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非马《鸟笼》

(2015-10-06 17:12:25)
标签:

股票

鸟笼

笼子

诗人

五绝

分类: 美诗美读
作者:非马
品读:吕本怀



 
鸟笼
非马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品读:
非马先生的诗,往往精炼得只有五绝才可以与之相比,如这首《鸟笼》,一共只有17个字,甚至比五绝还少3个,几乎算得中国最短的诗歌了。
但篇幅小,内容却不少,意境更大,且含有哲学意味。
第一段,似乎是一个动作的素描,这样的动作虽不常见,但也不难见,无非是将鸟笼的门打开,将鸟放出来,让它重获自由。这样的描摹几乎没有什么新意,更没有什么太多的诗意。
第二段仅仅一个字,“走”,仿佛是对鸟说,带有一点祈使的意味,或许还可以想象这只鸟在笼子里呆久了,刚出来还有些不适应,甚至不排除它还想继续回到笼子里去,于是,诗人只好将它赶一赶,如今很多动物野化训练刚开始时便是这样。
当然,也有可能是诗人自身有所不舍,但既然作出了放飞的决定,便生怕自己因为鸟儿的迟疑而有所改变,这时的“走”便有了催促的意思。
不管怎样,这个“走”都是这首诗诗意焕发的起点,有了这个“走”,各种味道都被其诱发出来,我喜欢这首诗正是从这个“走”开始,尤其惊叹于诗人单字成段的创举。
第一段将自由还给鸟,是常态,几乎每个人都能够说得出来,而最后一段“把自由|还给|鸟|笼”便不是那么简单了,这种感觉似乎已经抵达所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境界。经过诗人说出来,我便恍然大悟:其实将鸟关在笼子里,不仅鸟不自由,笼子也同样不自由。
比如某些政府将什么都拿在手上,它治理下的民众不自由,政府其实也累得慌,还时时刻刻担心,作为政府自身同样也失去了自由。倘若将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市场之手来指挥,不仅民众自由,其自主性、积极性能够充分被激发,而且政府也获得了轻松,可以集中精力管好自己必须管好的事情,这明显是一种双重解脱。
这样的解读或许过于贴近现实,作为解读者完全还可以将其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但无论形而上或形而下,道理其实是一个道理。
这首诗的结构也值得一说,仿佛一个哑铃,第一段与第三段各为一端,“走”则是二者之间的链接,将这“走”捏在手里,第一段便不再觉得平庸与轻飘,两个段落之间便具有了对称与平衡,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均衡之美,“鸟”与“笼”之间也通过“自由”的传递而具有了相同的本质,即它们自身对自由的觉醒与渴望。
非马先生的诗在中国新诗创作中别树一帜、别具一格,这种绝句体的诗歌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继承,也有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借鉴,值得读者去反复咀嚼。

 

 

 

恭录几段对《鸟笼》的评论:

 

朱二 <论非马的诗>

可以看到,有意识地反逆人们平常的观物、思维习惯,是诗人“求新”的独特方式。用非马的话说,即“从平凡的日常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明明不可能的情况里推出可能”(1)。创新虽为艺术的普遍法则,但通向“新”的道路却因人而异,从这里往往显示出作家的独特风貌。

择取别人不曾用过的意象,自然能“新”,但如果择取的是一般诗人常用的意象,这时“反逆思考”就更重要,其作用更为突出,诗人的独特性也表现得更为充分。最典型的例子是《鸟笼》:“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鸟笼,放鸟返归大自然,这是多少文人墨客咏叹过的主题,它几乎成为人类响往自由的公共象征了。而非马却硬是将它拉向相反的方向,呼喊“把自由还给鸟笼”。这种前所未有的呼声,无疑给读者一个巨大的“不意的惊奇”;而惊讶之余,必然更深刻地体会到”束缚他人实自缚”的哲理内涵。在这里,反逆思考成为翻旧为新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在非马诗中运用广泛且效果奇佳

 

 

古继堂<平地喷泉>

这首九行十七个字的诗,包含著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鸟笼本来是关鸟的,它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当它剥夺了鸟的自由的同时,也就给自己设置了笼牢,也就把自己置于不自由的地位。所以诗人说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这十七个字,字字都是构成一个深刻的,巨大的哲理思想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哲理思考导出了这首诗明确但含蓄的主题。

 

 

刘强 <出实入虚 大实大虚>

非马的诗《鸟笼》,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不久前入选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编注的《国文选》.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出实入虚,大实大虚”之境。

台湾有好几位诗评家,曾经都说它是非马艺术思维中“反逆思考”的一个典型诗例。我的理解则是,非马的观物方式同一般人相反:超越“物观”,进入“虚观”。一般人以为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当然是把自由还给鸟。这叫“以实观物”,物我两“实”,只见“实”,不见“虚”。非马的观物方式不同,所谓“把自由 / 还给 / 鸟 / 笼”,便是一种“虚观”的超越。

鸟笼关鸟,鸟笼本身也受到拘缚,失去了自由。一般人的观物方式,只见鸟被鸟笼关的不自由,不见关鸟的鸟笼自身的不自由。这就是一种“物观”,停留于“实”。非马跳脱“物观”,升华而为“虚观”,眼界大开阔了。他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自由之境:宇宙自由。

 

 

 

陈幸蕙<小诗星河--非马诗三首>

〈鸟笼〉则是非马名诗,曾多次被转载与讨论。此诗仅十七字,却分三段,但形式上如此特殊设计却有其必要。请注意此诗单独成行的四个字:门、走、鸟、笼,都是关键--门,是自由的枢纽,它的开阖与否,决定了自由之有无;走,是投向自由的动作,门开启而不走,自由仍然不存在;但是打开鸟笼的门,是把自由还给谁呢?一般回答自都是「还给/鸟」,但非马超越众人平凡思维局限,把「笼」也纳入获得自由的行列,于是一首平常小诗便因这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而精采深刻起来!因为把自由还给「笼」的观点暗示了--禁锢的施加者也是不自由的,在钳制他人的过程中,其实自己也往往陷入无形的囚笼;唯有松解禁锢,还他人自由,禁锢者也才能走出自囚的牢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