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学 瘀血

(2013-01-14 07:38:03)
标签:

杂谈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内经》没有瘀血的名称,有凝血、着血、恶血、衃血、留血等记载。唐容川《血证论·卷五》有专篇论述瘀血。指出“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治疗“总以去瘀为要”。并详述了瘀血在不同部位的证候及治法方药。

瘀血的形成是由于外伤原因引起出血,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形成瘀血;或是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久病、年老等,导致人体气虚、气滞、血寒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从而产生瘀血。《证治汇补·血症》说:“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自倍,荣血乱行,内停则为蓄血。”外感寒邪,或热邪,或病变过程中化寒、化热等因素亦可产生瘀血。血行不畅而凝滞成瘀血,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所以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不能行血,均可形成瘀血。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可形成瘀血。症证的特点,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但临床表现有其共同特点,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紫绀、肿块、出血以及肌肤甲错,脉细涩等。

血瘀证的基本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 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叙》将血瘀症归纳为“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膈膜上、膈膜下”三类。则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和部位不同,治疗的具体方法则有所区别。如气虚血瘀者,宜补气活血祛瘀;气滞血瘀者,宜理气活血祛瘀;寒凝血瘀者,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瘀热互结者,又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破血下瘀,荡涤瘀热。

古人对瘀血的形成和辨证治疗有丰富的内容,对目前开展活血化瘀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启示。瘀血证的产生是在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机能诸方面发生改变,多个病理过程的综合所导致的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血失常度、血脉瘀阻的病理过程。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医学的范畴,除了传统中医辨证为瘀血之外,认为一些尚未出现明显瘀血症状但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或微循环障碍的,亦可归属于瘀血的范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医学 痰饮
后一篇:百病之长 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