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及为人处世之道的关系(几篇文章,深入浅出,值得细读)
(2014-02-25 15:41:28)
标签:
健康 |
太极拳理及为人处世之道的关系
|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轻灵圆活,起落、旋转、运化皆从圆形中来,还要求刚柔相济,蓄发互变,气沉丹田,阴阳并用。待人接物也应遵循此理,无贪无妄,随机应变,圆转自如,豁然贯通;柔中寓刚,随屈就伸,轻沉兼备,不丢不顶,屈中求直。一个人无论在家庭或是在社会上,都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应圆通,轻灵潇洒,刚柔相济。不过,太极拳更重视以轻制重,后发先制;引劲落空,借力打力。涉世若无此,则会有碍。为人也应尚武崇德,淳厚处世,宽容他人。领导的艺术、交往的学问,自立的原则都离不开轻灵圆活,刚柔相济。
练习太极拳还要求无过不及,自然而然,有无间一片神行。为人处世立身之道也该如此。要加强个性修养,万事有度,不可过也不可不及。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即通过主观顺应客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求得天与人、外与内的和谐统一,使人的行为符合天道,返朴归真。返本还原,无过不及,合乎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这就是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人生若能做到平静无极,功成名遂身退,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达此境界,必能超凡脱俗,重新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
练习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劲断意连,如行云流水。学拳须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毅力,练拳更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谦虚好学,恭敬待人,尊师爱友,不可狂满,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能成就伟业的,都是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勤奋努力获得的。另外,在争取成功的路上,还需快慢相间,进退适时、有度,注意欲速则不达。人生的奋斗必会有坎坷和挫折,但是在逆境中,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动摇,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在不利的条件下,快而复缓,及时反省总结,校正路标,并妥协转变,在变中求生存。时刻不忘本心,精心蓄锐,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未尽的事业,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因此,为人处世必须洗心涤虑,修身养性,中正安舒,制怒畅怀······,符合太极拳拳理。因为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我酷爱太极拳运动,每天迎着早晨新一轮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心旷神怡。太极拳运动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渐渐使我体会到练太极拳不仅仅是健身,而且还修心。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说练拳不修心,到老也一场空。深切的感受到太极拳中理念,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太极也称无极,无极既是圆,圆就是万物运动的基本轨迹。太极拳的运动,似于“万向节”,方向变换无穷,面对阻力能迎刃而解。太极拳运动讲的顺其自然,强调虚实结合,动则分,静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左顾右盼。因此称太极拳运动是全心身、全方位运动,是一种圆球体式运动。我们的处事和思维,也应是立体的,不能“长竹竿过弄堂——不转弯。”处理问题不能凭经验、想当然,更不能凭个人意志,或个人情绪,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实事求是。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要有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维。正如老子讲的“多思”。这正是太极拳中强调的“或收或放,忽松忽张,神龙变化”。
