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品汇:起子短诗6首

(2017-05-17 23:03:11)
标签:

起子

短诗

6首

微品汇

吕本怀

分类: 美诗美读
 

诗歌作者:起子
微品:吕本怀



关于“口语诗是什么”的一个回答

打个比方
口语诗就像
夏天里的女孩
总是希望自己
穿得越少越好
恨不得把自己
全部裸露出来
能让别人欣赏到
她的身体
而非口语诗
就像寒冬里
用太多衣服
包裹起来的女人
甚至她的脸上
还戴着口罩
我们看到她
是一些人形的布料
尽管有时候
布料上的图案
的确也很美
但这些图案
真的不能代表一个人

微品:

诗人说:“
对于有些以明白如话的方式轻松自然表达的诗,只要较有内在的东西,我一般均能接受。而一直没习惯称之为口语诗。”由此看来,他不认为有什么口语诗与非口语诗之分的。他用“夏天的女孩”与“寒冬里的女孩”两个意象,充分呈现诗歌裸露与包裹的区别,同时形象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抬钢琴的

抬一层歇一下
四条大汉
把一架钢琴
经过狭窄的楼道
抬上六楼
放到客厅指定的地方
收下五百块钱
下楼去了
他们在客厅的地板上
留下了一大片
凌乱的鞋印
女主人跪在地上
用一块抹布
仔细擦去所有痕迹
就像抬钢琴的
从没来过
钢琴在沙发背后
跟环境很协调
似乎一直就在那里
钢琴声就要响起
抬钢琴的已经把他们的货车
开到了嘈杂的街上

微品:

这首诗主要呈现“就像抬钢琴的|从没来过”。一方面那些抬钢琴的人明明来过,却仿佛从来没来过,仔细一想,岂止抬钢琴的人,多少人都在这个世界生活得无声无息,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方面,那个“用一块抹布|仔细擦去所有痕迹”的女主人好像是实写,其实有隐喻,她与时间之间形成了某种对应。
 


木匠

我见过许多木匠
他们中有不少
断了一截手指
一般是食指
也有的断了两根
都是被电锯锯掉的
那时的年轻人
不读书了就去种地
农闲的时候
总得再去学点手艺
不是学做泥水匠
就是学做木匠
我没见过
他们做的家具
后来他们都干了别的
如果我遇到一个
从我们那里的农村
出来的男人
我给他递烟
他伸过来一只
断了一截手指的手
我就知道
他曾经做过木匠

微品:诗中所呈现的现象有些残酷,但事实却是如此。这些断了手指的人,与木匠之间建立起很稳定的联系,于乡村以及这些匠人实在是一份悲哀。然而诗人表达这份悲哀时很从容,很舒缓,仿佛没怎么将其当成一回事。这么麻木里,蕴含着更深重的悲凉。


每一个孩子都是捡来的

这不是所有孩子的问题
但这几乎就是所有孩子的问题——
“我是哪儿来的?”

这不是所有母亲的回答
但这几乎就是所有母亲的回答——
“你是捡来的!”

那年我的大舅妈
面对我表哥的提问
手指东方
在答案的后面
又编造了一个具体的村庄

此后一段时间
我的表哥在每个黄昏
都跑到村口
面向东方不说一句话
静静地等待

我的舅妈每次找他回家
总是远远就看到他小小的背影
眼泪就快流出来了

这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的背影
但这几乎就是整个人类的背影


微品:

“每一个孩子都是捡来的”,这样的回答我也曾听人说过,尤其母亲面对自己孩子的疑问时,往往如此搪塞。这“捡来”不知让多少孩子伤心过,失望过,期待过。。。。。正如诗中之“我的表哥”。“
这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的背影|但这几乎就是整个人类的背影”,诗人在末段由个体拓展到全体,将“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宏大的问题与“我是从哪里来的”链接起来,展现出整个人类面对自身时的迷茫与失落。
 


不反对广场舞

不反对广场
不反对舞蹈
不反对大妈
所以不反对
大妈跳广场舞
运动健康
不反对长命百岁
音乐欢快
不反对快乐
大妈们跟着节奏
努力做到动作一致
不反对统一
她们为了不出错
小心翼翼
看起来并不那么开心
但不反对痛苦
后来我看到
带头跳舞的那位
也不算那么老
不反对年轻
她舞步轻松舒展
面带笑容
谁会反对在一片严肃中
看到一张笑脸

微品:

之前的种种不反对,均有几分勉强,说明诗人对广场舞最主要的特征“动作一致”还是存保留态度的。这一点我是从“她舞步轻松舒展|面带笑容|谁会反对在一片严肃中|看到一张笑脸”中感知到的。让思考深入一层,我们不妨将广场舞看成是中国近代以来种种运动的隐喻,从而感到诗人对自由与个性发展的向往。
 


超市的声音

欢快的流行歌曲
鼓点清晰
处理水果和特价牛奶的叫卖声
手推车轮子轧过地砖
小孩从货架上拿下一包薯片
两个女学生在讨论卫生巾的牌子
一只手拿起一只玻璃杯
又把杯子放了回去
两个同事见面打招呼
说着各自买了一些什么菜
一条鱼在保鲜袋里
甩了一下尾巴
所有的声音混在一起
变成了一种声音
此时一个哑巴
指了指一堆金黄色的橙子
跟她的老公打着手语


微品:

场面很噪杂,但诗人很专注,他所着眼的是各种声音,所凸显得则是“所有的声音混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声音”。然就在这样一份噪杂里,“一个哑巴|指了指一堆金黄色的橙子|跟她的老公打着手语”;手语显然是没有声音的,诗人将超市整体环境的噪杂与手语所营造出的安静进行比较,不难感受出他对安静的欣赏。

起子,浙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