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小凉诗歌及其样本价值
(2016-01-10 11:07:05)
标签:
薄小凉诗歌样本底层草根 |
分类: 美诗美读 |
薄小凉诗歌及其样本价值
吕本怀
薄小凉是我在新浪里认识的一位女子,她每天风风火火、匆匆忙忙地活着,既要牵挂数百里之外的年迈父母,又要关照年龄还小正在念小学的儿子,还经常需要上晚班,时不时还得担心会失业,又很可能还遇人不淑,目前正独自承担着抚养孩子的责任。这样一个在艰难里打拼的女子,却喜欢诗,持之以恒地用诗歌真实记录着自己与周边人群的生活状态。在她的诗歌里,我感受到生存的不易,感受到她的坚韧,也感受着她的揪心与温暖。
这样一位女诗人,应该说在当今具体很典型的样本意义,打工一族、远离家乡、孩子的母亲,这样的人在中国数以亿计,因此,她的诗歌更能反映出目前国人生存的境况,也能更多地留下这个时代的真实痕迹。
薄小凉有组诗叫《回乡散记》,共六首,诗题分别为《玉米》、《在乡下》、《不说话的,都在给予》、《她》、《打工回来的老人家》、《毛毛》,我读后印象颇深。“今天是八月十五。她没回家过节|她在城里打工|她是我大娘|她73岁。”一个73岁的老女人,却还在为自己的生机离乡背井,还在为自己女儿的婚事担惊受怕:“闺女嫁的远|一点也指望不上,几个月没打电话了|是不是俩口吵嘴啦。”本来“我们爬到7楼|是来和她说,她闺女|离婚的事情的。最终|谁也没忍心开口。”大娘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已经很黯然。
而在《毛毛》里,那条叫毛毛的狗,比余秀华那条叫小巫的狗,似乎更懂事,却不知为什么难以吸引评论家与公众的视线。我很喜欢这首诗,因此全文抄录:
毛毛爱吼人,又胆小
惹完事后就躲到父亲身后
毛毛干净,爱吃夜市,按时回家睡觉
毛毛最开心的事是跟着母亲下坡
迎回下班的父亲
蹦啊跳啊粘啊跟啊
母亲喜欢和他拉呱,唠家常
父亲喜欢和他诉苦,说酒话
毛毛最懂得聆听
怜惜,亲吻,和抚慰
儿女做不到的事情
毛毛做到了
毛毛是父母亲养的一条小狗
这首诗的最后一段足可以让人潸然泪下,如今,有多少儿女对父母的陪伴,能抵得上一条狗呢?在乡村里还可以养狗,那些城里的老人,连养狗都不可能,他们的感情又能寄托在谁的身上呢?
薄小凉是一位远离家乡的打工者,身边多处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她不仅用诗句来反映自己的生存,也将笔尖对准身边的人群,给诗坛带来了难得的底层资源,从而让当代诗歌的题材更加丰满。
不妨来看她的这一首《生活》:
生活
卖油茶鸭的女人
用一只手剁肉,另一只手
被机器切掉四个指头,但还有手面
手背,可以做简单的推,扶,举
等动作。卖化妆品的女人们当街
跳起了大腿舞!还有饭店门口倚门
叫喊的女孩儿,举着牌子游街卖楼的
女孩儿。。。。。。突然觉得
异常悲壮!在这凉风骤起的秋日
我弓着身子爬到四楼,没人知道我
刚失业
在这首《生活》里,这位被机器切掉四个指头的女人,依然在做、麦油茶鸡,那些“饭店门口倚门叫喊的女孩儿”,“手举牌子游街卖楼的女孩儿”,以及刚刚失业的自己,构成了底层草根的群雕,这些人在目前中国占据了相当比例,她们生存得异常艰难,同时她们又十分坚强,只要还能站起来,就靠自己,不找政府的麻烦,这样的人可钦可敬、可歌可泣,然而遗憾的是,诗人却很难将她们带入到公众视野,不知是不屑一顾,还是视而不见。
当绝大多数诗人都陷入在风花雪月、象牙塔里,薄小凉却用她的笔与键盘,一首一首、一组一组,记录下身边这些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咸,以此呼吁政府、社会对他们多一些关注与关爱,尤其在今天这个经济转型期,她的记录与呼吁更具有价值与意义。