太极拳中讲的变,是立于“中正”为原则,重心“不偏不移”,“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舍;支撑八面,行气如九龙珠”。“中”是太极拳讲的本质,这映衬出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心正则中,力修则和。”处事应讲究“中”,中就是把对立的矛盾调和折衷,以求平衡,化解矛盾。与人相处始终要抱有一种善良之心,把人把事往好处想,说话留有余地,做事留有退步,和为贵,物极必反。“中庸之道”是一种极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德莫大于和,道莫大于中。”但是,“中庸”不是消极的,“中”也是动态的概念,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调整自己。与人相处时,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太极拳的“中”,也不是消极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不沾不脱,你开我合,你上我下,阴阳转换,细心揣摩, “引堂入室。”太极拳讲的“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原理,把它放入现实生活中理解,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志气昂扬,正气凛然,保持身正心正,气贯长虹。
太极拳讲究运动缓慢,一招一式与呼吸相协调。舒展的招势,犹如小溪流水,予以一种静与动完美视觉冲击,也使身体各器官有充沛的氧气吸收,达到健身之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要有坦荡的胸襟,海纳百川之势。处理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心情平和,斯文条理,有丞相肚量、大将风范。俗话说,“功到自然成”,“火急煮不成好粥,性急易于误事,”凡事三思而后行。“急”者易偏听偏信,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急”者易伤“心肝”,血压上升,危及身体。任何人潜意识深处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正是人的本性之一。那么你的自我表现,不恰当地炫耀往往会刺伤别人,所以谦虚谨慎也正是人际交往中使你给人以亲和力。
所以,太极拳确实是一种文化拳,集儒家的伦理,道家的智慧。只有悠久历史文化,才能孕育出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太极拳。正是它似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被俗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优美的山水画,高雅的抒情诗。太极拳是美的,美就美在她柔缓与刚健并存的动感;太极拳是深奥的,深奥就深奥在丰富的传统哲学理念。
水者,至柔之物。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水之性,柔为其功。水能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柔能随曲而就伸,故而近乎于道矣。
水有阴阳,势有动静。静时,万籁无声,无形无象,无臭无色,晶莹透明;动时,漫山过海,力大无穷,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水之静为阴,水之动为阳。外形合则静,外形开则动。静为水平,为尺度,可为度量。其低下,能容百川,能容万物。动为流行,显其柔,可为曲伸。其顺随,周流不息,持之以恒。静则刀砍不断,离后相连;动则随曲就伸,就低不就高。静者慢慢渗透,阴中有阳;动者滴水穿石,阳中有阴。水分大静与小静,亦分小动与大动。大静,无声无息,风平浪静;小静,微波荡漾,略起涟漪。小动则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奔腾向前,连绵不断;大动则如海啸狂飙,恶浪滚滚,铺天盖地,无坚不摧。
柔分阴阳,形据虚实。虚时,空空洞洞,浑然无物,全身透空;实时,气沉丹田,意念关注,循机而动。
柔之虚为阳,柔之实为阴。虚则清气上升为阳,实则浊气下降为阴。虚则遇实而转,实则逢虚而入。虚则引进落空,实则合而即出。实而节节传递,虚而慢慢运行。传递气血节节贯串,慢慢运行周流不息。内虚而外实,外实而内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常山之蛇,击尾则首应,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互应,全依柔之虚实变化也。可见柔中亦有阴阳,并非全是阴。形中亦有虚实,亦非全是虚也。其柔宜于运行,随形趋势,变化灵敏;其柔宜于转换,随曲就伸。能至柔而变化莫测也。变化莫测,则能应物自然矣。呜呼!知者,凡几矣。
水之阴阳动静虚实,均为柔之功。
太极拳道法水之动静,用水之柔功。柔者长生,刚者易折。柔是长寿之本,刚是养生之忌。柔者度量大,心胸豁达,易智聪颖,体态儒雅。刚者器具小,肚腹狭小,刚愎自用,身心障碍。看小草狂飙吹不倒,观大树风吹树断连根拔。视婴儿柔弱,则生气勃勃,察叟妪刚强,则行将朽木。拳道之技击,因势变化,急缓相应,均赖柔之功。拳论云:“急来则急应,缓来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曲就伸”;“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不偏不倚”。柔者,水也。水者,柔也。遵循水性而至柔,是太极拳道至妙之法门矣。
练拳与做人
(录自刘洪斌《习拳心语》一书)
做一个好人,尤其是做一个世情通达的人,未必就要练拳,但是练一手好拳,尤其是练好太极拳,则必须过好做人这一关。头一句话人人都明白,后一句话对多数练拳者来说未必都深明其意。
