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容禹山记

(2014-08-27 20:04:36)
标签:

大禹

蔡勋建

分类: 大美华容

华容禹山记

吕本怀

 

 

明《华容县志·山水篇》载:“禹山,原名啸狮山,仰天长啸也。禹治水登其上,曰禹山,有禹王庙,有国祭、有鹑。”其“禹庙来鹑”,明初邑之十景也。

山居县南之二十公里处,今属南山乡。此处青山环抱、碧水环绕, 平均海拔57米,而禹峰独高,达110余米,为县南之屋脊;此山双峰竞秀,东侧称小尖峰,西侧称大尖峰,庙据大尖峰,而小尖峰顶,县广播电视转播塔自黄湖山转至此,于今十余年矣。

 清光绪《华容县志·山水篇》云:“邑南三十里有禹山,禹治水登此,唐时山上有寺庙,建筑雄伟,前后三进,中殿供禹王菩萨,有国祭。明清两代以六月六日致祭,杀猪宰羊,礼仪隆重。山上有古桧苍松。”邑境内有国祭者三,禹山之其一也。

相传禹山庙始建于西汉惠帝年间,命宣议大夫张汉臣所建,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历代曾多次毁建。最近之毁于上世纪之43年4月5日,缘倭寇烧毁,同日被毁者有附近之文昌阁与大乘寺。寇之暴行,光天化日,不容稍掩。93年县政府在禹山之小尖峰立国耻碑,高3.2米、宽2.4米,示国耻勿忘,供游人明察。


最近之建自93年始 ,主持为女僧释怀青。迄今已建成“禹山禅寺”(后改建为“大雄宝殿”)、“禹王圣帝殿”、“南岳圣帝殿”、藏经楼、念经阁、斋堂、接待室等,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山门、围墙亦随之成。是年重修禹王殿之胜举中,原“大禹殿”之庙门顶石额亦回归禹王庙,额乃清代解元陈震所书,极其珍贵。

 当地政府为之配套上山公路与水电设施等,并在文昌阁原址修建简易石柱式之文昌亭。

文昌阁仅距禹庙数武 ,乃举人陈共才于1858年主修(陈1823——1885),陈后又倡办文昌学馆。陈共才、严章铎(跋贡)、唐毓松(庠生)、罗秋香(庠生)、罗惠卿(庠生)、罗端甫(敕进士)、唐松云(庠生)、晏墨林(敕进士)、曾少凡等先后在斯楼授业讲学,一时享有华南书院之美誉,并留下了珍贵之诗联;近代著名之革命家何长工、高风、段德昌、陈次藩与著名之教育家罗喜文、周仁、何康理、何启源等先后就读于此。

登峰顶而望东湖,烟波浩渺,湖面、田畴、篱舍等历历在目;湖周数十里,为巴陵第一大内湖,曾于上世纪之96年一网起鲜鱼百万公斤,名之曰“中华第一网”。

山麓有矿泉水厂,投产已二十余载,品牌南山、青山,畅销湘鄂数省。

 据载,禹王治水曾经禹山,唐肃宗曾登其上而祭祀,乾隆帝曾在万岁台上对山祭拜;而杜甫、黎淳、孙宜、李云阶、谢文轨、陈伯良、唐栗山、唐松云等均在此吟诗作联,其最有名者当属杜诗,录于下:

禹 山庙
(唐) 杜甫
禹庙空山裹,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灵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另今之蔡君勋建,前华容县作协主席,曾作文《站在禹山之巅》,发表于本世纪五年六月七日,抒宇宙洪荒之幽情,鸣人间偏颇之不平,气象辽阔,可以一读。



今天(2014年6月15日)上禹山,和老婆以及他们的十多位同事一起。释怀青师傅已经往生两年了,埋在寺之前左侧,上次去正好遇到她从山下押运建筑材料上山,修建南岳殿与禅房,这两样都已经修好,但寺犹在而人无存,悲夫!现在的师傅来自益阳,法号“法一 ”,出家已十余年,2004年受戒。人很和气,礼貌,但愿能将禹山寺发扬光大。(2014年6月15日)又记。


 恭录蔡勋建先生之《站在禹山之巅》

       湘北华容县城南的禹山,远古时它有着一个十分象形、威猛的名字———啸狮山。相传大禹疏浚九州时,曾亲临禹山治水,先民们为纪念禹王功德遂改啸狮山为禹山。

  伟人是不能忘记的,尤其是那些广施德政、为民谋福的伟人们,而黎民百姓既不束脩也不奉玉,他们只有口碑一座,继而寄托给山山水水,将一些感人故事附丽于山,让一些优秀事迹寄情于水,让山川蕴玉,熠熠生辉。先民们创造的这种传统,最好地、永久地记录了英雄伟人的精彩片断,而山川们则像一位义务宣传员,昼夜不休地向后人介绍解说,引发人们永久的怀念之情。

  深秋的一个上午,艳阳高照,我登上了禹山,我想我的脚印肯定是覆盖了禹王的足迹的,而我的思想未必就能走近禹王的灵魂。禹王当年可是杖藜赤足走遍神州山山水水,风餐露宿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啊!

