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折叠劲的十种解释[复制

标签:
健康 |
http://img.39yst.com/uploads/allimg/131009/0936323147-5.jpg
1、太极拳之“折叠”
太极拳“折叠”说法首先见于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
此后,对于“折叠”涵义的诠释渐多,试摘典型几例:
姚馥春、姜容樵于1929年写的《太极拳讲义》中说,“折叠者,即变化横竖也。其往来之横竖,虚实不定,要有知觉,进前退后,必须变化随机,进退转换,亦要齐正相生,近亦是退,虽退亦仍能中敌也”。
杨澄甫于1931年著的《太极拳使用法》讲:“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折背敌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变化也。”据说,此书是杨澄甫高足董英杰执笔,后董英杰一贯如是说,以致“折叠”系“曲肘弯肱之式”的解释一时甚嚣尘上。
杨澄甫的另一学生陈微明在他的《太极拳术》中道,“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细微。太极接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交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
杨氏传人杨振铭的门人马伟焕则根据杨振铭老师“折叠转换是以意为主导的内劲变换,使劲的直来与直往之间回环而无断续处”的看法,认为“在旧力未过之前就新力已生,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太极拳所练的折叠”(马伟焕《十三势行功心解探要》)。
以上看出名家们对“折叠”理解不尽相同。或是横竖变化;或是曲肘弯肱;或是变化虚实;或是新旧之力转换之环节等等。但主要还是“虚实变化”为瞻。都是名家、大家解释,笔者不敢妄言,但“折叠”究竟何意?笔者仍是云里雾里,欲试一解,求教方家。
笔者冒昧以为,上述各种诠释都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武禹襄讲“折叠”具有什么样的背景?查《十三势行功心解》(以下简称“心解”)全文得知,它是武禹襄对《十三势行功歌诀》(以下简称“歌诀”)的解释。我们知道,《歌诀》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是太极拳重要理论。《歌诀》七言24句有17句是讲太极拳修炼、应用之功、之法。因为它是以歌诀形式反映,所以要对其进行解释。武禹襄《心解》对《歌诀》的解释其用意无非使太极拳者深刻、全面理解《歌诀》。
请看前三句,
对“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解是:“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对“变转虚实须留意”的解是:“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
对“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解是:“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不难看出,武禹襄对《歌诀》的《心解》其实就是一种注释。于此,笔者以为,我们看问题,解释词句不能就事论事,就词说词,而应该将这个“事”放到一定的背景或前提中去。同理,我们只有将“折叠”这个词语放到《心解》是对《歌诀》的注释这个背景或前提中去,才能全面、正确的理解其涵义。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折叠”。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是对“因敌变化是神奇”的注释。按照字面意思,一来一往要有折叠,一进一退要有转换,如此,就能变化莫测了。当然,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转换”好理解,就是这个“折叠”理解的纷纭。
如果“折叠”是“横竖变化”?显然牛头不对马嘴。
如果“折叠”是“变化虚实”?《歌诀》第3句就有“变转虚实须留意”之句,而《心解》又对此注释为“意气须换得灵”,应该与“折叠”之意无涉。再者,太极拳一动皆有虚实,处处皆是虚实。前已有虚实变转之意,此再讲虚实,系有画蛇添足之嫌。
如果“折叠”是“曲肘弯肱”?更是浅薄误解。
如果“折叠”是“新旧之力转换之环节”?有所达意,只是不够全面。
欲弄懂“折叠”的涵义,需联系上下句来看。上句是“静中触动动犹静”,其注释为,“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下句就是“因敌变化是神奇”了。问题是,如何做到神奇的变化?根据上下句之意,在于“折叠”、在于“转换”,也在于发劲的“沉着松静”。
笔者在自己修炼和教授中很有体会。行功走架的发劲,发劲前如没有相应的“折叠”,你的劲就不会松沉专注。比如。陈式“青龙出水”势,右手向右前发劲瞬间,你的腰胯必须有一先右经左至右的“折叠”,劲发的才整、才沉。即使不发劲,在许多动作的节点上都要有类似的“折叠”,如此,你拳势的内劲才能到位。再如,与人推手、散放,不论对方在何部位给你何劲,你首先在劲的接触点上“吞”进后再根据劲路制服或散放对方。这种“先吞后吐”体现的也是一种“折叠”。
于此,依笔者之见,
第一,“往复”和“进退”是一个意思,而“折叠”和“转换”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进退主要指步法,所以用“转换”一词;往复主要指身体部位的变化,如用“转换”一词不确切,用“折叠”一词既形象又准确。
第二,“折叠”不仅仅是力的转换,更是劲路、内劲的转换,外表看不出,内部已有“折叠”。
第三,“折叠”往往在于打“回头劲”,即我“吞”了对方劲路后随即散放对方,这种“回头劲”往往使对方莫名其妙,是为“神奇”也!
