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承平老师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爱戴--朱云忠 2、由“给力”联想到太极拳——贾承平

标签:
健康 |
-记深受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尊敬、爱戴的贾承平老师新年开学第一课纪实
核心提示:新年开学第一课,深入浅出,精彩、真实、生动。高尚的人品十教学激情十细腻感情感染着每一位太极拳学员。本文在博客上展示以后被太原市杨氏太极拳124活动站的拳友们看了以后,他们说:纪实写的真好,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欣赏价值。
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上帝是公平的,生活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对于有作为的人来说,上帝必然会给你重新开启一扇窗户,让你重新展现精彩的人生。贾承平就是这样一位有作为,越老人生越精彩,越老越受人尊敬、爱戴的一位杨氏太极拳大师。
贾承平是山西省机电设计研究院的退休工人。30多年前她曾因内分泌紊乱和血压低和受家族遗传病史影响患手抖等疾病而饱受病痛的折磨。幸运的是,她后来拜杨氏太极拳第4代传人杨振铎先生为师,由于勤学苦练、聪明颖悟,故深得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她十分干练,讲课铿锵有力,演示动作,潇洒飘逸,和她的实际年龄要小10-20岁,并且逐步成为声名远播的义务教员。2002年她正式成为杨氏太极拳第4代传人杨振铎大师的弟子。她曾在太原新建路原动物园内靠近南门的一片空地上义务执教太极拳十多年,培养出的弟子达数千人之多。她义务执教太极拳的先进事迹,山西多家媒体曾给予报道。
贾承平老师曾任山西省太原市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近年来,她在太原市老年大学、太原市小店区亲贤社区老年大学执教杨氏太极拳。她随和、平易近人,讲课视野开阔、有大局观,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执教经验,对杨氏太极拳基础理论中有争议的命题在授课中能给予释疑解惑,深受广大杨氏太极拳爱好者的尊敬和爱戴。
二、贾承平老师新年开学第一课面授内容
今天是公元2014年3月5日,是太原市小店区亲贤社区老年大学开学的第一天。贾承平老师给杨氏太极拳基础班二年级上第一课。
今天在坐的60%是老面孔,仅40%是新面孔,全班共计48位同学。是太极缘把我们组合起来。我还在太原市老年大学带课。因资源紧张(场地紧张),太原老年大学原来1 人可以同时报两个班,今年不行,只能报一个班。咱们这里也有很多人想上报不了名。现在存在如饥似渴想学的进不来,大大方方进来的不按时来上课。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家庭或其它情况不能来。我真的为这些同学婉惜。
我们来学习,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太极运动?什么是杨氏太极拳?
先说太极运动。太极是由无极到有极。太极讲阴阳变化,讲平衡。太极运动,杨氏太极拳运动就是在人的意念引导下,通过式式均匀、缓慢、柔和的运动,让人体从百会到涌泉产生上下融合贯通的意与气血的运动,叫太极运动。
再说杨氏太极拳。太极拳是当代世界范围流传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健身运动的结合体,它以其深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独特的健身功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智慧和健康。
太极拳运动还能助人为人处事。太极拳运动讲的顺其自然,强调虚实结合,随曲就伸,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左顾右盼。是一种圆球体式运动。我们的处事和思维,也应是立体的,不能“长竹竿过弄堂——不转弯。”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要有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维,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杨氏太极拳的理念与当前我国的外交理念很相似。如我们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的积极防御理念。这些事实际我们管不了,这是国家的大事。就我们本身来说,管天,天有雾霾我们管不了。管地,地有污染我们也管不了,但我们能管理自己的行为规范、方圆规矩。做一个忠于民族、爱国爱家、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学员与公民。所以太极拳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一项体育项目。也是型与法完美结合的武术项目。同学们选择学习杨氏太极拳绝对是正确,对本人的健康,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一定能发挥正能量。望同学们持之以恒学习好,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根据我多年的学拳练拳和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出12字口诀给大家讲一下: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反复练。
