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不能出圈
来源:易网双丰收博客小屋
凡太极的都知道,人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设定圈为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吃亏。
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请注意,以上三圈的划分,愚下不以肘、手为准,而是以膝、足为准,而且含着一个意思是,中、外圈的大小是变的。不少人注意了不能出圈的条规,但还是出圈,原因就在于中、外圈不是以下盘为准,而且错以为自身的中、外圈的大小是不变的。
比如:走架的时候,架子较低,膝足距离圈心远,中、外圈就大,这时候只要直身居中,肘就不容易出中圈,手也不容易出外圈;但是到了推手的时候,站得高,圈小,如果还按走低架的习惯,手、肘就很容易出圈;只有等出于推手的需要而上步,步子大了,中、外圈扩大,手、肘才能随之扩大动作范围。
愚下见过许多书里的图,都是以手臂平伸时的肘、手位置为准,这样划分使习者容易认为圈子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步子小的时候,肘、手出了圈还没意识到是出了毛病。如果笼统地划分,只说肘膝为中圈,手脚为外圈,要紧的都没说到,全靠习者自家分析总结摸索,提高得慢不说,还免不了出错。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很多人还真没注意,吃了亏还不知道怎么吃的。
手出了圈,破坏了正确的结构,被人牵引时,如不借机上步(变出圈为不出)使招,对方可捋可挒可采拿,一大堆技术可以使,自己就只有挨摔。“手不够,脚来凑”,好话。“脚不够,手来凑”,就是找挨摔。
也难怪在这方面犯错,先贤的话有时也说得模糊。比如,书上说:“俯肩一靠破铜墙”,就容易让人误解。文中用了“俯”字,有人就忘了身不能前附后仰的要求,成了附身肩靠,出了内圈,而且坏了身法。愚下就见过,有人俯身使靠,教人顺势一个抹脖摔了个马趴。
使靠须直身,够不着就上步,肩只可随手臂的螺旋缠绕原地向前旋而不要向前探,保持含胸,身子微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这么着,靠着则人出,靠不着平衡不失,不但不会为人所乘还能接着使技术。这都是不出圈的好处。
试想,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三圈的规矩,在走架推手的时候不出圈,对方的机会就少得多,对方不讲究这条规矩,我们的机会就多。陈中华大师说过:“不给对方机会就是功夫也。”
许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不少太极人总觉得功夫是气功或者是秘传绝招,其实基本功扎实,基本技术的质量高,使得严实,平常的技术屡使屡效,就是绝招。供各位参酌。
咱们都知道外、中、内三圈,愚下也在这儿聊过,不过这回愚下要说得是,这三圈其实不是圆圈,换句话说就是三个圈并不是圆形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个说法是不能出圈,具体就是手不能出外圈,肘不能出中圈,肩不能出内圈。咱们在这儿以“手不能出外圈”为例来聊。
手出了圈,就得不到脚的有效支撑,而容易为人所乘。两脚前后一站,手的动作的前后限度就定了,但是手在左右方向就不能伸那么远了,因为咱们只有两只脚,而两脚之间横向的距离很窄,在两侧脚的支撑作用很有限,所以手在两侧方向动作应该远远小于前后方向。
开步宽阔,手在脚的方向可以出得远,在其他方向则近,尤其是跟两脚连线垂直的两侧是最脆弱的,一般而言不应该在这两个方向出手。以人的中轴为中心,手在有的方向可以出得远,有的只能近一些,有的则更近,否则就失掉脚的支撑而被称为出圈,但么这个圈当然不是圆的。
圈不是圆的,是什么形状的?据愚下想,人前后脚站弓步或者马步的时候,外圈应该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像加长的蝴蝶结。可以做出一个公式,说明站法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所谓圈的实际图形也就可以自然得出来。
陈中华大师有一回前后脚站立着,说:“我这儿是空的。”他指了指右侧地下,然后调了一下自己的胯,又说:“现在不空了。”
功夫高的人,可以用自己的办法有效地弥补两侧稳定性的局限,但不能否认圈不是圆的这个事实。
仅供各位参酌。
太极拳“开合”解
原作者:
王学义
提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语言,人们自然会想到太极拳。我们要习练这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拳种,就必然会碰到“阴阳、虚实、动静、开合”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专用术语。不解开这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文字之谜,就别想登上太极拳之大雅之堂。本文仅以“开合”为例,试以解读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习练方法。而关于“开合”的提法,诸式太极拳均有论述,最常见的还是出现在陈鑫先生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在这本书中,先哲在两个重要的地方写到“开合”。首先在其理论部分(参见《陈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第75页)写到:“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然后,在介绍完陈式太极拳64势基本动作的最后一势时写到(同前书第285页),“一开一合,拳术尽矣”。足见研究“开合”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一、太极拳的定义
