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真好 赵闽
标签:
北京十一学校母校华诞老师同学情怀 |
分类: 母校情怀 |
回家的感觉真好
文/赵闽 图/杨军辉(除署名外)
写在前面的话——
http://s13/mw690/003oDPrdzy7fubEcO3q5c&690
图2:甲六班在母校远翥楼前留影。前排左起:史亚民、魏志勇、韩京莉、张苗苗、董建建、王建新、成欣娃、后排左起:张欣燕、何志坚、李连林、韩广、王新中、屈小兵。(张苗苗供片)
图3:甲六班母校留影。(张苗苗供片)
http://s8/mw690/003oDPrdzy7fucB0zn9f7&690
图4:甲六班校园留影。(张苗苗供片)
http://s1/mw690/003oDPrdzy7fucCaLXqb0&690
图5:65届甲年级同学在母校留影。(张欣燕供片)
http://s11/mw690/003oDPrdzy7fubOxGgq5a&690
图6:甲六班同学与我们一年级时的启蒙老师徐宝华(左四)合影。(张欣燕供片)
http://s2/mw690/003oDPrdzy7fubTRRTzb1&690
图7:重回课堂。(张苗苗供片)
http://s1/mw690/003oDPrdzy7fubUZh7230&690
图8:甲六班同学校园留影。左起:韩京莉、李连林、屈小兵、董建建、王建新、成欣娃、何志坚、史亚民、张欣燕、王新中。(张欣燕供片)
图9:看!校庆文艺演出,六班同学仝赞华正在指挥女生小合唱。(张欣燕供片)
与此同时,更让我怀念起五年前纪念母校60华诞时的一幕幕动人场景来。
于是,借母校“十一”65周年华诞之际,再次将我2012年国庆期间参加母校60华诞纪念活动后,写的一篇小文《回家的感觉真好》,挂在博客中。该文于2012年11月30日,首次刊登在北京十一同学会网站上,本次再版挂出,图片多有增加。
我希冀通过校庆活动的图文,让我和大家,再次深情回眸,重温我们与母校、与老师在一起度过的难忘、美好的时光。
回家的感觉真好——母校60华诞剪影
文/赵闽
重返母校——
“北京”,“十一”,曾令多少在“北京十一”学习生活过的十一游子们魂牵梦绕,终生不能忘怀。
我们十一学校甲六班在外地生活工作的同学,为了能与母校老师、同学欢聚一堂,共贺母校六十年华诞,纷纷相约,届时,我要从南国小城佛山,冯小闽从金陵古都南京,韩京莉要从大洋州的新西兰赶往北京,和张欣燕等在京的部分同学,在十月一日的那天,在母校升旗仪式的现场,相见重逢!
十月一日清晨,披着华彩盛装的母校,安宁、端庄、美丽、大气,校园中已是处处弥漫着校庆的喜庆和温情,各项校庆的准备工作早已就绪,此时的母校,正翘首等待着60年来的各届十一学生们重返母校了。我和冯小闽早早来到母校西门,一组醒目的“方圆”红色雕塑,一幅“欢迎回家”的巨幅字幕,让我们怦然心动,热流顿时在心中涌动。我们在寓意为“思方行圆”的雕塑前徘徊,在“欢迎回家”的字幕前驻足、深情凝望,让遥远的记忆在眼前不断地浮现……
张开双臂的母校,以一幅“欢迎回家”的字幕,将陆续踏入母校大门、重返校园的学生们,纷纷揽入怀抱,让阔别母校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十一学生们倍感温暖和温馨,我们赶紧拿出相机,拍下这动人的一幕。http://s5/mw690/003oDPrdzy7fuzFugQc24&690
图10:
升旗仪式现场——
金秋北京的十月一日,是共和国的诞生日,也是母校北京十一学校的诞生日。
就在那一天的清早,来自国内外各地的十一学生,披着金色北京的五彩朝霞,纷纷汇集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在充满现代感与活力的偌大操场,准备参加母校的升旗仪式。在母校极具修养的礼仪学生们的导引下,我和冯小闽分别在母校的校旗、十一同学会的会旗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遥想1962年,母校十周年校庆时,我们曾在大礼堂里,热烈欢迎着已走出十一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归来,而五十年后的今天,脸上带着温和笑容、从容自信的新生代“十一”礼仪生们,对我们这些昔日的校友,细致入微、举止优雅地指引与贴心服务,如丝丝暖流沁入心脾,让我们远道归来的十一学生们,更愿意在母校中,尽情释放着对母校炽热的感情和感动,细细打量和体味着六十年来母校的沧桑聚变,感受着与国际接轨的、一个现代十一学校的精神与风采。