认真听,从老师讲课始,收住心,凝住神,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课以后注意整理笔记,加深记忆。
仔细看,看老师的肢体动作是否与讲的吻合,老师的肢体动作那些地方丰富了讲课内容。
用心想,找规律,像过电影一样回忆老师讲课和演示时的情景,加深印象,从初知到深知。
反复练。肢体虽没有大脑,但是肌肉会记忆,通过反复练,肢体就会自然条件反射,进行习惯性运动。
上述12字诀,就算我对大家提出的学习要求,望大家认真执行,自觉地、不断地、培养、提高太极人的自身素质。
下面进入授课主题杨氏太极拳103式。
预备式的方向与要领
方向:“面向正南”
起势
起势是太极拳由无极到太极的开始。起势中的要领将贯串于整套太极拳之中。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由起势入手,通过渐修顿悟,掌握其窍要,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可惜很多初学者对它不够重视,以至于苦练一生还没入门。太极拳起势要从用意不用力入手。
杨氏太极拳大师林墨根,83岁生重病后写下一篇生动感人的纪实体会:“ 余自从跟杨式太极宗师李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杨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为了引起对学习预备式、起势的重视,特将拳家大师名言、体会也给同学们说说,以引起重视。
起势定式时方向与要领要点
方向:“定式时面向正南”。
要领要点:
1、左脚跟提起,以左脚尖点地,向左侧旁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两脚平行,两脚外沿与两肩外沿同宽。
2、两臂内旋两手中指下引徐徐前举,两臂与肩同宽同高,掌心向下,手指朝前。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
3、沉肩坠肘。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沉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再次两脚趾抓地,提肛,收腹。随后,两臂缓缓垂直下坠。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当两手坠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掌――荷叶型。掌微抻,指微曲,指缝稍离,虎口呈圆型(自然状态)。掌上有大鱼际和小鱼际两个部位。大鱼际指大拇指和生命线相连部分为大鱼际。小鱼际指小指与大鱼际相对的手掌下侧部分为小鱼际。
手法:A、内外旋。大拇指朝手心旋,叫内旋。大拇指朝手背方向旋叫外旋。B、上掤,C、下采、按
步型:
1、并步:两脚并拢,自然态。
2、开立步:两脚直前,两脚外沿与两肩外沿同宽同高。
3、步法:A、分虚实,B、定速度,式式均匀、缓慢、柔和。这也是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4、弓步:A、分虚实。
B、左弓步:重心左移,松动就行,稍向左移腰带动胯,右脚向右前方打开45度。
C、重心右移。
D、屈膝下蹲(高度由个人身体状况,功力高低、水平而定,出去多远能回来,收发自如)。方向脚尖朝前方,形成丁八字步,前后很稳,左脚根离地变虚。
E、左脚向正前方着地。
F、蹬撑成弓步。
贾承平老师在<<由“给力”联想到太极拳>>的教学体会文章中是这样写的“重心前移:向前给力找脚尖
讲课结束前贾老师还给同学们写下4句话28个字,要求熟记背诵,并照着做:
至此,第一节课预备式、起势课内容整理至此。练习者可依以上动作要领,用心体会,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当可收到奇效。成功者体会,每日练此起式半小时,相当于打一趟太极拳,周身舒适,精力充沛,个中之妙只有常练习者才可领悟。太极起势不可轻视。太极起势不可一日不练。
三、贾承平老师开学第一课给我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贾承平老师对杨氏太极拳基础理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完善。主要有三点贡献:(一)在预备式里规定双脚并拢。现在杨氏太极拳基础理论中,有的是双脚并拢,有的是双脚外八字型。我是从部队转业下来的人,过去习惯外八字型,对双脚并拢,觉得有些别扭。现在理解了为什么要规定为双脚并拢。因为双脚并拢,前脚掌着地,两脚踩涌泉穴,平衡着力,更容易形成百会涌泉上下牵,有利于太极运动意和气血贯通。