在《汉子》这首诗里,我感受到了薄小凉对平凡的推崇与歌颂,这在今天的中国诗坛是极其难得的,诗人们很多时候都在某种宏大里迷失,或局限于自身恩怨,或忙碌于谈禅究理,他们的笔下总是少了人物的鲜活与现实的严峻。在下面这一首《汉子》了,薄小凉所呈现的是一份真实的人生,所歌颂的则是对生活、对亲情的担当,所寄托的则是对儿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男子汉的期待。
“忠厚传家选”
“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是祖爷爷传下来的宝贝
揣心窝里,儿子
当年,你老爷爷摇着拨浪鼓
走街串巷,卖洋红染过的丝线,卖纳鞋垫的花纸样子
养活了自己八个孩子和他的三个兄弟
这就是了不起的事情,这就是汉子
凡事不服输
咬紧牙关,这一辈子啊儿子
你要扛几座大山
撑住龙骨
我要你做王
做战胜自己的王,即使
在最卑微的职业里
读薄小凉的诗歌,如对木刻,表面看上去有大片的阴影,然而却质朴、厚重,其间更有担当与温暖。无论是《生活》里那位买茶油鸡的断指女人,还是这位走街串巷的汉子,以及那位73岁了还在外打工的大娘,他们都在用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以及全家,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也很少抱怨,乐观地生存着,这是一份最有力的担当,这也是一抹最本色的温暖。
在薄小凉的诗歌里,描摹底层人生存的为数不少,下面这一首《底层人民》更是一下子推出了众多草根,这才是最真实的中国底层:
底层人民
他说他的两个同乡
从17楼上摔下来,就像
摔死只鸡。他离开建筑工地
收过破烂,赔过钱,后又混迹于
夜市,菜场,卖山竹卖面鱼卖油茶
被同行欺负,与穿制服的打游击
滚来碾去,揉来团去,像皱巴巴的旧纸币
五毛的一块的一块的五毛的
满身污垢和油渍
医生剖开她的肚皮
露出脂肪,养进去两根手指
另外两根和
手心手背的肉
被工厂机器碾的
稀烂,她的婆婆和邻居们这样低诉着
怀里还抱着她未掐奶的孩子,那孩子
学着奶奶祷告的动作,天真地呢喃:阿门
奶奶笑的眼泪出来了,老人家说:能活着
什么都是恩赐
和谐小区公租房
这里住着外来的乡下的讨生活的人民
苦工,零工,瓦工,漆工,小贩,保安,保姆,保洁,花匠
太阳普照
歇工的老者和花圃,菜苗一样享受着日光浴
生命不过是出来晒场太阳吧
你看那蠕动的蚯蚓
你看那欢鸣的草蛰
或许看了这样的诗歌后,才知道中国梦的宏大乐章里,原来还有这样的插曲,繁荣富强的背后,原来还有这样的喧嚣与琐碎。
对自身生存的描述,也是薄小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里,充分展示出她作为一个女工的艰难,更呈现出她作为一个母亲的焦虑和幸福。
且看她的这一首《早午更》
《早午更》
对于一个寒冷的人来说
哪怕一丝热气
都忍不住靠上去
包子铺,馄钝店,拉面馆
人越聚越多
扫地的沙沙声
小贩的吆喝声,嬉笑声
行人的脚步声,车辆的行进声,喇叭声
一位老者
挂起“后庄铺子”的灯牌
比星子亮
一位
下了夜班的母亲
把小笼包,绿豆粥揣进怀里
欢快地
直往家,奔
诗人几乎纯用白描,写出她下夜班归家时的所听所见所感,“把小笼包,绿豆粥揣在怀里”的动作,“欢快”的心情,“直往家,奔”的姿态,让我感受到此时此刻她即将见到儿子的开心,也感受到她对儿子一个人在家不知怎样了的担忧。
她有一首《大雪日》,描摹她与儿子共同回家的艰难,颇值得一读:
《大雪日》
一个小坎
娘俩倒了,连同电动车
雪片顺着鬓角滑进她脖子里
帽子,围巾,手套,鞋袜全湿了
孩子撑的伞刮飞了
娘俩又去菜店,鱼摊捉伞。回到家
给孩子擦干,换鞋,换衣
摘菜,烧汤,煸肉,盛饭,吃饭
刷锅,刷碗,扫地,捡米粒
给孩子烤鞋垫,烧洗脚水
把他放进被窝后才想起捋好
乱糟糟的湿发
手心的新茧刮的脸疼
她用左手涂了眼霜,精油,又接了电话
那人依旧阴鸷,揶揄,挖苦
她要认真听完
才能进被窝。脚开始一块一块的