十月一日上午10点整,升旗仪式开始,母校的校旗、同学会的会旗,随着共和国的国旗徐徐升起,在蓝天白云之下高高飘扬,由此拉开了母校六十华诞的系列纪念活动。http://s1/mw690/003oDPrdzy7fuzKQDwQ70&690
http://s10/mw690/003oDPrdzy7fuzNo0BP19&690
图12:升起仪式大合影。
http://s11/mw690/003oDPrdzy7fuA02gqu1a&690
图13:升旗仪式分镜头。
http://s12/mw690/003oDPrdzy7fuA1jmzxeb&690
图14:
久别重逢的时刻——
十月一日升旗仪式前后,从北京各地,从国内外各地,陆续赶来参加升旗仪式的十一校友们,身着各色服装,脸上挂着喜气、幸福和激动不已的笑容,纷纷涌入绿荫操场。操场仍然在当年的地方,但比我们当年曾引以为豪的大操场更加美丽、生动,更加现代、时尚!操场东面的一排排尖顶建筑,仍为绛红色调,凝重大气,即沿袭了母校当年苏式建筑的风格,又符合了当代视觉的审美感。在蓝天、白云、绿树、红房的衬托下,我们置身在绿地茵茵的大操场上,环望着操场四周母校的建筑,眼前不断地变换着昨日、今日的时空场景,在历史与当下的交集中,是耶,非耶,心中竟然有了梦中的感觉……
左起:仝赞华、赵闽、冯小闽、张欣燕、韩京莉。
我们先到的同学,不断地在人群中,找寻着、辨识着当年的老同学、老教师。六班的张欣燕、仝赞华、董建建、韩京莉来了,二班的张桂英,罗小明来了,三班的高援朝、魏芸芸、李安丽来了,初三年级的孙海林、宋少灰来了……
“这不是赵闽、冯小闽吗?”“咦!你是谁呀!怎么还叫的上我和冯小闽的名儿,我(们)怎么不记得你了?”二班的张桂英抢着讲起了初中时,同学们向我借自行车一用的事情,罗小明则自报家门地自我介绍说:“我是二班跳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那个罗小明啊!”就在那一刻,尘封的记忆一下子被打开了。我想起了母校舞台上演绎的动人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大家竟不约而同地哼起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优美旋律。“就凭当年我们是同届校友,就凭你俩还记得我俩,来来来,照张合影吧!”于是,在操场上,同学们纷纷拍照合影,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瞬间的画面,也留下了永远的记忆。http://s10/mw690/003oDPrdzy7fuAiyig1b9&690
http://s5/mw690/003oDPrdzy7fuAmfXs824&690
图17:前排左起:魏芸、赵闽、冯小闽、张桂英、罗小明、李安丽、许林卫,后排:高援朝。
http://s16/mw690/003oDPrdzy7fuArQ847af&690
图18:前排左起:张欣燕、仝赞华、赵闽、冯小闽、董建建、韩京莉、杨军辉、后排高援朝。(李安丽供片)
http://s12/mw690/003oDPrdzy7fuAsObQ77b&690
图19:前排左起:高援朝、张欣燕、仝赞华、韩京莉、冯小闽、李安丽、张桂英、董建建、罗小明、赵闽、杨军辉。(李安丽供片)
仝赞华指着当年我们心中的篮球明星、文革中勇于护校的孙海林,问大家:“看!孙海林像不像普京?”我拉着海林的手,说“真像啊!”在我们寒暄交谈时,我老公抓拍了这一经典镜头,并拍下了高援朝和宋少恢的跨越式握手。宋少恢为了编辑出版纪念母校的光盘《情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http://s16/mw690/003oDPrdzy7fuAQDH9Z9f&690
图21:为十一同学会无私工作的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看!朱仪珍老师来了,段慧老师来了,石文苑老师来了……,老师呀!我们想你啊!和老师拍个照吧!http://s14/mw690/003oDPrdzy7fuB1ovN30d&690
http://s12/mw690/003oDPrdzy7fuB35hvJ5b&690
图23:与段慧英语老师、石文苑体育老师合影。
左起:张欣燕、赵闽、冯小闽、段慧老师、石文苑老师、韩京莉、仝赞华。
个子高高、仪表时尚的体育老师石文苑,曾经还是八一篮球队的职业运动员呢!
为感谢当年朱仪珍老师对母校红领巾合唱团的悉心教诲,韩京莉同学提议,再和朱仪珍音乐老师照一张!
