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012-12-15 08:31:13)
标签:

杂谈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代谢异常导致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升高。包括血清总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高脂血是代谢性疾病中一种常见而多发的重要病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关系密切,对民众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高脂血症严重危害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而高脂血症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症名称。如何从古医籍中撷取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为有效防治高脂血症提供文献依据和理论基础,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经查阅相关资料认为,高脂血症大体属于中医学“血瘀”、“痰湿”、“脂浊”、“肥人”、“眩晕”、“胸痹”、“心痛”、“健忘”、“脾虚”、“肾虚”等病因、病证的范围。 本论文以高脂血症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有关论述,以冀明确本病所特有的或突出的中医病因病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对于高血脂症的病因病机研究,多见于国内中医药类杂志或中西医结合类杂志。由于高脂血症严重危害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相关的文献研究及临床报告日渐增多,概括起来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中医对血脂和高脂血症认识的讨论

   脂膏来源于津液, 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古代医家虽无“高脂血症”的记载,但有不少关于脂膏过盛对人体危害的论述。对于“脂”、“膏”的形成,《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 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五癃津液别》篇中对此释曰:“津液和合为膏者,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内经》经文及景岳之释,明确阐述了脂膏来源于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九针十二原第一》篇中曰:“中焦之气,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张氏之论同样指明脂膏源于水谷精微,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的功能。血中脂膏生成、输布、代谢异常可致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医学心悟》对此更具体地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奶酪, 内湿从内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导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之中,可使津血稠厚,不易流通,而人体分清泌浊功能障碍所产生的壅滞之患,与现代高脂血症的概念较为吻合。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高脂血症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归属于“眩晕”、“痰浊”、“血瘀”、“胸痹”、“中风”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血脂异常的发生与年龄、饮食、体质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过食甘肥

   近代许多医家认为在高脂血症发病的外因中,因过食肥甘厚味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粱氏[1]认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不能化生气血 ,生痰生湿而成。李氏[2]认为本病重点不在虚,而在过食肥甘厚味,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减少,致脾胃负担过重。

脾失健运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膏脂的生成与转化皆有赖于脾的健运。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易致膏脂输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曾氏[3]认为高脂血症为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失调,痰湿内生,流注经脉,渗入血中所致。傅氏[4]指出不论脾肾阳衰或肝脾不和,皆有脾虚因素,而脾虚是高血脂病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肝失疏泄

   思虑伤脾、郁怒伤肝,肝侮乘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肝郁化火,烁津为痰,痰涎凝聚,清浊不分,脂浊内聚,血脂增高。何氏[5] 认为因情志失调,气机郁结,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结停滞,阻塞脉络所致。姚氏[6]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不畅,胆汁排泄不利;或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可引起血脂升高。

肾失气化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主津液,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痰湿内生,凝聚为脂。赵氏等[7] 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肾虚”关系密切。肾虚证多为下丘脑-垂体-多个靶腺系统功能紊乱,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血脂内环境动态平衡,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升高。尹氏等[8]指出肾为先天之本,人至中年,肾气渐衰,气血渐亏,无力推动营血运行而致血脉瘀滞,痰浊凝聚,在血中形成脂浊。

痰浊瘀阻

   高脂血症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痰瘀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黄氏等[9] 认为脂质代谢紊乱,过氧化脂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与中医学的痰浊、瘀血密切相关。罗氏[10]认为本病与痰浊、瘀血关系最为密切。过食肥甘厚味, 损伤脾胃, 脾土失运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聚湿成痰,壅塞脉道,阻滞气机,血运不畅,脉络涩滞,痰瘀互结而为病。

6  其它

   高氏等[11] 认为,本病是以气、血、痰、瘀、积为特征,虚实夹杂为特点的慢性疾病,治以健脾理气,消瘀化积为主;高脂血症以脾肾阳虚,痰瘀阻滞和气滞血瘀症多见,疗效亦较好,而肝肾阴虚和阴虚阳亢症发病率较低,且疗程长,迁延难愈。尹氏[12]提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阻滞,当以健脾化痰祛湿为基本大法。

   综上所述,高脂血症的外因主要是过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其性缓滞,过食甘肥则易致中焦壅满,脾胃呆滞,不能化浊而生痰湿;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气不化津,则痰浊阻滞,气机不畅,脉络瘀阻。高脂血症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病理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脾肾与之关系较密切。其病邪多为痰、瘀,而两种病邪又相互影响,痰能致瘀,瘀能生痰,痰浊瘀血在脉道中相互搏结,血流瘀阻、痰瘀乃病理产物,根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痰瘀痹阻、脏腑功能失调是血脂异常形成的基本病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