凭心而论,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不少,而真有工夫的却不多,要说以功力给人以感染、启发和带动的那就是更少了。究其原因,并不复杂,在太极拳运动中,有些是对太极拳认识不足,练中不得要领或缺乏热心和信心。使功夫都落在了时间上,可也有些人却是受了武术界旧传统势力的影响,滋生了一些社会不认可、与现实不合拍而又有自我约束的江湖习气。一种表现是拉帮结派,自我封闭。这种习气有史以来就得不到赞成,既限制了拳艺,又障碍了人气,可当前却仍被某些练拳者奉为练拳命脉。再一种表现是自我吹嘘,看不起他人,一言一行霸气十足,孰不知,不管练拳还是做人,这都是致命的弱点,有些人却乐此不疲。还有一种表现,是谈拳必动手,动手必争高低,以成败论英雄。拳脚功夫在做人做事方面本是雕虫小技,也是武学之末,然而不少人误判本末,认小为大,跳不出去。从发展趋势上看,这三种习气根深蒂固,困扰了相当一部分人,练来练去,功夫没上身,习气却到了手,除去练场摆形式,人场讲拳道之外,对怎样做人,如何处事不予理会。既然练太极拳不研究做人,人也就很难见到太极拳的真面目了。
从太极拳理练法、用法,我们可以推论:太极拳的创造者绝非一介武夫,必是对社会和自然界都有切身感悟、对驾驭自我有极深造诣的人。练太极拳光在手脚上认劲,下的功夫在大,也是手脚功夫,对于博大精深的太极拳而言,皮毛而已。人嘛,首先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当然,你不想在某一方面有什么成就的话,你随便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都行,做到什么品位那是你自己的事,干扰了自己,由你自己品味,干扰了别人会有法律追究,可你要想练好太极拳,如何做人就是一个必定的条件,练拳的成就和你做人的品位直接有关。
中华武术讲武德,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武学的渗透,任何拳种都对练习者有如何做人的要求。而太极拳在这方面与其他攻击性拳种尤其不同。试看在其它拳种中,确实不乏武德高尚之人,但也有不少心怀杀机、以武欺人者练的武艺高强。而在练太极拳习练者中是绝对出不了这种情况,因为假若心态不正,练来练去,除得些技巧外,路都上不了,根本就成不了气候,太极拳前辈都有这样的感叹:越练越觉得高深,几十年下来仍觉得学不透。这是实言,太极拳如拳中“周易”,其里蕴藏着精华,你感悟越深,则发现越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入其表,只见其形;入其内,可觉其质;入其髓,方显其神。从拳类的功能来看,太极拳可以说是武学的杰出代表。一说“武”,人们往往会跟打斗联系起来,其实“武”的含义并非如此。武者,止戈也,我们祖先在创造这一字时赋予它制止打斗的含义。太极拳的威力恰恰体现了这一精神。他不是对抗性的以力胜力,而是以一种柔中寓刚的无形之网把来力套住,使其攻不进,走不脱,无用武之地,迫使恃力者自败、恃强者自退。太极拳练不到这种程度,与外力接触,远不如攻击性拳类,“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不无道理;而一旦练到这种程度,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上乘拳。它不仅仅是具有其他拳种所共有的力量、速度和技巧,更重要的具备人类四大美德:大慈、大悲、大智、大勇。
所谓大慈,太极拳的理法充满善意,心静、体松、动柔并且不主动出击,不但会使习拳者得到善意的熏陶,还会使攻击方得到善意的感染,从体到用都渗透着慈善情怀。
所谓大悲,太极拳在力的冲突中不是以制服对方为快,不追求那种胜利者的喜悦,它是通过力量交往中的协调,使对立方心悦诚服也不愿再对立、在冲突,达到和谐的目的。
所谓大智,太极拳讲技法,但更讲策略。“以静制动”,此乃不变应万变尔;“后发制人”,即是人露我不露,又是制人于强弩之末;“粘连黏随”,让对手进不能退不得,既不激化矛盾,还要泄其底气;“周身放松”,体松保冷静,冷静占先机,放松孕育精气神,身活本正,一松占二魁;“引进落空”,实际上是兵法中的诱敌深入。此皆大智慧也。
所谓大勇,太极拳在过招时,不讲究不顾一切的勇往直前,而是进退周旋,随机变化,同时不管来力多大多猛,都须放胆靠上去,缠住对方,保持不丢不顶,这种不蛮不怯的风度岂非大勇。太极拳据此四大美德,其拳理和功法,从体到用与做人处事毫无二致。
不懂怎么做人就悟不透怎么练拳,光靠刻苦功夫是远远不够的。练拳和做人是你牵着我,我牵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慈、大悲、大智、大勇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做人至此,不练拳亦拳在其中,若欲练拳至此境界,如果没有相应的做人功夫,也只是想想或者说说而已。所以一位太极拳成功者除去按照拳法的要领勤习不辍以外,还得精心练做人的功夫。
要多闻正己,处理好身边事。练拳需要时间。如果一个人一天下来连片刻修整时间都没有,那就说明其不但不会生活,而且也不会理事。生必逢事,要紧的是分清轻重缓急。大体说来,生死第一,社会之利第二,他人之利第三,个人之利第四。其次量力而行,不可强行,不可造次。其三,适可而止,不可死皮赖脸,拖泥带水。其四,该拾得拾,该放的放。如此把握,不管身边有多少事,闲暇时间总会有的。圣人云:“暇满之身难得。”劝君牢记此语。人一生有多少事应干,有多少是想干,必须明明白白。应干的事务必要干,流血牺牲也要干。想干的是如何摆布,那就看智慧了,干什么不干什么、干多干少体现了人生质量。应干的事是生存基础,想干的事是生命升华。完善自我的事,尽可身心投入,透支心力的事要舍得放下,绘画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打拳讲究急如闪电、缓如春风;工作、生活也必需有张有弛,日夜操劳那是诸葛亮的绝路。如何把握,这要看自己的修证功夫,在这方面,古往今来,人类历史的长河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有待我们去吸收和借鉴,重要的是广闻博识、善于实践,在熏陶和磨练中增进处事本领。
