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华德福教育的整体课程理论研究
(2015-10-11 23:17:38)华德福教育的整体课程理论研究
开题报告
“我们为什么如此频繁的谈及教育?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人类的真实的知识,如果人们在教育改革中没有使用任何真实的知识来实现他们的教育理想,他们就如同在沙漠上或者更加不牢固的东西上建造房屋,这也就不能达成实在的进步了。”——鲁道夫·斯坦纳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流派、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被介绍到我国,我国始终在对教育现状进行反思与总结,论述并借鉴着进步的思想理论。华德福教育或称斯坦纳教育就是这些思想理论中的一种。
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提出“人智学”的概念,并依托这一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至今具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华德福教育,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发展了900多所完整的8年制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师培训机构、还有其他分布世界各地的幼儿园、成人教育机构以及特殊教育机构,在实施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华德福教育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体视野下的华德福教学思想更是独特值得探讨。研究华德福整体课程理论能够完善华德福教育研究的理论构建,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鉴。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对华德福教育及其教学实践的基础,论述华德福整体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阐释,并得出华德福整体课程的启示。
这对于梳理华德福教育的思想基础,完善整体课程理论,为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新视野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利于学校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灵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梳理华德福整体课程理论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同时分析华德福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华德福整课程学理论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及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借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手段。借助互联网信息资源,搜索国内外华德福教育网站,得到华德福教育现状的一手资料。查阅相关书籍和研究文献,同时寻找港澳台地区相关研究专著,以弥补大陆地区对华德福教育资料的不足。
三、文献综述
(一)概念阐释
1.人智学
人智学的字面释义可以为“人类的智慧”,但是斯坦纳在1924年曾对人智学做出下列解释:“人智学不等于人的智慧,而是‘对人的本质的意识’”。人智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身体、心灵精神”的统一体, 在人的发展中,人的身体、心灵、精神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人智学探讨的是人的本质。课程与教学应当理解认为人作为“整体的人”和“全面的人”的发展,充分而且均衡地对自身创造潜力的挖掘。
2.整体课程
罗恩·米勒对“什么是整体课程”有如下深刻的见解:“对实践整体教育而言,没有单一的方法。没有一种‘课程’能够最好地表达整体主义世界观”。的确,整体课程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理想和愿景,整体教育观指导下的课程应该是“受探究驱动的、跨学科的和整合的,基于相互关联、完整、多维存在等明显假设的课程”。时间进入20世纪后期,华德福教育也被囊括在这广博的愿景之中。米勒曾赞誉斯坦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比其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更多地扩展了整体教育的概念”,因为人智学作为一种事关精神的科学被引入到教育学中。华德福教育的学校课程就是基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的发展历程为核心概念的整体课程。
(二)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华德福学校的创立之前,斯坦纳对华德福教育学的研究,就已然开始。在斯坦纳的人智学研究中,《人智学下的儿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in the light of anthroposophy)有着最基本的作用,这部论文囊括了他在华德福学校建立以前所进行的有关教育话题的演讲的基本内涵,也是表达人智学同其教育思想融合的本质所在。这些演讲也是日后华德福学校教师在教学与课程上的基本实践范本。1919年的夏天,斯坦纳为了全新的华德福学校的成立,对教师进行了为时十五天的培训,并形成其“课程讲义”,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阐述包括教育原则、教学法和课程实施(只有1-8年级)的华德福课程著作。随后,鲁道夫·斯坦纳完成《自由华德福学校的教学计划》,针对华德福学校12个年级,对所要教授的课程根据人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发展进行安排,较为完整的提出一整套可供执行的课程教学大纲。尽管斯坦纳试图将华德福的课程理论体系建立,并且将其付诸于文字,但是他在去世之前都没能达成,但是斯坦纳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思想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己经为我们打开了华德福整体课程研究的大门。
整体课程理论体系建立之后,斯坦纳的华德福教育的课程理论也被囊括其中。就华德福课程研究的取向,依然存在不同维度的理解。
1.作为一种神学文本:威廉·派纳等在其著作《理解课程》中将课程作为不同的文本来理解,华德福教育在这里被归于一种宗教的教育,他提出“华德福学校运动是作为神学文本理解课程的又一典型事例”。但是派纳等人同样的指出华德福教育强调儿童的内在发展,将儿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是包括精神、艺术和灵魂在内的整体发展。
2.作为一种核心课程:这种解释当然是在独立教学的华德福学校或者采用华德福教育模式的学校中适用的。认为螺旋上升的课程隐喻存在于这样一种方式,每一级别的课程建立在先验的基础上,并且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儿童在每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学习相似内容的时候才能将其学习作为一种新显露的能力加深他们的学习”。主课在高年级的时候同样被保持,但是赋予一种新的学习内容,从授课形式到知识的更新程度,都带有新意,适应学生年龄增长的规律,特别是在“灵”这一维度中,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兴趣,发掘新能力。同时,华德福课程包含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这些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法,贯穿华德福课程始终。