第四,“折叠”触处皆有,只要接触对方劲就要有“折叠”,不仅接触点有“折叠”,与接触点相应的部位也存在“折叠”。
因此,“折叠”既易解又费解。易解为“折叠”就是“转换”;费解为需长久不懈地练习揣摩和内劲、劲路的触处体悟。
如是,你的太极拳就能“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了!。
怎样练好武式太极拳折叠劲
郝少如前辈曾经说过:“折叠劲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折叠劲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叠之术。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郝月如前辈指出:“太极拳有折叠之术,有转换之法。折叠者,是对称的,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即意要向上,即寓有下意,意要向下,即寓有上意。前后左右,皆是如此。此即谓之折叠。转换着,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换,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换,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次即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仅讲讲胸部折叠和腹部折叠。
胸部折叠,就是将身体分为两半,左右分开,并且两边可以开合。太极拳理论中是有这个要求的,大幅度的开合,好像很难做到,自己练练,是可以的。比方说,推手中,身体一边与对方接触,在对方感觉不是很在意的时候,或没有感觉的时候,另外一边的肩、肘、手等突然将对方击出。这个折叠之术,在武式太极拳里面很有讲究。两边都是排骨,以胸椎为中心,将这里的骨头连接部分也练习开来,难度是很大。再比方说,我有次问老师:“当双方很靠近或粘在一起,对方突然出拳打我胸部,我用什么办法应对?”老师答曰:“折叠。”胸部折叠的名字有了,看各位怎么练习了。还是认真研究郝少如前辈的论点吧。
我的朋友身高马大试老师的功夫,用拳顶紧老师的心窝,我看老师身法不动,朋友就出去了。老师是提内气到着力点,形成一个可以转动的凝聚点,这个凝聚点有专用的名字,我就不乱说了。看来用胸部折叠技术对付直拳或顶牛者,初学成者就可以应敌,以后功夫加深了,应敌的办法多了。
腹部折叠,当对方突然用双掌推我前胸,又不让我用内劲化或打,也不想伤和气,用腹部折叠,将对方的着力点化掉半寸距离,就可以承受对方的剩余力道了,也可以立即防守反击了。别人也佩服你功夫高,可以承受那么大的推力而不动,还能将对方击出,佩服你后发制人,其实仅仅是武式太极拳里面腹部折叠用的好而已。
一般情况下,腹部折叠用的好,推你的对方手腕因为痛就会自己收力,对你佩服有加。你也用不着防守反击,免得伤和气。
上面所说的两点,都是情急情况下使用的招式,救急用。最好的办法,就是侦听到对方发力瞬间的前面,将对方打出。发力也有时间差。对方刚刚加力瞬间,我将力道瞬间叠加在对方身上,将对方击出,看谁发力迅猛而且快。而且我也借助了对方的一点力道,改变他力的方向,反击对方,即借力打力,也即力量的折叠,即叠加的意思。我讲后段这些话的目的,担心朋友们仅仅按照前面所说的去试招,又没有花时间练习折身体叠劲,冒然使用,不灵后吃亏啊。
太极拳身法
(一)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要求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二)吊裆
吊档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穿,提顶可携起全身,档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三)涵胸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当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 (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五)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肩关节也不可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切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六)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八)护肫
(九)腾娜
拳势未作之前意先动,手、足、身姿继有预动之势,进退转换皆易,始能气势腾挪,而无散漫之心,“视静犹动”。
(十)闪战
是用极小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放,周身协调,全神贯注,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膊,达于手指,一气呵成,发劲迅如闪电。
(十一)尾闾正中
(十二)气沉丹田
演太极拳时周身放松,体内脏腑也。都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于是人体重心下降,腹内得到饱满充实,胸部感到宽畅松快,呼吸要慢、长、细、匀,纯任自然,不可过骤,过骤气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下盘稳固,气达四梢。
(十三)分清虚实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武派太极拳以虚实开合为要,运动中两足两手均应分清虚实。其根在脚,两足必须分清虚实。虚非全然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虚脚与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撑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关节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下入于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虚实不分,便是双重。
总结:上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了武式太极拳折叠劲,折叠劲包含了内劲等,在练习折叠劲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它的练习方法,贸然练习容易出现很多的错误,在此小编祝愿各位拳友身体健康哦!