其实,参加升旗仪式的六班同学,当年都曾经是十一学校的红领巾合唱团团员呢,曾在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红五月歌咏比赛中多次夺魁。
65届同学的聚会——
十月二日,是包括我们65届在内共十届校友的校庆活动日。那天,返校的同学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在西门的报到处,挤满了各届各班的同学们,有的忙着签到,有的自我介绍,有的正相互倾诉,有的选景照相。一张张笑脸像绽放的花朵,一颗颗重逢喜悦的心在激情碰撞,人气鼎沸、热闹非凡的场面,已将校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http://s7/mw690/003oDPrdzy7fuBlsrPMc6&690
http://s14/mw690/003oDPrdzy7fuBmLAGF2d&690
图26:看看当年我们心中的校篮球明星——宋少辉大哥哥。
左起:赵闽、张苗苗、吴桂芬、宋少辉、冯小闽、仝赞华。
http://s15/mw690/003oDPrdzy7fuBoMdZA7e&690
图27:校门口甲六班的女生们。前排左起:刘碚珠、张欣燕、李荆炎、吴桂芬、许莹、张苗苗、韩京莉、冯小闽、赵闽、王丹洁、仝赞华、后排:董建建。
http://s4/mw690/003oDPrdzy7fuBq7Xub03&690
图28:我笑着对我的小学和大学同学宋晓鹏说:“你长得愈来愈像你父亲了!”宋晓鹏(原名宋安达)也笑着说:“可不是嘛!”左起:刘建华、赵闽、宋安达、王新中。
我和六班的男女生们打了招呼,又匆匆赶去三班聚会。
我快步跑到母校体育馆前,只听见三班的男生高喊着,“赵闽——班长,胡义华老师找你呢。”我快步走到胡老师面前,看到胡老师慈祥、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激动不已,赶快让照片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http://s1/mw690/003oDPrdzy7fuClFH32b0&690
http://s14/mw690/003oDPrdzy7fuCmVuoJ4d&690
图30:初一三班同学与胡义华老师合影。左起:蔡四维、仝赞华、胡义华老师、赵闽、韩慧。
http://s14/mw690/003oDPrdzy7fuCxMq9T9d&690
图32:我与惠平的花甲之照。左起:钟惠平、赵闽。
http://s15/mw690/003oDPrdzy7fuCzbvk26e&690
图33:左起:赵闽、李五一。
http://s8/mw690/003oDPrdzy7fuCArHH9c7&690
图34:三班合影。
接着,我又赶回六班,与六班同学们合影后,又参加了65届年级的大合影。http://s10/mw690/003oDPrdzy7fuD144gV39&690
http://s2/mw690/003oDPrdzy7fuD3WXKxb1&690
图36:65届年级大合影部分,前排左三:徐葆华老师。
http://s3/mw690/003oDPrdzy7fuD8geaKf2&690
图37:65届年级大合影部分。(张欣燕供片)
http://s3/mw690/003oDPrdzy7fuDbdl5w12&690
图38:五班合影。
http://s8/mw690/003oDPrdzy7fuDcJT0P87&690
图39:六班合影。
午餐时间到了,同学们纷纷来到餐厅就餐,看着母校为我们返校同学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看着现代样式的取用餐模式,在品味着舌尖上的美味之余,还引发了同学们的心中感叹!仝赞华对我说,从饮食菜肴的准备上,可见母校想得很周到。一号那天,返校同学年岁大些,最大的接近七十岁,所以荤菜不多,配有盐焗大虾,菜式偏清淡,且粗细粮搭配,干、稀随意,富有营养。今天(十月二号),返校多是六十上下的人,荤菜多了不少。可不是嘛,当我们六班部分女生三号再次就餐时,发现荤菜更加丰富了,那天返校的同学又年轻了十岁左右。母校在策划校庆活动的细节中,可谓用心良苦,连就餐、入厕等点点滴滴的小事细节中,都散发着人文关怀的温润,让我们南来北往的、在秋意凉凉时节回到母校的学生们,仍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惬意,真正让我们体味到了“回家”的感觉。在此,我们要向为校庆活动付出了心血的母校师生员工们,道一声感谢!正是你们的辛勤劳作,才让我们这些归来的十一学生们,不仅享受到了舌尖上的盛宴,还享受到了欢聚一堂的精神盛宴。
下午,来到图书馆礼堂,等待观看十一同学会的捐赠仪式,以及同学会的演出等。同学会的大合唱演出大获成功。同班的仝赞华同学指挥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把我们带回到幼时参加母校合唱团的时代,我们低声和鸣着,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陈世伟老师则以幽默、挥洒自如的风格,
