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容团子

(2017-08-05 13:58:09)
标签:

华容团子

吕本怀

分类: 故园风韵
 华容团

吕本怀

        今天早餐又是两个团子解决,胡萝卜馅的,一元钱一个,可在店里吃,也可打包带走。这家卖团子的小店,原先是一个华容人开的,听说赚了一点小钱,如今已去石首发展,继续做团子、卖团子;新接手的是一对老夫妻,老公是南县人,老婆却是华容嫁过去的,现在算回娘家,她小时候跟老娘学过怎么做团子,现在才算得真正排上了大用场。


        她家的团子主要四种馅,除了胡萝卜,还有藕、香干芹菜、豆腐腊肉,豆腐腊肉馅的两元一个,其余都只卖一元。虽然开张不久,但老两口人热情,做的团子个头较大,店面虽小但收拾得干净利索,馅不辣不咸,更重要的是华容喜欢吃团子的人多,故生意还算兴隆。据说每日大致可以买出三到五百个团子,所得利润足以让两位老人生存得温饱。每天早晨上班,我必然要经过那个小店,不管买不买团子,只要遇到,老两口都会对我笑一笑。


       说起团子,那确乎属于华容特产。我走的地方不算多,但也到过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几十上百个城市,似乎没有一处有我们老家的这种团子。磨米为浆,剁菜为馅,然后一个一个手工捏制,再在蒸笼里蒸熟。因小时候我帮母亲烧过火,故对蒸团子的火候多少还算懂得一点:蒸得过分,容易变软甚至裂开;蒸得差一把火,则浆呈嫩白色,吃起来粘口,且不易消化。那时节,蒸团子是一件大事,先几天就要开始筹备,淘米、泡米、磨浆,然后用稻草灰将所磨浆中的水分吸干;这种吸也有诀窍,太干则粉,无法捏弄成团,太稀则糊,即使勉强捏成,蒸出来也会粘连,看起来便不灵光,吃起来也会差一分口感。

       华容团子的来历据说与关羽有关。 
三国赤壁大战时,关羽率五百校刀手至华容道,埋伏于芦苇丛中,等待溃败的曹操,由于怕造饭暴露目标,乃请华容县令炊黍饷之。然关羽埋伏之地,去县城及民居甚远,又值寒冬岁末,如炊黍而饷,至则饭菜皆冷,将不堪食。县令乃令人将米磨成粉末,揉捏成泥状,然后分成若干小坨,团其体,窍其中,复在窍中填以菜肴,封口搓圆,放入蒸笼烈火而蒸。这便是华容团子最初的起源。团子蒸熟,县令令人担饷之。关羽军士得此食物,皮冷而芯热,既有米饭,又有菜肴,食之方便,味道嘉美,关羽大喜。关羽放走曹操后回荆州,路过华容县城,正值正月十五,县令欲煮汤圆招待,关羽大声说:“吃什么汤圆,就吃你上次送给我们那团团的东西。”县令说:“您说的是团子,好,吃团子。”

        家里我最小,母亲做团子多找我做帮手。说是帮手,其实主要也就是在母亲磨浆时,我帮着往磨眼里喂米与水,这个也有讲究,米水要喂得均匀,米多了磨不动,水多了则浆太稀,虽然母亲总体上已将比例调配好,但喂的时候她还是要时时提醒的;后来,我逐渐大了,便是我推磨、母亲喂,虽然推起来有几分吃力,耳根却从此可以清静许多。等到母亲边做边蒸,我便负责烧火,火要猛,但团子接近熟时,母亲会亲自动手,她还不相信她的幺儿子能有将一锅团子蒸得不老不嫩的本事。

        直至我读大学,家里蒸团子从没超过一斗米过,那时粮食是稀罕物,做到刚刚够吃便是殷实人家,我家情况算一般,贴点蚕豆红薯大麦勉强饱肚。一般也就五六升米,一升米大致能做十个,所以团子数量也就在五六十个之间。一般情况下,做团子都在正月十五,后来因我上了大学,母亲总想让我尝了团子再走,我家做团子就提早到正月初七八。那时还在春节,家里偶尔会来客,能给客人端上两个蒸团子也是很体面的事情,蒸好了隔壁左右还都要送几个,自家人也要尝尝鲜,能剩下来的极少,但母亲总是能在我入学的那天,变戏法似的给我塞进十个团子,如今想起来真是奇迹。