要想研究明白“开合”二字,就要先懂何为太极拳?对此,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三:一是源于著名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参见《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第378页)。二是中国《高等教育体育教材太极拳》给出的定义:太极拳是一种以阴阳太极理论为指导,应用了经络学说,吸取了各家拳法特点,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以柔和缓慢、重意练内为主要修炼途径,以锻炼完整身型(法)下整体的劲力为基本目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追求以柔克刚,循环往复的武术拳种(第五页)。三是恩师陈正雷先生讲:“太极拳是人们全身心的意气运动,它有别于其他局部的肢体运动”。其要点有二:第一,强调运动的整体性,“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节节贯穿,一气贯通”。这就是“全身”的含义。而“心”则指“人体本能对自然的体悟”(《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第528页);第二,强调运动“意”、“气”性,“用意不用力”、“意为气头,气随意行”。这里的“意”是指人的行为意识;有时也指全身功能的指挥中枢或人类先天自然的本质功能;还指人的主要精神活动。而“气”:则不仅仅是呼吸之“气”,在太极拳中“气”是内练的对象,也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现代研究表明,“气”是人体内部精微的物质能量形态(参见上书第290页)。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则说:中国人所熟知的“气”就是人体的“生命动能”(中国日报网2010.08.23)。
太极拳的定义如此,研究“开合”自然也不能局限于肢体形态上的“开合”,而应从“意气”运动及其运行规律上入手。
二、“开合”的定义
何为开?何为合?开到何处?合到哪里?陈鑫先生说:“然吾身之开合,即天地之阖辟……太极者,阴阳已具,而未形者也。阴阳者,太极即分之名也。动而生阳,则为开,静而生阴则为合”(《陈式太极拳图说》第285页)。现代人解释“开合”又产生了“形体说”、“丹田说”、“呼吸说”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太极拳大百科》说:“开为开展、开放,合为内收、合并”“静是合,动是开”,“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第202页)。陈小旺先生在谈到真正的太极拳是否已经失传的问题时说:“陈式太极拳不在于动作的多少,只要以丹田为核心的规律不丢,太极拳就不会失传,比如:单手缠丝,顺缠时气归丹田为合,逆缠时气出丹田为开,掌握了规律也就掌握了太极拳”。恩师陈正雷先生对此的定义是:“太极拳之开合指的是意气运动。开时以意领气,从命门通向四稍(手、足)为呼,合时以意领气,从四稍聚于命门为吸”。也就是说:意气循人体的经络而动为“开合”。至此。作者才明白陈鑫老先生为什么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用了近20页的篇幅来讲经络问题。并随之写到:“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至于静,一静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动,阳气即一周身,一念静,阴气即周于一身”(第69页)。
三、习练的方法
当我们得出了:“开合是意气循经络而动”的结论后,自然会提出在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实现开合的问题。为此,要真正理解下述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太极拳的“势”与“动”有区别,“开合”是在“动”中实现的。动就是对每一势运动过程的分解。如: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共有74势,而这74势则是由354个动作组成。前者为势,后者为动,我们在习练太极拳中体会“开合”的经络运行是按“动”体会而不是“势”(参见陈正雷著《陈式太极拳汇宗》)。
其次,“开合是意气循经络而动”的结论与太极拳内劲运行规律是一致的,只不过大师们没有明言罢了,如: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名言:“力从脚起,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讲的就是太极内劲起于足,循足三阴经上行交督脉后,沿手三阴经达手指。再如恩师陈正雷先生在介绍懒扎衣势的内劲时写到:“懒扎衣势,劲由左腿上缠至腰,下行于右腿;上行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陈式太极拳术》第84页)。那么,这个左腿的劲又是从哪来的呢?是由上一动送下来的。讲的也是太极内劲起于左足指,循足三阴经上行交于丹田,丹田内转,兵分两路,一路走的是足三阴经至右足;另一路走督脉交手三阴经,按照肩、肘、手的顺序达指端。所以,为什么许多人练的都是半截拳。只见上半身运动自如,不见下盘之稳固,道理就在于他们只练手三阴三阳与丹田的交接和循环,而忽视了足三阴与三阳的循环。看来练好太极拳,还得学一下《黄帝内经》。
第三,关于人体十二正经的三个运行规律
掌握人体十二正经的三个运行规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三个循环组成一个完整的经脉运行周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进行下一个周期(参见《图解皇帝内经》)。
一是起点落点律:是指十二经脉的起止穴位,就是“气运形随”的起止意念点。
手三阴起点在胸腹,落点在指梢;
手三阳起点在指梢,落点在头面;
足三阳起点在头面,落点在趾梢;
足三阴起点在趾梢,落点在胸腹。

