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变的规律》说课稿
(2018-05-28 11:22:46)分类: 精品课例 |
《商不变的规律》说课稿
任宏畴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87页。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的依据。
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随着年龄增长,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能力都有所提高,为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观察、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学会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一些简算。
2、通过观察“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并渗透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咀嚼和深入品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商不变规律”中的“同时” “相同的数”、“0除外”以及灵活应用这条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用数学家开普勒说的“数学研究的是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除法中的变与不变”。看到这个题目(指着课题)你想了解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索与发现,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我用了猴王分桃的故事作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举例验证规律,最后深化理解规律。当今社会是以合作求生存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发现规律中,我始终按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这样一个过程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课件出示问题展开讨论,先得出从上往下看的规律,再得出从下往上看的规律。对于把这两条规律合并成一句话,学生可能只会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没有说到“0除外”。当然,根据不完全归纳提出的猜想不完全可靠,而对小学生来讲,对提出的假设只能另举例子来检验。于是,我通过让学生写例子验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设计如下练习题:
解决猴王分桃问题。
填空和口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学习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如9500÷500,360÷120要提醒学生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去掉相同个数的0。
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既巩固了商的变化规律,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通过询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进一步系统完善认知。
在板书方面,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板书,演示算式变化规律,得到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做到在情境中导入,在探究中求知,在练习中提升,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