3.作为一种经验课程:在《斯坦纳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了华德福课程是一种“真正的儿童中心课程”。斯坦纳重申“科目不应以分科教学的形式而存在了”,而这里的儿童的中心课程就是如此,相信斯坦纳在早期讨论的所有有关理论概念都是为了形成这样一个宗旨,儿童身、心、灵的和谐统一。根据意志、感觉和思考力量增长的需要,所有的活动找到其适当的所属,而科目也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进行处理。这就保证了经验的整体性以及内在联系的知识的意义,但是这样一来儿童中心课程论下的教师的任务就繁重且复杂了。在华德福教育中,主课教师在1-8年级中是不可以更换的,教师被要求与学生之间有个人适应性,这也就是华德福教育中对教师要求不断增加的原因。
综上,无论是作为哪一种维度上的理解,都和整体教育下的华德福整体课程理论一致。这也是华德福教育所坚持的—保证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和谐平衡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的。
(三)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华德福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进行华德福教育学研究的学者和机构还较少,已出版的理论书籍更是凤毛麟角。台湾地区较早致力于华德福教育学的引入和研究,但是比较集中在基于人智学的华德福教育理念的综述上,缺少华德福学校教育的课程研究。例如,翻译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迈向自由的教育全球华德福教育报告书》等。
黄晓星作为中国大陆研究华德福教育的第一人,通过在英国爱默生学院和美国日桥学院的研究学习,著有《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以丰富的个人经历为感性材料,他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华德福教育学的善美真的教育核心理念。
在《我在英格兰学师范一华德福教育亲历记》中,李泽武通过对其在英国进行华德福教师教育培训过程的描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华德福教学思想,主张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特别是对于教育目的“教育要培养独立的人”,而独立的人要顺应内外两个方面改变的发展,强调内部的改变是“个体的精神发展”。
在课程论述层面上,龙薇曾以《华德福幼教课程述评》为题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对华德福课程进行讨论,菠庆辉等在《华德福教育概览》中对华德福课程的实施进行举例说明,并总结归纳华德福课程的设置。
在我国,黄晓星、李泽武、吴蓓等是最早期的华德福教育教师培训的接受者,也是首次将华德福教育引入中国的践行者,一直致力于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但是从总体上看,华德福和斯坦纳的教育实施机构数量较少,它的发展仍然依靠更多的教育人士和机构的参与,通过对华德福教育理念的研究能够促进自由、健康、人性化的教育活动的发展,这与我们现行教育的改革目标达成了一致。
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结果、分数与升学所显现出的教育目的与华德福教育思想及整体课程理论唤醒人对生活和自我的观察判断的教育目的实属相悖。但是我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讨论也是以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课程统整综合为重要举措的,华德福课程整体教育观念,使人的发展过程由内及外,很好地诠释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这样看来,华德福教育是一种接近精神的教育,是实现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三者之间精神对话的教育。可以看出,以上几位华德福教育的研究者本身也是华德福教育的参与者,是精神崇拜者,所以在对华德福教育进行理论挖掘时,有一定的情绪干扰,这与派纳在阐释其课程文本的时将华德福教育的课程定义为一种神学文本思想是相一致的。
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观点的重复性、局限性及非理论化不可避免。一些学者和从教人员对华德福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华德福教育概述和学校介绍,国内引进华德福教育理念梳理及现状介绍两个方面。
四、研究框架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一是研究综述与文献综述;二是华德福整体课程理论的阐释,包括其理论基础,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三是整体课程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讲选取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四是经验总结。
五、进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泽武.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马丁·罗森著.吴蓓译.解放孩子的潜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 特林·芬瑟著.吴蓓译.学校是一段旅程——华德福教师手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鲁道夫·斯坦纳著.柯胜文译.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M].光佑文化.1997
[6]薛燕. 大主题式生活课程——华德福课程观及其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 24(12)
[7]蔡连玉, 傅书红. 华德福教育的理论与国内实践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13,
[8]徐发秀.华德福教育的教师观探析[J]. 教育导刊: 上半月, 2014 (2)
[9]何婷婷. 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观简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10)
[10]刘淑颖,刘晶波.鲁道夫`斯坦纳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2013 (5): 14-18.
[11]马丽娜,梦鸽.华德福幼儿教育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 下旬, 2014(1)
[12]黄慧娟. 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述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
[13]彭莉莉. 鲁道夫·斯坦纳及其人智学思想[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4]金永得.走向整体之路——简论斯坦纳与沃尔多夫教育思想[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 34(4)
[15]黄慧娟. 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6]陈园园.华德福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 [D]. 西南大学, 2010.
[17]张栩. 一种整体的视角: 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