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5-12-10 13:40:32)
分类: 观课议课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婷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镜、标有12的烧杯、装水的烧杯、牙签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会碎裂,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土壤。

1)实验一:把烧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纸上,观察一下,土壤中有什么,记录下来。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师板书

2)实验二:从烧杯2中取一小块土壤放在白纸上,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他们的大小吗?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c.阅读地质学家对土壤颗粒的分类(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黏土)。

3)实验三:

把烧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先完成前2个步骤。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4)老师做模拟实验,了解腐殖质和盐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交流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3.小结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过看图片,思考: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据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空气               

腐殖质             小石子

……

生物作用          岩石风化作用

【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有书本插图引路,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通过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实验观察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学生对于观察时应该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每次都是观察、讨论、 才填写实验报告单,以至于每个实验环节所用的时间有点长。在沉积实验时,由于上课时间比较短,沉积的效果不太好,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原来考虑过让学生观察上节课学生所做的沉积后的现象,但又考虑到学生会觉得没有观察自己搅拌过的而遗憾,上课沉积实验后交流比较仓促。

以上是上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