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读:何三坡诗歌(十三首)

(2015-08-25 13:36:35)
标签:

情感

诗人

灰喜鹊

寒山

豹子

分类: 美诗美读
诗歌作者:何三坡
品读:吕本怀


何三坡诗歌(十三首)

作者注:给小渔博友手抄一本《灰喜鹊》,重温一遍,勉强能读下去的,十三首而已。

 
落叶

 

秋天了 我的院子里堆满落叶
它们颜色金黄
风也吹不动它们

品读:第一句写实,第二句还是写实,第三句继续写实。但三个写实句加起来便不仅只是写实,落叶在诗人笔下绚烂而从容,自然也就不再仅指落叶,而是指代很多落叶一般的人,以及他们落叶一般的人生。具有这种绚烂感与从容感的落叶人生却不是很多,大多人的暮年既没有“堆满”的充实,也没有“风也吹不动”的厚重,更没有那种“金黄”的纯净。

 

月光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
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
月光在木门上涌动

品读:月亮“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其婀娜多姿自然无需再用其他多的言语,女性化的共识得以形象而充分地呈现,整体来看又是一幅多么唯美的画面,远景、近景、特写可以任你想象。后两句则是前一句效果的说明,“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写尽了月色的轻盈与清澈,“月光在木门上涌动”,则写出来月光的质感与动感。

 

天鹅

 

它们在山间

散步 打盹 清理翅膀

躲过了世上的尘埃

品读:天鹅的非同凡响可见一斑。山间,如理想的桃花源,与浮躁的现实完全隔开;“散步,打盹,清理翅膀”,生活如此简单,与功利的现实 彻底隔开。正因为这种完全彻底的隔开,才可能“躲过了世上的尘埃”,才成就了它们作为天鹅的高贵。但愿在今天能够做到如此高贵的不仅仅只有天鹅,更但愿这个世界还能够给”天鹅“成就高贵的氛围与环境。
 

 

灰喜鹊

 

三月。简在屋檐下种花。

蚂蚁乔迁。草莺被小南风赶上树。

大地上绿色汹涌。

 

六月。海棠花在谢。

暮色照亮山峦。

一半悲,一半喜。

 

九月。随一朵白云看古松。

天空后面是大海,比去年高,蓝。

黄金堆积在山中。

 

十二月。明月千里。灰喜鹊在飞。

迟缓。不带风声。

一片叶子,被月光照耀,又终将熄灭。


品读: 几个时点,表达着季节,更隐喻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第一二三段中灰喜鹊没有直接出场,诗人所呈现的应是灰喜鹊所看到的情景。春天的景色在诗人笔下温暖而浩荡的,这是春天的两个重要侧面,分别可以在不同的诗句中去体悟;夏天则明亮、明媚,很多生命却已经走完了自己的轮回,诗人因此悲喜交加;秋天寥廓而充实,其对应的诗句分别应是“随一朵白云看古松”与“黄金堆积在山中”;直到冬天,灰喜鹊才正式现身,它“在飞,迟缓”,灰喜鹊似乎已经有些老了,却依旧还不放弃,“不带风声”说明它已经或正在放下,不放弃与放下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和谐,“一片叶子,被月光照耀,又终将熄灭”,让人觉得苍凉然而坦然。无论是一只灰喜鹊,还是一个人,都只有属于自己的轮回,来是缘分,去是宿命,任何人都难以挣脱,也无需挣脱。
 

 中秋致寒山

 

在第五座山峰之巅
虫声骤响,万丈,酒瓶空空
血液像溪水 
奔流

后来,萤光一闪
寒山,你坐在我的左边
你的石头温暖


品读:读这首诗,不禁想起“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于人,这是一份孤独的极致,人间已无知己,只有一座山可以面对或交谈。寒山,开始是生机勃勃的,这从“虫声
骤响”、“血液像溪水奔流”可以看出,这样一座山完全可以作为孤独时的依靠,也值得诗人托付。“寒山,你坐在我的左边|你的石头温暖”令人唏嘘,等到一个人只能在一座叫“寒山”的身边觅得一点温暖,这人间是不是已经很难感受到温情。寒山不寒,人间大寒。


 

麻雀

 

雪在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品读:这是一本白描的连环画,薄薄的几页,留下一些情景,更留下一线希望。 “蹲”出神入化,是炼字的典范,“落”与“回”或许并不止一次,但诗人的描叙仅止于此。

 

豹子

 

黑夜来临了
风声遮住了鸟声
我骑着豹子出门
月光像绸缎
铺开了原野

品读:“我骑着豹子出门 ”,想象够大胆,在黑夜,在大风之间,营造的情境够恐怖。但一个敢于骑着豹子出门的人,一定是高手,因此在他的眼中,“月光像绸缎|铺开了原野。”这铺开是源于豹子本身呢,还是源于骑在豹子身上的诗人呢?