(二)规定两脚外沿与两肩外沿同宽。杨氏太极拳基础理论中过去是两脚与两肩同宽,在练习中就出现两种练法:一种是两脚食趾与肩膀外侧同宽,另一种是两脚食趾与两肩井穴(大雄穴与肩峰连线之中点,位带压肩处)同宽。统一基础理论,对杨氏太极拳基础理论作出必要的完善,这是值得肯定的。
弓步在杨氏太极拳套路中运用比较多。我在前面几个月练习中因脚尖方向老是偏向左,因摆的不正,加上弓步膝盖过脚尖,对膝盖造成过大压力,一段时间造成膝盖疼痛,后来在拳友的指导中得以纠正,现在膝盖疼痛消失。
我听完课回家对老伴说:太极拳,看似简单,真正掌握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参加太极拳班学员的特点:身上患病的人比较多,夫妻同时参加学习的比较多,50岁以上老人比较多,满头白发七八十岁的学员积极性也很高。还有去年学过的今年继续学、重复学。有的人已跟贾老师学了五六年,现在还在学。据说只要贾老师讲课他就会一直学下去。我们太极拳基础班二年级,48名同学,60%是老面孔,40%是新人。(我报两个班)中级班二年级,四十多个同学,就五六个人是新人,其余都是老面孔。两个班都是贾老师一个人教的。班里同学中还有几位是杨振铎大师的弟子,是老师的师妹。老面孔多,用贾老师的话说,“大家愿意来听我上课,说明大家不烦我”。足球界有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对这一点落实最好的是我们太极拳班的老师和学员。贾老师对学员的演示的细节把关非常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校正。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听课、演示都非常认真,态度极其虔诚。我老伴听了我的一番议论后说:“这些都说明你们老师有魅力!你就一直跟贾老师学好了。遇到好老师是你的福气,能少走很多弯路。”
如何练好起势,我从网上收集到比较好的经验经典现占贴如下供参考
要练好起势,也须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程序。过程大体可分为入门、进阶,登堂入室三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一、 入门
初练时,不要想过多要领,每次只想一个要领,练熟形成自然后,再想下一个。这时应以求外形正确为主。要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二目平视,精神内守。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
动作要领: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符合要求,头颈应正直松竖,下颌略向后收,意寓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然后开始做动作,这时思想要集中在动作上。
第一步,两臂缓慢向前轻轻抬起至高与肩平,手心向下,十指微曲,要轻灵无滞,两臂平举的速度确定整套太极拳的速度。做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再徐徐举起,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下坠之意。即使是已经练得很熟练,也要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第二步,两臂与肩平后,由吸气转为呼气,双手下按掌心吐力。随手下按至跨前(或跨侧)掌心向下,同时屈膝下蹲,确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使膝肘相对,两肩不得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十指随呼吸而张缩。下按到极点时,要呼出全部空气,十指伸张。沉肩坠肘,两臂前举及两掌下按时均须沉肩坠肘。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要以肘尖带动手掌,在两掌已按到两胯前,仍然要求坠肘。(这时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两肘微曲,使小臂微弯,这样肘尖突出,仍然可以达到“坠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翘起,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从两臂上举到两掌下按其间不可停断,要均匀圆活,绵绵不断,在两臂举至肩平时即下落,不可停顿,要做到“似停非停”。
在这个阶段,关键要练姿势的正确、熟练、自然、协调。要调节到符合生理自然条件,特别注意不可养成前俯后仰的毛病。
二、 进阶
这一阶段要能用意念,调呼吸,熟知用法。起势不仅是动作的开始,也是用意导引行气的开始,全部动作在一吸一呼中完成。这时形与气是紧密相关的,气与意又是密不可分的,四肢动作,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所以能见其外而知其内也。“内外合一”是外形正的真正目的。 “起势”也有它的技击攻防作用。例如(刘晚仓传)敌人从外线用双凤贯耳来攻我时,我则采取起势,将精神凝注于手背腕骨之间,用来沾取敌臂,将气沉入丹田,仔细听劲,或转腰,或卷腕均能化解来