要戒恶习,纯洁身心。健康的身心是人活好的基本条件,又是练拳进入深层次的直接条件,而影响人身心的因素莫过于恶习。纵观社会风俗和人的习气,人之恶习,首推贪、妄、杀、盗、淫。当然这五条不会一人具足,但有其一也不得了。这般恶习,不但常使人心不平静,还会驱使人误入歧途,损伤玷污身心。轻者心事重重,疾病缠身,重者失去自由,丢掉身家性命,正常做人都做不成了,何谈练拳健体!别无他法,只有挖其根由,识其利害,痛下决心戒掉,纯洁身心,这样才会安安生生做人,轻轻松松练拳,从从容容做事,扎扎实实长功夫。
要历事练心保心态。人生质量的高低,说到底,除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最重要的是人的心态,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人的心态极易出现失衡。心理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生理失衡,生理失衡即病态,同样是走路,同样是跑步,同样是打太极拳,有的心态比较平静,有的却是心潮翻滚,浮想联翩,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实际上。所谓这一活动比那一活动好,从根本上说,也不过是这一活动更易让人心态平静罢了。如果你不活动也能心态平静的话,你尽可不活动。同理,你如练完了拳回到生活中,这也不顺心那也不畅快,处处自寻烦恼,那你的拳算是白练。所以有好些人练多少年只落一个活动活动而已。高兴时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又马上垂头丧气,那练与不练没有多少实质性差别,我之所以推崇太极拳,就因此拳是调节人心态的最佳运动。然而,练拳毕竟是一时之事,而心态的平衡则是时时之事,练拳为平衡心态开了端,要保持这种心态还需平时在为人处事当中磨练。遇事失衡,先鸣警钟,任身边情景千姿百态,我的心态不为所动,平稳一如。前人曾用这样两句话形容这种心态的最高境界:“孤云出岫,来去一无所系;郎境悬空,躁静两不相干。”历来练心的功夫相当艰巨,没有大智大勇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办不到的。因为人之一生不知要遇上多少逆境,遇上多少顺境;不知要遇上多少违心的事,遇上多少顺心的事。逆也罢,顺也罢,都应视为磨练自己的大好时机。逆不恼,顺不骄,事事如此,时时如此。只有这样,日久天长,才会练就处事平静的心态,才会促使太极功夫登堂入室,进入高境界。
要自救救人保生机。以力胜人的活动,一旦到了体力贫乏的时候就该终止了;以巧胜人的活动,一旦施展不出技巧,也只有停下来;以速度胜人的活动,一旦没有了速度,这种活动也就完结了。从政、务工、经商,到了一定的年龄也要退下来。人一旦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时,往往会以为自己无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会逐渐增大。这是人的一大弱点,其根源在于对人生没有看透。其实人没有无用时,只要活着就有活着的意义。人的一生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都是稀里糊涂的来到人世,谁能明明白白的离开人世,谁就是最大的成功。许多太极拳前辈都深切的感悟到太极拳的深奥无穷,学无边界,练无止境。如你确能把练拳和自我完善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无所事事。自我完善涵盖了心行两部分,相辅相成。天天习练太极拳,动中得静;历事练心,不断升华。人世间物事纷纭,自我完善莫过于广结善缘,随缘助人。人在人我中生存,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既要“念我”以求生存,又要克服我念而提高自身,这就注定了人与生俱来的两大任务:自救和救人。自救是完善自我,救人更是完善自我。一个人如能时时刻刻善待一切,顺也罢,逆也罢,荣也罢,辱也罢,仇也罢,友也罢,受也罢,施也罢,都如同四季转换,随遇而安,随缘而行,心地坦然,不留痕迹,他就基本上实现了集人生慈、悲、智、勇四大美德于一身,离完人不远矣!当然世间都道是人无完人,那只是一种客观的评论,人朝着完人的方向努力才是高尚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善缘,就是一种福分,就是一种乐趣,当你不停滞的、不松懈地在自我完善中生存、生活,你将会与大自然一样,永远蕴藏着蓬勃生机。
我敢肯定说,太极拳不但使人健身,还使人健心,不但能改善人的生理,还能改善人的心理。就做人而言,不练此拳也罢,练此拳肯定有利无弊;就练拳而言,不讲功夫也罢,要想练出真功夫来,还非的讲究如何做人不可。如两者兼而顾之,不但是练拳不误做人,做人不误练拳,还将拳促人生,人助拳功,可谓两全其美。你只要朝着这一方向前进,那么,有一份努力就会有一份收获,即使成不了大家,至少能做到潇洒人生,言谈举止有方寸,应人处事放得开。
所以,太极拳不只是拳脚功夫;离开太极文化的修为,离开拳道、拳理的学悟,是练不好太极拳的。修炼太极拳是能使练者最终成为一个能文能武、文武兼备的太极人。
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就必须时时处处遵守不偏不倚与无过不及的原则。这就是求中。通过太极拳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能“以中为则,求中守中,得中用中”的人。那时,你就能做到在拳中“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