真实含义。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其中,孝,是老祖宗留传给我们的八德之一,也是做人的根本,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自当知恩图报,百善孝为先。每一位中华儿女,骨子里都深深地流淌着经典的血液与灵魂,等待着明师开启慧命。师父说:孝也有小孝、中孝、大孝之分。小孝就是孝敬父母。中孝是孝国家。大孝是孝天地。在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的话,都是可能出问题的,那也许就会伤害自己身体。又比如说,受刑了的那些人。因为他肯定是言行不对,才受刑了。别人的伤害中,如果是在保家卫国中受伤,就不能说不孝了。所以这个受伤,有主动被动之分,也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