根据上述分折来看,在太极拳大部分动作中均应含有折叠,没有劲力的,可能有手法的,没有手法的可能有意识的,没有意识的可能有劲力的.像拙著<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介绍的"揽扎衣""搬拦捶""斜行拗步""提收""背折靠"等等动作中的折叠都较为明显.这仅仅是举的几个例子,其含有折叠的动作还有很多很多.
不知我对以上的答复您是否满意,若有不正确之处还望多加斧正!
陈式太极拳手的运动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磁棒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沈兼备的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错误和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的高级用法。
要向左回锋。这就是变化之中见精神。这样打太极拳,动作的衔接才能合理.动作才能圆活、灵动。
张全亮:折叠转换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
太极拳要求“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但打好太极拳的重要一环是式与式之间的连接,这连接也是最难的。
打拳中,上一式的结束就是下一式的开始,这连接时要用往返的折叠,没有折叠的动作,这式与式之间就不能自然地连接起来。
什么是折叠呢?折叠就是当动作运动到尽头时,必须再用往回的运动来进行下一式的连接。也就是欲左还右,欲上还下的往返动作,这样的运动就会使式与式之间的连接自然、融合,也就是四十二式等于一式。打拳中不能丢失绷劲,初学时,即使断了劲,但意千万不能断。
运动时要移动重心,这重心的移动要转换,转换牵涉到腰肾的上下抽托,因此,完成一次重心的转换,也就是双肾的一次抽托循环。当你上左脚时,要用右腰肾托住左腰肾,左腰肾上抽,等左脚踩实后慢慢移动重心,此时,要裆走下弧,把重心转移到左脚时,用左腰肾托住右腰肾,慢慢抽托,让重心前移,完成一次循环,这就是进退的转换。
盘架子一直有“如环无端”的要求,缺少“折叠、转换”就很难达到“不使有断续”的要求。笔者随师张公正荣先生学习杨班候老架91式太极拳中,师父每次都要示范和强调“折叠、转换”,动作之间“不使有断续”,从而达到打一套拳能“一气呵成”的要求。
拳谱里有这么几句话是讲“折叠、转换”的:1、“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1963年出版的,由陈照奎参与,沈家桢、顾留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以下简称《陈》书)对“折叠、转换”技术要领有着极为详细的介绍,笔者试进行解析,以飨诸同好。
《陈》书将“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放在太极拳八大特点的第六大特点进行表述,其重要性不予多言。《陈》书写道:“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主要是要求在一动全动的基础上,从一趟架子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一趟架子练完,中间没有卸劲的地方和断劲的时候”。
《陈》书接着说:“要将这种复杂多变的运动做得自始自终相连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说就要做到下述两个方面:1、手法上——运劲时凡是遇到一往一复的动作,在往复之间要运用折叠弥补其间,使前后两个动作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做法是,在运劲到尽头,将要做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且呈曲线缓和地联接上了。2、在步法上——凡遇到动步进退时,在它们之间用一个“转换”来弥补其间,使前后的步法也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从实际情况看,同好们打拳多数都会步法上的进退转换,但手法上会“往复折叠”的相对要少,所以《陈》书关于步法的转换不予多摘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已查阅。
一旦“折叠、转换”没做好,“劲断”了怎么办呢?《陈》书接着说:“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我们再看《陈》书关于“意”在“折叠、转换”方面的要求和做法,“从姿势方面如何做到相连不断,已如上所述。本节着重叙述在神气方面应如何达到相连不断,借使内外一致,真正达到相连不断。”
从“补救”二字可以看出来,从实体的、有形质上做到“折叠、转换”,劲就不会断了,“意”接是补救。可见,一些同仁所讲的单纯的“意”的“折叠、转换”是片面的。
再从“借使内外一致”看,“内”是意是神,无实体感,看不见,难以把握和检验,而“外”有形质,有实体感,看得见,相对更好掌握和检验。不是许多人口中单纯的“意”的折叠和转换。