        放假返校第一天,大家往往都拿出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特产共享,平江同学拿出来的多是香干子、豆豉,岳阳县的,拿出来的多是苕皮子,临湘的,则拿出来腌制竹笋与熏腊肉,而我们华容大抵是糍粑与团子。糍粑与团子都必须烤了吃,那时可没有微波炉,于是只能到外面找一点枯树枝,或上年度不要了的作业本,悄悄地在寝室里烧,遇到老师来便赶紧将火弄熄,但往往还是会因乌烟瘴气而被发现,好在刚刚上学,管理不甚严,团子糍粑基本都能在很短时段内消失殆尽,故大伙一直安然无恙。

        读中学的时候,正二月间开学几天我很风光,每天带一块糍粑,或一个团子,中午便在野外找一个地方烧熟了吃,边吃边看书,好生惬意。有时也到老师家里去烧,他们大多烧煤炉;中午去烧糍粑的很多,但烧团子的却少,团子可比糍粑稀罕着呢。有糍粑的同学往往会提出交换,半个团子便可换得一块较大的糍粑,从份量上讲算占了大便宜;我就曾数次做过这样的交易,因为要饱肚,但实在地说,糍粑的味道,还是远不如团子的。

        这种风光的日子过去得风快,一晃就到了农历二月中下旬,好日子往往也到了尽头,我们重新沦为一群饥饿的小兽,中餐没了指望,只能自己想办法。今日说来如论如何也没人肯相信,我们会吃辣菜的茎,吃顺手摘来的尖辣椒、大辣椒,甚至连水蛇、青蛙与蝉都烧来吃;上午最后一节课,大多数同学脑子里晃悠的是要从哪里搞到一点东西填进肚子,以抵挡愈来愈强烈的饥饿感。

        关于团子,吾乡还有一个真实的笑话。那时候已是八十年代初期,责任制到户了,老百姓家里蒸团子的数量比原先多了不少。某日,几位老师走访,恰好遇到一位学生家里正在蒸团子,家长看到老师,自然客气地请吃。其中有一位老师刚分到学校不久,开始他是再三推辞,但家长实诚,老师也就盛情难却,便说纳个意吧。“纳个意”在吾乡是表示表示、体现体现、意思意思的意思,谁知年轻人饭量大(本来他是吃过晚饭才出门的),兼之团子确实好吃,竟然一口气吃下去七八个,差不多斤把米,经一起去的同事宣传,后来老家竟然因此而衍生出一个歇后语:某老师吃团子——纳个意。

       华容之团子逐渐由原来只在正月间做与吃、自己做与自己吃,发展到今日每天都在做、每天都有吃,算是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据说银河大酒店的团子最有名气,早已申请了自己的商标,成为华容人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许多出门在外的华容人,或自带,或托人寄,很是喜欢这种来自家乡的佳肴;现在更纳入到物流快递,在很短的时间内,华容团子便可流转到大江南北。除了银河,县城内专营团子的大店还有七八家,小店数十家,主要依靠外销,华容团子的品牌在老乡的推介下,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接受,我女儿在厦大读研时,每次返校都得给她的导师与同学带团子,一带百多个,听说大家吃了还意犹未尽呢。

        华容本地人吃团子,多在路边小店,相比之下,它们的团子做得大一些,味道重一点(辣一点、咸一点),价格也相对便宜。银河的团子我吃过,好吃是不假,但过分精致,以我现在的饭量,没六、七个绝对不管饱,而要放在原先年轻时,估计吃二十个也不在话下。

       目前我的早餐,主打一直是团子。之所以喜欢,当然有对母亲的怀念在内,但主要还在于好吃与吃得起,两元钱就可换一个肚子溜圆,再喝一杯开水,神仙般满足。听说现在周边县份也有了不少华容团子店,我想团子这么好吃,且方便实惠,估计不久之将来,华容团子自会遍地开花。甚至说不准哪天,华容团子也能变成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一样的全球连锁呢!

        可惜的是,母亲做团子的手艺,我没能得到真传,几个关键环节当初没有认真去学;要不然,退休之后开一家蒸团子的小店,连卖带吃,不亦其乐融融吗?

(2869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