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大师练功要诀详解
关振军
一九九五年元月十七日.印诚大师王培生把练功要诀口传诸弟子。
诀曰:
精足气壮神莫测, 上领下随中关提。 内外三合来参助. 三田合一身安宜。
这首歌诀,言简意赅,凝集了王先生六十多年的练功经验。
为全面正确地理解这首练功歌诀,本人不揣浅陋,以追随先师多年的耳闻,对这首歌诀试析如下:
第一句“精足气壮神莫测”。是修炼的总纲,既是修炼者追求的目标,又是检验练功成败的尺度。 传统武术修炼的目标是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精、气、神是人的生命的主要表现形态。“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源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为精。精不断化为气(炁),流遍全身,从而人体充满活力,气又转化为神,灵知不昧。精足则气壮,气壮则神旺,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精、气、神三者相互转化,“气”是“精”与“神”的枢纽。武谚云:“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源于此。 前辈武师总结经验指出,练功要臻于化境,必须经过“炼精化气一炼气化神一炼神还虚”几步功夫,从而达到精力充沛无疾病,气遍全身似水流,精满气壮而神足。古人把这个内在的东西称之为炁,静之为性,动之为意,妙用则为神。练功达到“炼神还虚”的地步。就会形神具杳、与道合真。“炼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不可测”。(刘奇兰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谚抓住了修炼最关键的问题--内功修炼。要诀的第一句是检验练功者真练还是假练、操练的方法对头还是不对头、取得的成果是大是小,只要用“精、气、神”的标准对照,便一目了然。吾辈后学当细心体悟。
第二句“上领下随中关提”。是讲如何保持练功的正确身法,从而有利于开通任、督、冲三脉,有益身体健康和技击之道。 中华传统气功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有手足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三百五十多个穴位。人体前面正中线上有上、中、下三丹田,后背上、中、下三关口.从头顶百会穴到躯干底的阴穴冲脉居其中,前有任脉连三田,后有督脉连三关。任、督、冲三脉纵贯躯干,其形势有如八卦中的乾(三)卦之形:人体中任脉为诸阴脉之海。督脉为诸阳脉之海,冲脉为阴阳诸脉之海。打通任、督、冲三脉,全身所有经脉皆通,在内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炼气化神到炼神还虚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怎样练功才有利于开通三脉呢?武学典籍中巳涉及到这个问题。如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中正安舒”、含胸拔背”、顶头悬”等等,《太极拳谱宋谱》特别指出“三要猴(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可见身法在武术技击中的重要地位;《十三势歌诀》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歌诀指出了”尾闽中正”是正确身法的核心,但没有讲动作的程序与火候,这正是古人“传药不传火”的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了拳谱,依然是身在五里云中,不知如何行动。 此练功要诀,对于正确身法的形成,既指出了动作的部位,又有动作的程序。
上、中、下三关的动作次序分明
(1)“上领”指上关玉枕微微向前领(不是头用力上顶)两眼自然向前平视,这就保持了下颏微收,喉头不外露的次态;
(2)“下随”指上关一领,下关尾闾自然相随。即尾骨向前微微一送,而成为松腰、收腹、溜臀,造成尾闾中正的态势。
(3)“中关提”指上、下关协调之后,中关夹脊微微上提,感到大椎骨与贴身衣服相接触即是。这就是王培生先生讲授太极拳时所说的
“沾衣贴领”。这个动作分为三步完成,从而做到“顶头悬”、“气贴背”。这样空胸实腹,气沉丹田,保证重心系于腰间,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种身法有利于开通任、瞥、冲三脉。
第三句:“内外三合来参助。”讲的是练功时有了好的身法,还要做到内外三合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武术在外形上要求手足躯干动作协调一致,这叫外三合。所谓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由人体交叉神经决定的:上下肢左右交叉相合,左手与右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反之亦然。有外三合还要进一步做到蓄之于内的神、意、气、劲的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台、气与力(劲)合,外三合与内三合合称六合,做好六合,全身各部动作协调一致自然地成为一体,而达到心动形随的境界。 王培生先生认为,协调人体手足躯体动作的关键,与人体六球的运转密切相关。六球是指人体的双眼、双肾、双睾丸(女为双乳)。六球分为三对横列于体内,其阵势如八卦中的坤卦(三)之形。眼为心之苗,是神的代表;肾为人的先天之本.是藏精之所,又生髓主骨:睾丸[女为双乳]为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又是真气运行大周天的必经之路,所以六球的运转对于健身与技击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培生先生在他的《三才门乾坤戊已功》中说“坤属老阴体内长,六球运转动无常”。这是武学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六球运转”的概念。王培生先生的贡献,就在于明确指出了内外三合与六球运动的关系。这就是:①手与足合转眼球,练功时以心行意。眼视目标,手追眼,脚追手,眼到、手到、脚到。用眼球转动协调四肢运动。久练之,不仅手足灵活,,而且有很强的健脑功能。②肘与膝合转双肾,通过肘膝运动强健肾脏,肾强则精足骨坚,耳聪眼亮,又可消除腰痛腿酸等多种顽症。