《陈》书在表述太极拳的这第六大特点时,还介绍了1914年前后杨澄甫、吴鉴泉在前北京体育研究社年会结束时表演太极拳的情形。《陈》书总结说,“名家们在走架子时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精深正确的要求,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学苦练,功夫到家的结果,但是内中如缺少往复的折叠和进退的转换,要想达到这样动荡不已和一气呵成是有困难的”。
《陈》书署名是沈家桢、顾留馨,但实际上陈照奎、吴式太极拳家徐致一等一些大家、名家都参与其中,并非是前辈沈家桢先生的“一家”之言。这本书出身的“正宗”性和多人参与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内容是真实不虚的。笔者所练的杨班侯老架91式传承自姜容樵公、沙国政公,师父张公正荣先生一直把“往复折叠”作为主要的技术要领之一要求我们学到手,练上身。就笔者这一脉的传承而言,太极拳确实有着实实在在的“往复折叠”要领,而非仅仅体现在推手中和“意”层面上的“折叠”。这与《陈》书所述是一致的。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术要领,为什么普及面似乎科不够广泛呢?笔者以为首要原因当然有个正宗传授问题。《陈》书对这一技术要领的表述十分清楚,但如果没有老师传承示范,单凭字面去揣摩就想会做几乎不可能。《陈》书开头有这么一句话:“经过几百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人们才逐步认识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周恩来总理指出:“太极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她会在强身健体方面为世界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可见,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想来不是轻易就能掌握和琢磨出来的。其次,笔者以为把所有的太极拳要领练上身,并传承下来太不容易了。当初,笔者练习91式近4000多遍,但“往复折叠”做的始终都不能让师父满意,更遑论动口不动手了。
综上所述,“往复折叠”有着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技术要领,如果固执地守着“折叠”只有“意”的层面,或者认为只体现在推手中,而不去正视拳架传承过程中技术要领的遗失问题,不利于我们学到全面的太极拳艺,也不利于太极拳的传承。
练太极拳需要连绵不断,如何做到连绵不断呢?尤其动作在往复时如何做到连绵不断呢?这就是折叠中的内转问题,这里简称为“折叠”。
% A( 6 H/ J5 G( F6 }9 B# M7 v
从字面上讲,折叠是棱角,是往复,而我们所讲的折叠是在折叠时解决棱角问题。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柔和的运动,是圆的运动,是弧形的运动。但在动作转换时,往往出现棱角,出现断劲。怎样解决呢?
) y( q3 U$ u( u7 n1 F# K
当我们在完成一个动作后,要开始下一个动作时,往往出现方向的改变,如果我们在前一个动作到达尽头时,利用余势向前引深一点,然后再用弧形转接下一动作,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拳势产生了连绵不断的感觉,像山峰,像丘陵。
0 a7 e8 j/ A9 v
折叠是劲力方向的转化,而不是一个劲力的完成,再重新开始下一个新的劲力。 $ n5 e" K. C2 M# |* V
# Y% H
折叠,就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例如:做搂膝拗步时,在左搂膝完成时,重心后移,摆左脚,从表面方向上看应左转,而我们则是逆而行之,稍右转,松胯旋转后再摆脚,这就是折叠。许多动作都是这样,如野马分鬃、金鸡独立、云手等等均如此。
( y% 9 @9 r5 {' ^7 }$ {
上肢有折叠,下肢有折叠,肩胯有折叠,胸部有折叠,最重要的折叠在腰间。所有的动作都是腰动的结果,所以关键在腰上。这就是一动无有不动,先有腰部的折叠,才有其它的折叠。
4 I S- t$ ^) R( G8 d' t
做好折叠内转的方法,就是克服直出直入,在适当的部位加一个小旋,而肢体的末梢不是直接带回,而是适当放长。
& a- d! H. m# S8 g! U 这样,我们练起太极拳才有味道,才有连绵不断之感。
折叠,就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例如:做搂膝拗步时,在左搂膝完成时,重心后移,摆左脚,从表面方向上看应左转,而我们则是逆而行之,稍右转,松胯旋转后再摆脚,这就是折叠。许多动作都是这样,如野马分鬃、金鸡独立、云手等等均如此。 ( y% 9 @9 r5 {' ^7 }$ {
上肢有折叠,下肢有折叠,肩胯有折叠,胸部有折叠,最重要的折叠在腰间。所有的动作都是腰动的结果,所以关键在腰上。这就是一动无有不动,先有腰部的折叠,才有其它的折叠。 4 I
做好折叠内转的方法,就是克服直出直入,在适当的部位加一个小旋,而肢体的末梢不是直接带回,而是适当放长。
& a- d! H. m# S8 g! U 这样,我们练起太极拳才有味道,才有连绵不断之感。
请看前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