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2022-03-13 09:34:05)
分类: 勤学苦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积极鼓励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 利用有效资源,促进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几种方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三对父子到公园玩。孩子在花丛中追逐着漂亮的蝴蝶。这时候,飞来了一群蜜蜂,嗡嗡的声音引发孩子们的疑问,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而蜜蜂飞来却有嗡嗡的声音呢?回到家中,孩子们把疑问提到了各自父亲的面前。三个父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飞快,就发出了声音。而蝴蝶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不那么快,所以就发不出声音。

    第三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并没有发出声音,然后逐渐加快,直到发出了“哗哗”的声音,随后让孩子试一试。孩子拿起纸做了同样的试验,又思考了一会,终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           

    假如是你,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呢?相信大多数的老师都特别提倡要做第三位“父亲”式的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如何让学生去自主的思考呢?下面仅就教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积极鼓励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鼓励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如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来个收集各类具有轴对称性的图案,从生活中去找这些图形,有的同学可能会找错,这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它恰恰可以作为教学的契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在课堂上再比较他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说学生找到的“丽”“月”这样的文字时,他们可以通过对折、讨论等活动进行辩证,加深认识。因此,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 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学中应依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能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有效的设问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延伸。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提出一些简单无效的问题“明白了吗?”“你知道了吗?”等等.....这些无效的问题只会让六年级的学生感觉幼稚无趣,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提有价值的、精炼的问题,比如:“观察思考,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有哪些相同点?”这些问题会刺激学生深入的去探索、去发现。

利用有效资源,促进学生突破思维难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节课。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当学生列出算式“10+20”后,教师问:“为什么用加法算?”学生:“因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师连问了几位学生答案还是一样,结果教师只好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假如老师利用情境图来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朵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就比空洞的陈述效果好得多,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否则一下就要学生爬多级台阶这就不是好的引导了。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例如,在讲授《面积》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上课之前先来进行一项比赛,分别选出男女生一名当代表。比赛哪一方的同学能更快的涂满长方形,此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接下来老师很神秘的拿出一大一小两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大的那张给男队同学,这是全班女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男同学们则开始抱怨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这两张纸是不是一样大。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觉到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过渡到面积的概念,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总之,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深入思考探索。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规律认识有趣的数学世界。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