③肩与胯合转睾丸(女转双乳)以调整内分泌,能治疗很多疾病而且有提高性机能的作用。笔者在练太极拳时体悟到,单鞭、云手、下势、搂膝拗步等式子中,六球运转是十分明显的。 练功要诀的二、三两句在技击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拳谚:“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说的就是要有正确的身法。太极师祖陈长兴入称牌位先生,又叫木雕泥塑,都讲的是这个身法。王培生先生传拳做这个动作的示范,对方进手,沾之即被打。我们按师父讲的要领练功,可做到精神提得起,又气沉丹田,双足及会阴穴吸大地之阴气(师父称之为地磁),顺督脉上升,气贴背行,至上丹田;头顶百会穴及双手劳宫穴吸天空之阳气,沿任脉降至下丹田,阴阳和合进入天人合一之妙境。坚持如此修炼,身内真气充盈环行于躯干之内,用于养生则脏腑之内气血充盈,由内壮而外壮;用于技击则借天地之气壮我神威,静如山岳,动如江河。防守则稳如泰山,进攻则无坚不摧。以乾卦所代表的前三田,后三关的位移,决定身体之进退;以坤卦所代表的六球运转,控制躯体的升降。按此要诀久练,技艺自会上身,功夫必然长进。
第四句“三田合一身安宜”。是王培生先生在练功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清除疲劳的秘诀。 所谓三田合一是指上、中、下三丹田成一条直线。关于三丹田的位置各说不一,通常所说上丹田在祖窍水平往里一寸,离脑门垂直往下一寸的交会区,也叫天目或玄关;中丹田叫绛宫,在两乳正中膻中穴下面一点;下丹田在气海穴与关元穴之间。本功法确定的三丹田位置是,上丹田与通常说法相同,但把会阴穴称为下丹田,把通常中、下丹田之间做为中丹田,即肚脐与命门之间的连线上靠脐一方的3/10处称之为中丹田。这三丹田成一条垂直线,就是冲脉贯通。冲脉一通全身上下的血脉皆通.血脉畅通没有障碍了,疲劳就消除了。 这个功法的程序是:如坐姿,开始先想会阴穴,觉得头顶百会穴有刺痒之感,这时头顶百会前边的脑门就通了,有蠕动感。有了这样的感觉之后,再想肚脐往里、命门往前7/10的位置,三点往一块凑,三点成垂直状态,刹那间仿佛迷糊一下似的,待你一睁眼.就象睡醒一觉,脑子特别清醒,疲劳全部消散。一般前后十五分钟就够了。 关于这个功法的神效,王培生在一九九五年春节期间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自从得了这个功法,再累也不怕了。经常修炼,人的面貌就改变了,神采奕奕,显得特别年轻。” 简言之,这首练功要诀,第一句为修炼总纲,第二句讲正确的身法,第三句讲操练的要领,第四句是解除疲劳,恢复精力之功法。四句合一即为王培生先生练功大法。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关振军先生系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之入室弟子,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监事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人体文化特约研究员;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武协太极拳客座教授;中国焦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武学导师;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高级顾问等职。
图解“含胸拔背”
作者:无尘清净地有道自在天
含胸:
心窝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要有向前微合的念头,但不可有前合之动作事实,能含胸,气始可下沉于丹田。
拔背:
两肩中间,大椎骨下,第三节于第四节脊椎骨中间,即身柱穴与陶道穴之间,谓夹脊关,此处有鼓起之意,不可有鼓起之实,同时忘掉双肩,是谓拔背。否则易为驼背,此法与前法,“含胸”,有相互相成之关联作用。
http://pic.yupoo.com/vimalaki/26739552ab26/medium.jpg
在医学上(图)
http://pic.yupoo.com/vimalaki/72032552ab27/bcyaurei.jpg
当您用力挺胸时,胸骨尾端的剑骨突(红点部位)会往外凸出。因此想做含胸这个动作,必须将剑骨凸很轻,很柔地微微往内下收,但也须注意不可收得过分,胸肌与肋间肌放松,脊背自然地舒展放松。能含胸就自然地能拔背。拔背就是放松背部的肌肉,拔掉背部的力量。但是,如果剑骨突收得太过分,就如下图,不是含胸拔背而是弯腰驼背。
http://pic.yupoo.com/vimalaki/84209552ab88/7rq738cc.jpg
我们再来谈谈“尾闾中正”,什么时尾闾呢?尾闾就是解剖学上的尾椎骨,尾闾中正在医学上就整条脊椎骨的中心线要自然放松的与地面垂直。
http://pic.yupoo.com/vimalaki/39218552ab88/lz67noby.jpg
http://pic.yupoo.com/vimalaki/97572552ab26/j2dqm3am.jpg
成年人的脊椎骨从侧面看是呈拉长的s形弯曲,在腰部的地方向前弯曲,但人类的脊柱骨在婴儿时期是平直的,等到开始直立走路,为了脊柱的弹性缓冲震动碰撞的压力以保护脑部,脊柱骨开始呈s形弯曲。除此之外,人类的内脏器官皆位于脊柱前方,有在腰弯处呈s形前凸,也有助于直立身体的重心稳定。人体的重心点丹田也就为于此腰弯前凸的前下方呢!
http://pic.yupoo.com/vimalaki/57351552ab88/nowpqukm.jpg
尾闾是尾椎骨部分,是位于脊椎骨的最末端,此处有一个生理弯曲,向内向上包挺住生殖、泌尿及大肠系统的器官。也因有此弯曲,弯曲之背部就是两侧臀部的中线,正常情况是微微往后翘起。
那么,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要怎么作,教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请您立正挺胸,一手放在胃部上方,另一手放在丹田(小腹),两手轻轻地同时往肚脐的方向挤压,胸部及骨盘(臀部)自然柔顺地跟着挤压方向走,您就可体会一下,含胸拔背,尾闾正中。
http://pic.yupoo.com/vimalaki/19059552ab26/tce6toq2.jpg
http://pic.yupoo.com/vimalaki/68284552ab26/l8ha9ccb.jpg
如上两图,尤其是右图清楚地表现,当您两手微微同时往肚脐挤压,胸部及骨盘骨胳在解剖学上的变化(如绿色箭头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