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身备五张弓  张志俊   太极拳手册

(2014-03-22 12:09:59)
标签:

体育

 论身备五张弓 

              张志俊论身备五张弓 <wbr> <wbr>张志俊 <wbr> <wbr> <wbr>太极拳手册 

作者:逆流

[转载][太极拳] <wbr><wbr>论身备五张弓 <wbr><wbr> <wbr><wbr>张志俊

[太极拳] 论身备五张弓
    张志俊
  太极拳要求我们“一身备五弓”。古代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公有诗云:  击首尾动精神贯,  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  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谓之“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合起来就是“身备五张弓”。弓拉起来才有了棚劲,才能力撑八面,劲射四方。因此,学习太极拳明白身体五张弓的形成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双臂弓
  上肢弓就是双臂弓。双臂弓的弓稍是腕关节和肩关节,弓背是肘关节。人体的这两张弓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动的,那就是手;而另一端与躯干相连,则相对固定,那就是肩。整个上肢我们称手爲梢节,肘爲中节,肩爲根节。
  应该发挥手的灵巧和自由的长处,所以我们规定了“以手领劲”的原则。手是我们攻防的前沿士兵,如果需要手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去,就要直奔主题。如果还要靠肩来带动的话,便是舍本逐末。手的运行还要有个“度”,手伸得过远,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断了;手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於了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臂弓失去作用。
  另一个弓稍是肩关节。要做到松肩、拉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沈肩。肩部要向外拉开,腋下要空。只有做到了腋下空,肩关节才能够起落灵活,运转自如。这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力通过两臂弓的弓背输送到手上攻击对方,对方也可以将他的力通过我的双臂弓弓背送到我的肩上,因此有“制人先制肩”的说法。在技击对抗中,当我的肩部受力时,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我大臂向内,谓之懈肩;第二种是我大臂向外,谓之翻肩;第三种是我大臂後抽,谓之耸肩。肩部唯一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沈肩、松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臂弓的中正圆满。
  弓的形成重在弓背,这个弓背不能软,不能飘,更不能折,就是说要“绷紧”。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则上肢的“肘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一个相对的位置,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肘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爲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援手更灵活地运动;还要帮助後面的肩拉长,坠肘沈肩,稳定平衡。肘是双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饱满,弓弦绷紧的最佳状态——即“肘定位”。什麽时候“肘定位”破坏了,那麽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
  人的上肢是我们进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双臂弓的形成,使我们有了合理的纵深防御阵地。面对来力,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不受力或者减少受力,可以将对方的来力由向心力变爲离心力,从而引化开去。进攻则由於有了双臂弓而威力增大,全身的力可以通过双臂弓输送到手上以及对方身上的任何作用点上去,而不仅仅是两只手在单独作战。而且由於双臂弓的形成使我们的打击力量规模而有序―――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可以周而复始,无有穷尽。
  二、双腿弓
  下肢弓是双腿弓。双腿弓的两弓稍是踝关节和胯关节,膝关节是双腿弓的弓背。胯关节与脚跟之间形成无形的弦。由於下肢的功能不仅是要将双足蹬地的力量传递到腰胯,还要承受身体本身的重量,所以稍节(脚趾)运行的幅度较小(一腿攻击时除外)。那麽,梢节领劲的运动形式是什麽呢?那便是五指抓地。只有五指抓地,我们的双腿弓乃至我们的整个身躯才能够在各种来力的催动下始终是稳固的。我们要求五指抓地,而身体却要在运动中左右旋转和向各个方位拉扯,是否灵活取决於我们的踝关节是否够长,因此,这个弓稍要求既要稳固,又要柔软;既要抓地,又能旋转。
  双腿弓的另外一个弓稍是胯。胯是腰腿的结合部,它的关节也是相对固定的,可以有限制地旋转。腿弓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躯干,完成进、退、顾、盼、定各个方位的移动。在松胯的前提下,腰腹部能够象中轴一样活动自如。松胯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没有松胯,双腿弓与身体便是脱节的;没有松胯,脚蹬地的反作用力就不能送到腰部进行重新分配;没有松胯,腰脊的转动便是僵硬的。因此这个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难练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人们常说扣膝合裆,扣膝裆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式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扣的,裆是不是圆的。如果一个拳式看着不顺眼,那问题一定是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象擀饺子皮一样向外擀内辗,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合。这样,你的双腿弓才能始终不飘不摆,不摇不晃,张弓饱满,顾盼轻灵。
  双腿弓又称下盘,下盘好,便会有重心下沈,身形稳固。具备了双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动和步法的转化就会显得顺遂和轻灵。进攻时有利於劲整、协调;防守时则便於顾盼和调整。
  三、腰弓
  腰弓又称身弓。太极拳要求我们: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裹。这样,胸椎与尾椎内含里裹,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身弓。我们知道,人有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尾椎孩提时是五节,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钙化爲一节又叫底椎。身弓的两弓稍是胸椎的第一节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条件。首先要求我们下齶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颈椎竖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里包的感觉。这样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长,劲力顺达,使背部有弹性。在含胸的同时,通过塌腰,底椎要向里裹,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沈,才会有“牵动往来气贴背”的感觉。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或叫横气填胸,重心上浮,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沈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翻臀,一翻臀,身弓便没有了,连锁的反应是脊椎前顶,胯根填起,全身僵硬。只有刻意地去敛臀,百会穴虚领,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协调才能有保证。否则,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便是散乱的。我们说过腰是一个力的分配站,蹬地産生的反作用力要经过腰的分配,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备,怎麽能从容地进行分配呢?而太极拳所特有的爆发力便永远难以産生,因爲上下四弓永远是脱节的。
  五弓的关系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挥洒自如,收发从容,虚拢诈诱,惊弹颤抖,可以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话剧来;腰弓若不在,便没有周身的协调,臂弓与腿弓空有壮志,难以形成“集团军”,故不可能有大的作爲。腿弓是基础。腿弓不在,则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暂时都被冲垮了,还都可以卷土重来。
  一身备五弓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的总体要求。每一个拳式都可以用这一标准进行检验,当然,这是比较高的要求。如果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又需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入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叫“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梢节就是人的两手和两脚,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两手领劲,两脚抓地。两头卷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条件:沈肩坠肘是两臂弓的两头卷曲;曲膝松胯是双腿弓的两头卷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两头卷曲。因此,做到了一身备五弓,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
  可以用下边几句话来概括身备五张弓的要领:
  两梢节领劲,两中节定位,两根节放松――四肢弓备矣。
  虚领顶劲,塌腰敛臀――身弓备矣。