口诀: “太极起势精神敛,虚领顶劲呈自然。抬起双臂松无滞,调和呼吸守丹田。寓意对手取外线,立肘上棚沾其腕。雕弓直放转腰斜,双风贯耳奏效难。” 用法还有(王辉璞传):腕部前棚,对手将自己手腕攥着时,我将五指撮拢回收使腕部向前突出,击其拳心而使对方身体重心倾斜后仰跌出。腕部下采,对方攥着我手往后拽时,我随即将五指舒伸,向下向后沉采(注意松肩坠肘,松腰屈膝),此时对方及应手前扑跌或前栽。即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典型用法。不仅限于此,还有一些用法及变化,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爱好者可自行领悟。
太极拳运动全在手领(即端引),转关在松肩,坚持练习则肩的骨缝自然能够松开,不能勉强,肩松不开则转关不灵。肩如能松开,则全胳膊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毫无滞机”。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在手将起之时,要使手能承住来势,使对方不能割断我之神气血脉,在承接之后,要使之能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打拳者,手要极虚极灵,物有挨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中气要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三、登堂入室
这一阶段身形要领已基本掌握并形成自然,要注重用意不用力。要做到用意精至,全神贯注。自然进入虚、静的境界。能虚,则血脉相和;唯静,方能达到察精观微的境界。起势之前,应先镇心凝神。开始由意动,然后劲动,转接处要一线穿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练出鼓荡之劲。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静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太极长拳号内劲,呼吸导引十四经。吐呐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要心平气和。以百会穴领其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顶劲者,是中气上升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唯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像。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特别要注意不要领过,一些爱好者将顶劲领过,以至于颈部僵硬,转动不灵。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成一条直线,两眼平视前方。要含胸拔背,小腹部要微向里收,叫做敛腹。尾闾要收起,命门穴要饱满,从涌泉到百会穴上下一气贯通。全身要放松,摒除杂念。使脚掌脚趾贴地,脚趾无离地或抓地感觉,这样全脚受力均衡,气机也就自然地随之发动。手臂棚起时,从梢节一沾而起,中节相随,根节相摧。意念在手指肚;收胯坠肘,意达命门。迎身平肩,旋落丹田,归于涌泉。重心落于涌泉,劲起于足跟,带动两臂向前并举,小臂不能有力,举至肩平。然后沉肘坐腕舒指,把意识送至指肚。
手臂下落时,气血由手指甲开始通过含胸入地。意念则在手指甲。两臂一起一落,伴随着两臂的起落,两脚也同时有双沉或双轻的变化,不能浮,也不能重。从脚底的松紧分布来,同一只脚在沉时或轻时,还有阴阳之分。 “脚尖--脚跟--脚心”是太极拳起势的关键。手臂前起时,手随势而起,人的重心前移至脚尖,有下沉拔开的意念。由脚跟向脚尖,涌泉像泉水由地面向上涌起,丹田有如平静的水,无动相,相不外露,但看不见的气像海中的涌,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动,是气如海水中的能量不断蠕动,这一剎那便必须蓄劲,蓄劲是内蓄,是气蓄,顺着自己的气,带动横隔膜的下降,使身体内的元气、真气引下丹田。把气往下至尾闾,倒运渡命门,到夹脊,变成牵动往来气贴背,由下向上引,融合自己的神、意、气、劲、势,此时发劲象似推波助澜把对方发出去了,即为采浪花。后移时,手随势而沉,人的重心后移至脚跟,有自海底上拔的意念,回复到涌泉后,尾闾的摆正,意气入地,上下贯通,中空无挂碍。
中间胸腹至天突穴至关元。要平心静气,不要使横气填塞在胸中。胸膈横气要卸到脚低涌泉,要“吸气由丹田,呼气归涌泉”即使不能卸到涌泉,也应当卸至丹田。将胸松开,胸一松,就能感觉到全体舒畅。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以心行气是心为发令者,气是奉命而行的“传旗”;先意动而后形动,主要是将内在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要把意念注于动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显于外部动作的神态是内气活动显露于外的表现。一定要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意识才能引导气血下降,达到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并要注意气沉丹田,再进一步从丹田沉到涌泉。气沉丹田是在松静的基础上,通过沉肩、含胸、敛腹、松腰、收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为实现的。
