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012-11-16 12:25:21)
标签:

君子

孔子

论语

儒者

杂谈

分类: 儒学

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字上为老,下为子,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是为孝。我们作为子女,从父母那里传承血脉与家训,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是失去自身的大根大本。在我们这个礼乐之邦,自古就有尊孝的美德传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论语》把学而篇放在第一位,可见学习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儒家看来,孝不仅是为学修身的重要部分,更是学习其他东西的重要前提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基:孝,是整篇《论语》的重中之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把孝忠信当做“天然的学”,这样,整天学习知识却不孝、不忠、不信,违背人之本性的人,是一辈子也学习不完天下知识的。可见“孝”在“学”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学的一部分,更是人不能轻易“学”来的。正所谓,市肆之中也有君子,碑传之下也有小人,衡量一个人不应是学历文凭,最重要的是学不来的东西(内心的修养和品德)正比如,孝。

一个君子,也必须要做到孝,《学而篇》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是君子之本,为仁之本,道之所由生者。儒家崇尚君子和仁爱,把孝悌看做二者之本说明孝悌对于个人是多么重要!

    孔子则更是把“孝”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孝是为学的前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入则孝,出则悌。”在这里,《论语》给出了孝悌的范围和概念。“百善孝为先”,孔子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他认为,只有孝、悌、谨、信、仁、亲做到了,且“行有余力”,才能学文。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孝道自然而然的被尹氏看做了一种德行,本末不容倒置。然而朱熹却认为,“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处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我不认同朱熹的观点,一个人既要修养德行,也要学习文化。正如钱穆所言,“若一意于书记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注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志,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达之境。”钱穆先生说的好,可惜却没有解释出这两个“弊”哪一个危害更大。我认为,若必取其一,那么应该是选择修德,即孝道。伦理是人之本性,没有了伦理,社会必将混乱并陷入危机,人学文,“考圣贤之法”,还不是为了让每个人不失本性,提高素质,实现社会进步和安宁么?如果人不孝,没有了人的本性,还怎么会对人生有新的见解和感悟呢?还怎么能体会得到圣贤的“文”之于现世的精妙所在呢?相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人情有了孝,能更好的学习社会知识。

     孔子更又把孝这种人之本性看做了社会根本。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面对情理的矛盾,孔子选择了情,但这份情是人的存在必不可少的。社会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父子关系是不可更改的自然关系,子为父隐就是遵循了天道,即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怎么不是正直的呢?面对天道与人法,孔子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人法可易,天道不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也许不利于于时社会秩序的稳定,但这却避免了人泯灭人性,父生子,子灭父,有求生本能的人类何必繁衍下一代呢?一时“不直”换来千秋万代长久发展,避免了社会存在的危机:孔子对孝的抉择不是正确的么?可谓:“不求直而直在其中”。

父子天合,君臣义合“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这句话也符合孔子之意,一君虽为天下之主,但我们抛弃了社会规则,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则(孝道)。家里闹革命,父子反目,这样的社会不会长久,后世也必将其视为动乱。随着社会进步,今天我国法律的规定不也是顺应天道了么?但可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了。

因此,儒家认为,“孝”是一个人为学的基础,是一个人成君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对而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普世的言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