痒了:冻肿的地方
一位母亲的艰辛,带着孩子的不易,都在这个大雪日里鲜明地凸显。感谢小凉冷静而坚强地记录,我相信她写下这些句子时,即使咬紧嘴唇,泪水还是会忍不住掉下来。就在这些琐碎的句子里,真实呈现出她与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真实表现出她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她真正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然而,对面的那一位也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却在如此情况下,“依旧阴鸷,揶揄,挖苦”,不知那人还有没有心肝?或许,这是小凉亲身的经历,或许是她身边人的经历,不管怎样,这首诗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母亲独立抚养孩子的艰难与坚定,祝福这对母子,但愿他们在“大雪日”能得到更多的温暖
而在另一首《孩子》里,我更是感受了目前许多中国家庭无法摆脱的噩梦,感受到这么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不长进,以及这种不长进对孩子、对家长所带来的创伤:
《孩子》
他知道下雪了
把书包护在胸前
赤着耳朵,裸着脖子,淋着后背
这皮小子
一回家就进卫生间:
妈,下课得写字
上厕所就跟不上趟
只想给他弄点好吃的
热面,热汤,热菜,热馍
还有什么
比看着他吃饭更甜美的事,饭后
妈妈给他滴了几滴珍视明
轻轻铺开一张,试卷
她还有一首《说说我小时候给你听吧》,更是直抒胸臆,感叹如今儿子这一代的可怜,这首诗应该能引起大多数六零后、七零后的心灵共鸣:
说说我小时候给你听吧
我有俩弟一妹,东邻有三个孩子,西邻有七个
不出屋我们就有人玩儿,出了屋就是儿童乐园
可是你的奥特曼,铁甲小宝
就会发光,就会一句台词
你太可怜了,儿子
那时候的村子有数不清的野荷花野鸢尾
蝴蝶足有大半个村子多
而现在到处是臭水,雾霾,尾气
小人儿也要带上口罩,只能看到你俩眼
你太可怜了,儿子
那时候庄里庄外都热闹得很
孩子在爷爷奶奶姑姑婶婶舅舅姨姨怀里
传来传去
而现在的孩子要么留守,要么跟着父母亲漂泊
你太可怜了,儿子
我们那时候有排车胶轮车自行车
行驶的路上那么慢那么美
一路的野花野草野鸟啊
可是你的校车,赛车太快了
多少风景都错过了
你太可怜了,儿子
那时候的雪有三尺
屋檐下的冰琉璃有手脖子恁粗
可是你从没看见过
你太可怜了,儿子
那时候我们吃洋槐花吃山芋
吃榆钱子吃菜豆腐吃窝头吃咸菜吃花穗吃烧糊的蚂蚱
可是你吃不到了
你太可怜了,儿子
总而言之,薄小凉的诗歌,就题材而言是接地气的,是对数以亿计与她一样草根底层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实在需要更多的诗人去关注,需要更多的诗歌去反映,薄小凉应该算得这个群体最重要的代言人。面对不太如意的生存状态,小凉是乐观的,也是坚定地,或许因为她有儿子,才支撑着她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希望她能生活得如意一些,能一步一步记录下去,她的记录必将成为最具价值的中国当代史。
就表达而言,薄小凉是一个质朴的记录者,很少说大话空话,善用白描,特别注重细节,能将捕捉到的感动真实记载,让人们通过其中具体的人物、事件、细节而愤懑或叹惋。她的诗里既有苍凉,更有温暖,即使身处最底层,即使饱受生活的蹂躏,她也能找到自己以及身边人活下去的理由以及力量。
期待有更多媒体能关注薄小凉的诗歌,关注她,便是关注中国数以亿计的草根与底层,这便是薄小凉以及她诗歌的样本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