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在中医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肌无力、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肌营养不良症等都属于”痿症”的范围。我国医学典籍《景岳全书·痿论》记载,五脏使人痿。心肝脾肺肾是一个整体,在痿症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张景岳指出”痿症”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祖国传统医学把人体内脏各部的组织器官视为一个整体,既强调人体内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又重视外环境的统一性。根据中医整体观,人体五脏六腑是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任何疾病的产生其潜在根源都在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痿症”也是如此,所以治疗时运用联系的观点注重五脏六腑的紧密联系。据中医理论,本病的发生,大多是脾肾亏虚或中气不足所致。其病机为正虚为本,脾肾肝亏、气血不足。初病在脾,进而损及肝肾,每因六淫、劳倦、情志而诱发。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肝藏血,主筋,主一身运动,且“肝肾同源”。因此,我们主张:脾、肾、肝亏虚是本证发生的根本所在。
肌肉萎缩在西医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源性、废用性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的平时保健
1、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导致肌萎缩发展。
2、患者饮食合理调配:肌萎缩患者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太子参、百合、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等。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可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3、患者平时应劳逸结合:适当的功能性肌肉锻炼,以逐渐恢复肌肉群,但不能强行性过量的功能锻炼反而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患者应预防感冒: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患者有胃肠炎会引起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
一般来讲,早期肌肉萎缩的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中期重在补脾益肾,后期滋养肝肾,养阴益气为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遣方用药,把握性比较大。
中医治疗
一、1脾胃虚弱:健脾生血,补气生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虚弱,运化不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痿。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化裁。
2肝肾亏虚:益补肝肾,滋阴清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濡养而成痿。知柏地黄丸化裁。
3血虚血瘀:补髓养血,祛瘀通络。血虚则四肢失养、血瘀则阻脉络而成痿。补阳还五汤化裁。
二、针灸:曲池,手三里,合谷,悬钟,绝骨,足三里,阴阳陵泉,三阴交等。
三、推拿:大推拿术,疏筋通络,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肌肉萎缩应辨别虚损脏腑,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佐以疏风散寒化湿、清热、理气化瘀通络。扶正以健脾益肾为要,贵在辩证精当,疗程要长,以时间来换取疗效。早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中期重在补脾益肾,后期滋养肝肾,养阴益气为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