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一句名言:“出肾入肾是真诀”。讲的就是意气运动的起点和落点在于“肾”。
胸腹是手三阴经的起点,同时是足三阴经的落点;
头面是手三阳经的落点,同时是足三阳经的起点;
手是三阴经的落点,同时又是三阳经的起点;
足是三阳经的落点,同时又是三阴经的起点。(参见图一起落点图示)
比如,起势第三动内气从足底循足三阴经至丹田,交督脉上行走手三阴经至手稍。
二是运行方向律:手三阴经从胸(腹)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手三阴经为开:从胸(腹)循经运行至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为合:从手指末端循经运行至头(面),
足三阳经为开:从头面循经运行至足趾末端,
足三阴经为合:从足趾末端循经运行至胸(腹)。(参见图二)

三是经脉交接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处,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接,阴经与阴经(同名经)在胸(腹)部相交接。

总而言之,太极拳是按照经络的走向进行的意、气、形的运动。由于太极拳又名长拳,有连绵不断的要求,这一“动”的终点必是下一“动”的起点,这一动为合下一动必为开。左足为合,右手必为开,右足必为开,反之亦然。例如: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第二势金刚捣堆,共由9个动组成(参见《陈式太极拳术》陈正雷著第76-80页)。
第一动:内气从丹田循左足,内气由足趾走三阴经上升至丹田为合,丹田内转,兵分三路:一路循足三阳经至右足趾为开,一路走左手三阴经,通过肩-肘-手为开,第三路从右指端循右三阳经归于头为合。第二动:右足内气由右足足趾循足三阴经上缠至丹田为合,丹田内转兵分两路,一路走左足三阳经缠于足趾为开,另一路走左右手三阴经缠至两手形成捋劲为开。以下第三动……均是如此,一“动”经络一循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丹田内转主要是指内气循督脉上行至头(虚灵顶劲为开)循任脉由上丹田至下丹田(气沉丹田为合),这就是常说的小周天。如果再走足归丹田为大周天。这就是以人的精神力或者意念力,指挥人体的生命动能——“气”。按照人体经络运行规律而动,所得出的“开合之定义及习练方法”。
以上仅是个人在恩师的指导下,几经修炼的一点感悟,试图从理论到实践弄清何为“开合”。当然,健康人的经络都是通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嘛。所以,我们在习练中不是每一“动”都想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的运行过程,只是一“开”松到足底,形于手稍,一“合”气归丹田即可。长此习练必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女人练太极 越练越美丽
来源:张峰先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angfengfs
作者:风清云淡

通常来说,由于生理原因,女性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进而导致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直接导致衰老的过早来临。没有哪个女人不爱美,不希望青春与健康常驻,太极拳就是满足她们这些愿望的最佳方案。中医理论与实践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不利于科学健身。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呼吸匀长,静中寓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打拳过程中,内气自然流转、动作和谐统一,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以至肾气旺盛,神清目明。
太极拳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特点决定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帮助女性提高免疫力,而且还能呵护女人的健康与美丽。
1.太极拳对腿上的锻炼,提升了女性美丽的标准。因为,腿是展现女性美丽、体现女性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俗话说:人老先从腿上老。很多女性朋友,正是由于对腿部锻炼的缺乏,从而也使美丽在自己的身上跟着慢慢的“老化”了。太极拳对腿上的锻炼,是全方面的。综合性的提高了腿的功能。它不像是某些运动,只锻炼了腿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是强制性的锻炼方法。这样,就使腿部的功能失去了平衡,甚至容易受伤。而太极拳却能在人体自然的运动中,牵动着腿部的所有环节,一起运动,从而使肌肉群、关节、骨骼,得到有效的锻炼。给女性朋友展现自我魅力带来了良好的机会。
2.太极拳中“静”对女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太极拳不光是一种简单的身体运动,还具有修心养性的功能。“能静方知动”,“不静不知动之奇,不动不知静之妙”。这些需要口传心授的心法修炼,必将使女性的“内秀”得以提高。从本质上深刻地改变女性的魅力。
3.太极拳是全身性的运动,练太极拳能调养血气,畅通经脉。它不激烈,不使人透支,合乎生命运动规律,不损害人的身体。使女性朋友,在运动中,得到一种身体的保养。同时,这种全身性的锻炼,也将给女性抒发自身魅力和活力带来信心。

4.从生理上来说,女性学太极是有一定优势。女性身体松柔,有韧性,所以可塑性比较好,这种感觉应用到打拳中更是恰到好处,动作很容易流畅、到位,此外,女性内敛、细致、敏感的心理特性,使得她们具备较强的气感与悟性。
5.从医疗保健方面来看,太极拳动作从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含刚,刚中有柔。其在内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劲统驭着全身的意气运动;其在外是以腰为轴、以身领手,内劲节节贯串,通达指梢皮毛的螺旋缠绕运动;形成了内外相通,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运动特色。在习拳之时汗流浃背却不气喘,从而大大降低了心脏的负荷;尤其是对现代都市文明病,如肥胖症、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糖尿病、肠胃消化不良、便秘、神经衰弱、失眠、颈椎病、腰椎病等办公室综合症,太极拳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是为中西医所公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