 

红树

 

一棵树红了
还有一棵比它更红
它们张开翅膀
在早晨的白雾里飞
安静的飞
   大风
也不能将它们吹灭

像一个人的野心
比羞怯还美

品读:“它们张开翅膀|在早晨的白雾里飞|安静地飞”,树本是无法行走的,更遑论飞翔,但因为白雾的缘故,张开翅膀的树仿佛变成了鸟,但因为还是树,诗人所感受到的只是“安静地飞”,这种“安静地飞”处在飞与不飞之间,格外真切。它们是两棵红树,除了飞还能给人红灯笼一般的感觉。它们的红是树本身所拥有的,因此“大风,也不能将它们吹灭”,这是写实;“像一个人的野心|比羞涩还美”,这个比喻很魅力,树本来是无法飞的,树张开翅膀想飞显然是一份野心,在诗人看来,这或许还不完全是一棵树才具有的野心。“野心,比羞涩还美”明确表达了诗人对野心的认同与赞许,“野心”或许从此不再只是一个贬义词。 



姐姐

 

那个生养了5个孩子,总被姐夫打倒

又爬起来的人

是我的姐姐

冬天的夜晚,有人看见她在镇里卖茶叶蛋

冷风,吹白了她的头

 

那个像一株茅草

一阵风就吹倒在田里的人

是我的姐姐

生病了,在医院门外站一会

她就回了家

 

品读:姐姐的命运悲催,她坚韧,勤劳,瘦弱,还有一点吝啬,每一方面都不难在诗中找到相应的句子。两段、十句,便让姐姐的形象跃然纸上,并让人不禁为之撒一把同情与悲悯,这不能不佩服诗人选择细节的能力。诗歌比小说可能更依靠细节,只有好的细节才能打动人并因此被铭记;空喊口号并不是诗歌的专利,除了极个别口号能被人记住,其余大多在时过境迁里烟消云散,《姐姐》一诗,充分彰显了细节的魅力。
 

 

过普渡寺

 

月下的琉璃瓦。被风吹散的琉璃瓦。清凉的月光的响声。

众生被废弃在白昼里。

一块石头在说出寒冷。 万物被蒙羞。

品读:第一行营造情境,表明这是一座寺庙。第二行“众生被废弃在白昼里”,与“普渡”形成对立,寺名“普渡”,但即使在白昼,即使没有其他什么阻碍,但众生却不能“渡”,或者说众生不愿意被“渡”。第三行,专门说一块石头,众生不愿被“渡”,它们在灯红酒绿里感觉良好,唯有“一块石头在说出寒冷”,这块石头显然有对彼岸的向往,它原意被“渡”。“万物被蒙羞”却不知羞,衬托出“普渡寺”的“高处不胜寒”,也证明了信仰在当下多么稀缺。
 


帝国的蝙蝠

  

春日将逝,醒来看山的倒影。

大地上的溪水,

向天空奔流。

 

人民躲在蚁穴里,

学习隐忍术。

一只帝国的蝙蝠,倒挂在风中

品读:“大地上的溪水|向天空奔流” 这是诗人在“春日将逝”之时,“醒来看山的倒影”事所产生的幻觉,清新、明媚、壮观,寥廓,但这只是表象。这首诗的意义在于表象之外诗人所看到的,“人民躲在蚁穴里|学习隐忍书”,这简直是今日中国犬儒主义盛行的真实写照。其实还不妨追问一下,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成为了犬儒?“一只帝国的蝙蝠,倒挂在风中”,民间有倒挂福字的风俗,福字倒挂,暗喻幸福已经来临,诗中这只“倒挂在风中”的“帝国的蝙蝠”,是不是意味着幸福已经驾临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身边呢?在今天连安全感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这只倒挂的帝国蝙蝠是不是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呢?

 

 

题红螺寺

 

没有哪一次钟声不是枉然

愚蠢总让人疲倦

你看,下跪的香客比恒河的沙子还多

 

松风吹过衣衫,云朵和它缓慢的影子

鱼在溪水里欢腾

佛哦,多么美。

品读:红螺寺与它的周边山水形成鲜明对照。“
没有哪一次钟声不是枉然|愚蠢总让人疲倦|你看,下跪的香客比恒河的沙子还多。”从这些诗句本身不难看出诗人对形式的厌恶,佛显然不在红螺寺中。佛在哪里?“松风吹过衣衫,云朵和它缓慢的影子

|鱼在溪水里欢腾|佛哦,多么美。”诗人已经直接给出了答案。

  

 

 

在上苑


在上苑

阳光穿过树叶的身体
窗子涌上碧绿的光
天黑下来时
虫声像散落的毛线

 

在上苑
猫在门边瞌睡
懒得像智者
一枝小画笔
 就能将它
搬到画布上来

 

在上苑
蚂蚁招亲
队伍漫过了门槛
明亮的歌声来自喜鹊的嘴唇
爱情是可以信赖的事物

 

在上苑
天空的镜子
被白云擦亮了
一个诗人穿宽大的衣服
怀里揣满星星

 

在上苑
院子里轻烟上升
怀抱古书的人
偶尔喝酒 说一个笑话
明月就上了房檐

品读:这首诗整体上我看不太懂,却很喜欢其中一些灵动的句子,如“天黑下来时|虫声像散落的毛线”,多么贴切、多么新鲜;又如“一个诗人穿宽大的衣服|怀里揣满星星”,多么浪漫、多么奇特。一首诗中,有一两个这样的句子,便如剑鞘上镶嵌了宝石,多少年过去,宝剑或许不再锋利,但宝石依旧夺目,从而让这柄剑继续具有价值与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