太极拳手册

一、何孔嘉序言[]

二、太极拳释义[]

三、拳谱

1、)(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为掤履挤按,四隅乃采例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2、)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

学者欲求懂劲,当于此四字三注意焉。

3、)顶偏(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初学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于推手之时,密密觉察,随时改去,改之既尽,方能达感觉灵敏,粘黏连随之域。

4、)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5、)对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劲,须习对待,[即推手],推手分掤履挤按四手,学者必于此四手,用不动步推法,苦下工夫,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6、)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其真,采例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对待于人出自然。

由兹往返于地天,但求舍己无弥病,

上下进退永连绵。

7、)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于(微乎)理也(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特借后天之武事,论之于身心,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者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极拳之内劲则不然。以之持物,或不数斤,盖精气内壮也。若功成之后,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8、)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敌(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无武,谓之有体无用,武而无文,谓之有用无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勇(血)气之勇,有失本(来)面目,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矣。

9、)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反(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不着思量形相,而来往咸宜,自得曲诚之妙。

10、)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拳,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为长拳也。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油滑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推也! 

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站步四手,碾磨四手,进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11、)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虽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修者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者,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12、)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连随,已由懂劲达神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13、)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圆)为紧凑。方元(圆)规矩之至,熟能出此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的的思的,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14、)太极轻重浮沈解

双重为病,在于填实,与沈不同也;双沈不为病,因其活泼能变,与重不等也。 

双浮为病。在于漂渺,与轻不同也;双轻不为病,因其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半(病)者,半有着落也,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元(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元(圆);半浮半沈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沈,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元(圆)也;半沈偏沈,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元(圆)也。 

夫双轻不进于浮,则为轻灵;双沈不进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勇(致)于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沈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元(圆)四正之手,表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15、)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履挤按也。四隅,即四角也,所谓采例肘靠也。学者若不知方极而元(圆)。元(圆)极而方,方元(圆)循环,阴阳变化之理,焉能出隅之手哉!盖吾人外而肢体,内而神气,均贵轻灵活泼,乃能极四正方元(圆)之功。然或有于四正之手,犯轻重浮沈之病者,则有隅手出矣,譬为半重偏重。

16、)太极平正(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至(曰)顶头悬也。二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沈,则偏显然矣!故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准,使顶悬腰松,尾闾中正,上下如一线贯串,转变全凭二平,分毫尺寸,须自己细辩,默识揣摩,容(融)会于心,迨至精熟,自能随感斯应,无往不宜也。车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有如凌霄箭。滋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17、)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紧凑之后,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分而毫,盖慎密之至,不动而变也。

18、)太极膜脉筋血(穴)解

节摸(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尺寸分毫得之,而后求之。络(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气皆无。暗抓络节至半死,伸脉拿之似亡军,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哉。若欲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真传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