  禹山之巅有庙,然此庙已非彼庙。传说最早是在西汉惠帝时所建。由于兵燹战乱,禹王庙几遭焚毁,今人就其原址重建了禹山禅寺和禹王圣殿。然今人之意识却不无偏颇,禹王圣殿坐山巅之西,其规模也小,就好像一幢楼房旁边搭了一小间仆厦。而禹山禅寺却建在山之正巅,规模也大,气势也雄,相形见绌,禹山禅寺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我无意贬损佛祖释迦牟尼,只是感叹时光之倏忽之磨洗,它毕竟能够冲淡人间世上许多不能忘怀的东西。禹王毕竟作古几千年,远在释氏之先……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到过浙江会稽(今绍兴)的禹王庙,并写过一篇小文《游人寥落禹王庙》,对禹王虽身居高堂大庙而被世人冷落、遗忘而大发议论乃至大鸣不平。其实,无论为神为佛,都是用精神统驭、教化世人的。释氏之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禹王之为民谋福、鞠躬尽瘁,无不是以一种精神在教育、感化世人。从这点出发,禹山自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载体。实话实说,禹王之于禹山,只不过是其在治水苦旅中之匆匆一瞥,而禹山却像一部照相机,将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因此,禹山之于黎庶,其教化意义却是近距离的,更直观的。

  对于老百姓来说,人生的意义原本重在生命之繁衍之延续,有了万家灯火,于是有了世界。而禹王治水则重在直接拯救生灵,这与佛祖的“大悲悯情怀”又有所不同,前者重在亲历躬行,后者重在精神救赎。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录了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故事。唐人杜甫对禹王更是敬仰有加,以老迈之年,病弱之躯,书剑飘零洞庭湖时登禹山,赋诗咏怀: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站在禹山之巅,也许是沾了禹王的光,浑身竟有了登临庐山、黄山时那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也许正如俗语所言:“山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心高,才是真正的精神高度。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7日第十五版)


 附录:
    
禹山游览区位于华容县南,沿华注公路行至十公里处。禹山嵯峨!毓衡岳七二峰之秀,钟湘水三千里之灵;眺洞庭八百里之淼,绍华夏五千年之史。

    该地青山环抱,碧水相映,风景秀丽。平均海拔高为57米,最高峰禹山也只有110多米,早在唐朝就修建了禹山庙。庙宇雄伟,香火溢鼻。在禹山庙东侧有一个“姊妹山”,山腰有一块40平方米的开阔地,唐代始建的文昌阁就在此。


    禹山自古乃江南名胜,驰名中外。据考:明《华容县志·山水篇》载:“禹山,原名啸狮山,仰天长啸也。禹治水登其上,曰禹山,有禹王庙,有国祭、有鹑。”黎淳诗曰:“隔湖岩壑郁岩山尧,,浮柱芙蓉耸翠翘。”孙宜诗云:“旁瞻禹庙肃王祀,俯瞰章台雄霸图。”禹庙来鹑为明初章华八景之一。又清光绪《华容县志·山水篇》载:“邑南三十里有禹山,禹治水登此,唐时山上有寺庙,建筑雄伟,前后三进,中殿供禹王菩萨,有国祭。明清两代以六月六日致祭,当地群众杀猪宰羊,礼仪隆重。山上有古桧苍松。”


   庙数武之地,有文昌阁。南县一带人大多就读于此。其阁为举人陈共才于1858年主修(陈1823——1885)。陈又倡办文昌学馆。陈共才、严章铎(跋贡)、唐毓松(庠生)、罗秋香(庠生)、罗惠卿(庠生)、罗端甫(敕进士)、唐松云(庠生)、晏墨林(敕进士)、曾少凡等先后在斯楼授业讲学,一时享有华南书院之美誉,并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诗联。著名的革命家何长工、高风、段德昌、陈次藩和著名教育家罗喜文、周仁、何康理、何启源等先后就读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