气沉,松腰,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节节舒展。动静虚实,开合刚柔,缓之急之。这种混合之劲就是鼓荡之劲。即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犹如飓风骇浪,似行云流水,载沉载浮,大气鼓荡。风云莫测。太极推手中最后功夫为“烂采花”又名“踩浪花”,就是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对方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倾斜颠簸,立身不稳,感觉眩晕无主。太极起势是太极拳鼓荡劲的入门练法。在起势中练出单向鼓荡劲就可说太极起势已登堂入室了。
学太极拳有一句话叫:“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动、是自己动、是配合的动、是肢体运动。正确的起式应该是内动带外动、是意动带气动、气动带形动、一动无有不动的动、即便是这样还要有个量,也就是说,该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在做手上伸时,让人轻按、轻抚手臂面上任意一点,相互感觉一下是否“顶住了劲”。感觉像推门而不欲其响,轻了门推不开,重了门轴就要响。两脚要像踩在棉絮之上,不能全脚踩实。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整劲”。如具有整劲,在起势中就能体会到。可以请一人用双手按住自己两碗、二小臂或二大臂,起势能轻松将其发出即可。
杨太式极拳“起势”练法(转)
——记义务执教太极拳十多年的贾承平
太原 贾承平

贾承平老师和太极拳班学员们
全体太极拳班学员们与贾承平老师的合影
精辟的论述深深吸引着教室里的学员
贾承平老师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杨振驛宗师入门弟子,中国武术一级裁判。
学员们在认真学习实际动作要领
耐心的反复多次的辅导
坚持做好示范动作与讲解指导相结合
活跃在基层的健身队――记太原市杏花岭区太极拳协会
每天清晨,龙潭公园、八一公园、新建路小花园、太铁文化中心等地,都活跃着一支全民健身队伍,这就是太原市杏花岭区太极拳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1988年。几年来,他们坚持科学安排、文明健身、定期培训、积极参赛、服务社会,做到日有活动,月有安排,年有部署。经过19年的不断发展,从城区到农村,从社区到机关,从企业到大专院校,已由当时成立时的14个健身辅导站400余人发展壮大成为现有的23个健身辅导站969名会员,并有体育指导员65名,其中国家级武术裁判2人,一级武术裁判12人,二级52人,三级9人,成为省城较有影响的一支全民健身队伍。用该协会会长李寿堂的话说,就是大家都是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太极拳而来,相聚在太极拳旗帜下。
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带头人。在会长李寿堂和全体常委的努力工作下,协会始终紧跟形势、服务中心、重点突出,既锻炼了人们的身体,又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表演任务。其中他们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支持北京申办奥运,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等活动中,都举行了太极拳(剑、扇、棍、枪)的表演。
多年来,协会不仅认真学习、钻研、探讨太极拳的理论、套路、动作,宣传太极与健康、全民健身的益处,而且把培训作为普及、提高太极拳(剑)水平的重要方法,并且经常深入到基层、社区举办培训班,19年来共举办42期,参加人数5000人次。辅导人员精辟的论述,精湛的技艺,耐心的辅导,受到一致好评,来这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2003年协会被山西省太极拳协会评为先进团体会员;2004年荣获太原市老年体育先进集体;2005年,在介休绵山举行的全国太极拳大赛中,荣获三金一银的好成绩。李寿堂、贾承平等九人次荣获个人比赛第一名。去年,在祁县“中华不老城”中老年文化交流会上,荣获太极拳(剑)二金五银的好成绩。在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暨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荣获先进集体。
本报记者王玉宾本报通讯员薛增琪
(编辑:张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