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长兴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

(2015-05-22 17:03:21)
标签:

健康

陈长兴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

蒋发回河南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昔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出,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说他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两说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二十二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七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车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蒋发回河南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温县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明末清初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传子所乐、传孙光印、传至重孙甲弟其太极拳承传就断了陈家沟断了两代。

  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赵堡太极拳笫四代传人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子张应昌、陈清平,是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5岁开始从于学赵堡太极神手张彦七年,勤学苦练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在北派太极拳发展史上,赵堡陈敬柏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赵堡镇传拳,培养了一批高手弟子第五代宗师张宗禹,还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外传的禁锢,广收门徒八百余人,陈家沟陈继夏就是在陈敬柏广收门徒时,在赵堡镇学的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陈秉旺,陈秉旺传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

  陈长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得到太极拳真传,其学的太极拳与祖陈王廷的太极拳大不一样,称太极拳之为老架一路。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开创了陈式太极拳派,也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两种说法都承认陈长兴是陈派太极拳的关键性人物。从陈长兴起,陈式太极拳日益兴旺。但是,陈长兴不忘师祖,终其一生一直尊张三丰、王宗岳为太极拳祖师,并以此教导弟子。

  在北派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陈家沟和赵堡镇一直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关系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关系,共同规定打东不打西。由于陈家沟和赵堡名气都很大,外地来访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别是山东来的武士更多,两家都毫无顾及地与之交手切磋。这叫打东。但是,凡是山西来的武士,两家都不能出手,因为山西乃王宗岳老师所在地。这叫不打西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向赵堡镇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无敌。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陈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杨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武当山是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拳诞生于武当山的遗址考证

 [转载]武当山是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拳诞生于武当山的遗址发现与考证  (转)

W020120620320350523513.jpg

 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石像

 

W020120620320350526376.jpg

 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武当山太极观石碑

 

W020120620320350522160.jpg

 明朝贡奉的太极拳祖爷----武当张三丰创太极拳之武当山太极洞遗址

 

     楚天金报讯 “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指的是“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究竟诞生在哪里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馆员李征康近日表示,他经过10余年潜心研究,认为武当太极拳就诞生在武当山脚下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的杉沟太极洞、太极观。

    今年75岁的李征康,退休前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站长。他先后在武当山脚下“挖”出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伍家沟民间故事、吕家河民歌、武当神戏。

  作为全国知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李征康认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丰的确存在,他就隐居在官山镇孤山村杉沟的山洞里,并创作出太极图与太极拳。在他仙逝后,当地百姓和他的徒弟们,按照其生前形体容貌,用石头雕了神像供奉在太极观中。为了让师父流芳百世,徒弟们又凿了石窟,将张三丰的青年坐像刻在石窟内。

    李征康十年考证

    发现全国唯一“太极观”遗址

    通过10余年考证,李征康发现,武当山杉沟北坡半坡上原有一座太极观,观内有祖师殿、太极殿、火星殿、娘娘殿、财神殿、龙虎殿等建筑。“根据当地老人们代代回忆相传,记下了太极观的大致轮廓。这是一座阶梯式的三进大院庙观,十分宏伟壮观。门外两棵大银杏树,门额有匾、上书‘古太极观’四字。至于‘古’到什么朝代,历史没有记载,当地百姓也无人能记清楚。”

    据李征康考证,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杉沟大雨,太极观完全被泥石流掩埋。现在,仅剩庙门外一左一右两棵大银杏树,依然旺盛,这里是太极观的遗址。

    李征康考证,用“太极”命名的道教庙观,武当山乃至全国,独此一家。

    李征康走访调查得知,官山镇人人皆知“太极观”。

    刻字印证“太极观”

    石窟像当地普遍称“张爷”即张三丰。

    在“太极观”遗址后面,有一石窟,深、高均为1.1米,宽0.93米。洞顶呈弧形,洞内依岩凿有神台,台上有一青年坐像,身背一口宝剑,头顶有髻,显然是个年轻道士(见图一)。

    洞右石壁上侧面刻字:“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上院马本宫立石。”(见图二)

    历史上的大元至元二十一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距今有720多年。“这是研究太极观及张三丰历史的唯一证据。”李征康还发现,当地人称石窟内神像为张爷。张爷,是武当山一带人们对张三丰的尊称。李征康还说,在石窟附近方圆30里,当地人还将石窟中造像称为“太极爷”。

    石窟中的“太极爷”究竟是不是张三丰呢?武当山各大宫观庙宇内多有铜像,但人们只称张爷,不称“太极爷”。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李征康搜集了《中华百神图》中的张氏画像,请“太极观”附近村民辨认,一名杜姓老人认为,这就是“太极爷”,根据祖辈传下来的说法,原来在“太极观”供奉的“太极爷”的特点是:四方脸,手执宝剑,托太极图。

    老人讲述张爷创太极拳

    历史证明太极与达摩术相通

    李征康根据这些调查考证初步认为,武当山官山镇孤山村杉沟附近出现的“太极爷”,就是北宋徽宗年间的武当丹士张三丰。

  “ 太极爷”为什么要手托“太极图”呢?李征康说,“按逻辑推理,先有太极图,后有太极拳。分析太极拳的特点,还得从太极图说起。武当拳功的创造者,将太极图应用于拳击,太极图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的指导下,使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李征康说,张三丰作为武当道人,根据自己对道教理论的研究,在陈抟“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的基础上,自己创制了“太极图”。

    李征康走访中还了解过居住在太极观附近86岁的陈明庆老人。老人自言是祖父教他太极拳。祖父的师父是谁,他闭口不谈。陈明庆遵循“宁可失传,不可误传”祖辈教化,从未收徒。2011年冬,老人的去世使太极观太极拳的继承从此中断。陈明庆老人生前曾说过,“张爷”从四川来到杉沟,住在附近山洞修行。后来,他创出了太极拳,当地人称其修行的山洞为太极洞(见图三)。至今,太极洞石壁上仍留有一碗清泉,干旱不涸,雨涝不溢。

    1933年,华曹元所编《国术》一书“总论”:“……至北宋时,有张三丰其人者,精达摩术,……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

  对此,李征康指出,达摩是佛教人物,北宋时,佛教在武当的建筑尚多。就在张三丰修行的太极洞与太极观之间不到5华里的地段,就有上庵、中庵、下庵三座佛教庙宇。而在杉沟周围,更有石佛寺、罗汉洞、观音岩、雷音台、兰衣庵、白衣庵、尼姑庵、尼姑岩、观音堂、佛祖庙等众多佛教场所。“张三丰的隐居地与佛教寺庵为近邻,和平相处,年长月久,光从这一点看,张三丰精达摩之术,就十分合情合理了。” (特约记者石苑)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段文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