指挥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曲。陈老师让场下的同学,与场上的同学一同演唱副歌部分,这一演唱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当全场高唱着“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的时候,欢歌如火一般的热浪,将校庆活动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颠峰。http://s10/mw690/003oDPrdzy7fuDPQdhT39&690
http://s8/mw690/003oDPrdzy7fuDC7e1Vf7&690
图41:陈世伟老师在指挥。
http://s16/mw690/003oDPrdzy7fuDGQHMj7f&690
图42:六班同学与歌唱家廖德生(左四)、朱培莲老师合影(左五)。
http://s2/mw690/003oDPrdzy7fuDKAcU1a1&690
图43:借着演出小憩时间,在礼堂边门外与三班同学再次合影。左起:刘莉萍、赵闽、李丽娜、沈渭娜、李安丽、王新华。
http://s5/mw690/003oDPrdzy7fuDLTr6Y74&690
图44:左起:高援朝、赵闽、李丽娜、蔡四维。
由于与六班47年未有音信的钟卫平同学,突然鬼使神差地出现在同学会的演出现场,出现在甲六班同学们的面前,令甲六班的同学激动、兴奋、惊诧不已。先拍照吧,留住这亦真亦幻的历史的瞬间!可惜,大家激动得喜形于色,画面身影晃动,只拍到了一张看得清的影像。http://s10/mw690/003oDPrdzy7fuEadgQF39&690
http://s7/mw690/003oDPrdzy7fuE7JCHY46&690
图46:同学们难分难舍,分别前,我们再次与母校合影!左起:仝赞华、赵闽、冯小闽、董建建。
大家意犹未尽,相约十月三日,仍到母校聚会,好好聊聊别后多年的经历与感悟。于是,我们第三次重返母校,并被安排在母校国际部大楼会议室中聚会。母校的礼仪生们,举止优雅、彬彬有礼,推着小车,为我们送上西点、水果、各种饮料、茶水,我们就像在举办题为“重温友情”的沙龙一样,在舒适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交谈,并与母校现任校长合影留念。可惜,那一天,我的摄影师老公没有跟来,好在张苗苗给我发来了用她相机拍下的两张电子版照片。http://s10/mw690/003oDPrdzy7fuElcSWBf9&690
http://s11/mw690/003oDPrdzy7fuEm1LM6ba&690
图48:10月3日,重返母校的甲六班同学们,在欢迎回家字幕前合影。左起:张欣燕、仝赞华、成欣娃、李荆炎、赵闽、冯小闽、张苗苗。后排左起:屈小兵、王小白。(张欣燕供片)
其实,三号那天,我们很幸运。有两个《人民画报》的摄影师专门负责我们的场地摄影,为我们拍了不少特写镜头,但当时拿不到电子版,大家决定,由我班张欣燕同学负责与摄影师联系,负责取回电子版。真不知此事办妥了没有。
后来获悉,张欣燕同学还真拿到了《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电子版呢!http://s11/mw690/003oDPrdzy7fuExdXDk1a&690
前排左起:王小白、屈小兵、张苗苗、钟卫平、后排左起:成欣娃、李荆炎、仝赞华、赵闽、冯小闽、张欣燕。(张欣燕供片)
下午三四点了,我和冯小闽、张苗苗、张欣燕,想再看看母校,小闽对我说,“要用‘徜徉’一词,再在母校里转转。”我说“是的,告别今日,不知何时再来。我们要再次‘回眸’母校!”于是,我们沿着体育馆、综合训练馆,音美教学馆,一路浏览。当看到一汪碧水的游泳池,漂亮的各种球场,小礼堂、美术教室等场景时,我们对现场年轻的十一学生们,由衷地发出了
“我们当年幸福无比,你们比我们当年更幸福!”
的心中感叹。http://s11/mw690/003oDPrdzy7fuF36a3Ufa&690
我们再次走进由儿时六角形图书馆保留并改建的校博物馆,趁着馆内人少安静,补照了一批珍贵的照片。当我们再次敲响大钟、依依不舍地走出博物馆后,抬头一看,此时,秋阳已经西斜,余晖正穿过母校的西大门,照射在校内纵深的道路上,照射在操场东面红色墙面的生活、教学楼上,一片金色!矗立在夕阳余晖中的母校,壮美无比!
一个用共和国的金色铸就名字,用革命先辈的鲜血铸就灵魂,用军队的绿色注入生命活力的“北京十一学校”,是我们十一学生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永恒的记忆,我们衷心祝愿母校下一个六十年更加辉煌。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同学们!让相机留下我们离别母校前最后的身影吧。http://s2/mw690/003oDPrdzy7fuF62psB81&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