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滴滴:他们是如何把营销变成一种产品体验的?

如何把营销变成一次产品体验?
在传统的广告公司,大部分情况下营销人员只能参与到整个营销链条的最末端部分,对着一个已经成型的产品想idea,可以改变的很少,但互联网产品的形式则灵活多变,能够更好的与营销做无缝对接,“产品的界面或者产品提供的形式,都可以根据营销的特性来改变”。
最明显的,是在圣诞节和今夏上海暴雨,一些打车软件将叫车页面快速调整,原本的轿车图标变成了圣诞老人或是一艘船,这种体现人性化和趣味性的营销方式,直接作用到产品的用户体验,让追热点也与产品紧密相连,“而且这种能够影响到产品体验的营销会变得更实际,而不是天花乱坠的吹嘘”,家琪说。
“桔色星期一”也是一个例子,本质上它完全是一次促销活动,在每周一用户能享受到超低价甚至免费的乘车体验,但它同时也被做成了一次事件,这也是让滴滴团队颇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它就像电商们的双11”。现在不论是快车,还是顺风车,还是代驾,每当新产品推出时,都可以依托于“桔色星期一”的促销活动迅速上量。
“桔色星期一”的诞生,其实是在营销上对Uber的反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产品的诞生。“当时Uber出了一个非常低价,低于出租车的一个产品,并快速上量,而同时期滴滴还在推广专车,专注于高收入群体,于是我们立即决定,也要做一款这样的产品,并借由桔色星期一推出快车产品,达到了当天200万的订单。”
http://s9/mw690/003o7A8pgy6V3GdNbEk38&690
滴滴如何看待Uber?
在叫车软件中,Uber总是被最频繁提起的那一个,媒体们称之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鼻祖”,也被当做创业公司的模范,诸多头衔都无意间“神化”了这家公司,而过招神一样的对手,家琪反倒觉得很感谢有Uber的存在,
就在大半年前,滴滴还采用的是大的整合营销套路,2014年年底对专车产品的推广,是滴滴打车首次启动大众层面的规模传播,利用春节客流量大的特殊时期,TVC频繁投放电视媒体,社交网络利用“滴滴体”引发UGC传播,通过“今天坐好一点”的话题,引入了姜文,大鹏,乌贼刘等诸多明星大号的资源推广,用家琪的话说,整个策划是一个“基本功非常扎实”的传播方案。
但Uber的出现给了人完全不同的眼光。本身在国外就已经有成熟打法的Uber,对于哪些事件会吸引媒体曝光已积累了经验,他们在全球拥有营销资源库,中国团队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从资料库中挑选参考案例并做本土化改良,于是在春节之后,Uber包装了大量案例,并和品牌跨界提供了非常多的新鲜玩法,迅速吸引了媒体和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这也促成了“一键呼叫”的诸多成功宣传。
“UBER的做法,不仅是在业内,包括在中国的营销圈,都是非常崭新的概念,它让我们明白,原来品牌合作可以这么去做,甚至营销活动可以只做噱头,不用大面积发生,利用轻量而小的资源,在EPR的宣传下,形成一个事件,去影响到一部分很潮、很年轻的消费者,过去我们认为一次营销活动可能需要惠及非常多的人。”
最近滴滴也做了一件很酷的事,他们刷新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携手奔驰GLA
SUV,为阿根廷摄影师Esteban定制了一部特别快车,沿着北京32.8公里的二环线,拍摄了一张长达79.37米的照片,并得到了央视的报道。
http://s11/mw690/003o7A8pgy6V3GhG8lQ2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