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桩

(2014-08-13 20:42:56)
分类: 鸟虫清吟

青桩

吕本怀

 

记得在好些年之前,看汪曾棋先生的小说《受戒》,那一种超俗脱尘的纯粹感让人恍若世外桃源,而其中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明子与英子的爱情瓜熟蒂落之时那一段关于芦花荡的描写——“发着银光的、紫灰色的芦花新穗,通红的蒲棒,青紫的浮萍,开着四瓣小白花的野菱角,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青桩!”我一惊 ,原来在汪先生的老家,也曾有过这一种水鸟,而我原来却以为这只是我老家对那一种鸟的土称。为了防止读者误解,汪先生还特意在“青桩”后面加了一个注释——一种水鸟,有的读者可能不熟悉,而我却确知,那不是一种普通的水鸟,极大,我所看到最大的可能有十斤上下,翅膀张开有近两米,长长的脖子,长长的腿杆,远远地,单腿肃立于湖边田中,头颈构成诡秘的弧形。它们多单独活动,能长时间静静地站立在浅水中,待小鱼游近,便快速伸嘴啄捕,正因为它们的这种捕食特性,吾乡人才送给了它们两个雅称:一个是“青桩”,一个是“老等”,而两个雅称之中,还是叫“青桩”的时候多。它们的腿杆在大部分时间里确属青灰色,又确实有木桩一般的稳当劲,这个称呼于它们而言当之无愧。

前个把月,网友“做梦的人”发了几张鸟的照片,其中一张可能镜头拉得比较远,鸟的影像有些模糊,但我却还是有似曾相识之感,问起,他说是苍鹭,我查了一下,这苍鹭原来便是吾乡之“青桩”;难怪,难怪,在看到它的那一瞬间有那么强烈的亲近感,那张照片的背影在河边,孤孤单单的一只,兀立着,看起来颇有些英雄落寞。

我的印象中,青桩在秋冬比较常见,而它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一是冬水田,二是湖的浅滩。它们长时间桩一般静止不动,静等鱼虾自投罗网,但假若长时间没有收获,偶尔也会走动几步,步伐轻盈而警觉,不知是想念伴侣了,或者是肚饥,偶尔还会鸣叫几声,显出几分凄厉与哀婉来。它们警惕性甚高,如果人有试图靠近它们的迹象,便会翅膀一展,等到了它们认为安全的距离,才会再次停下来,继续站桩。

青桩是一种十分精美的飞行器,飞行过程中茎会缩成“S”形,长腿向后伸得笔直,然后缓慢地扇动双翅,傍晚飞行时常会发出低沉粗哑的“哇、哇”声;繁殖期间,头后会长出两条形似飘带的饰羽,让它们在飞行中显得更加妙曼与绚烂;等真正飞起来,你才会发现原来它们不是青灰色,青灰只在背部,与青空融为一体,而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肚皮,正是雪一样的纯白。

很喜欢王维的五绝,但却仅仅因为一句“漠漠水田飞白鹭”,从此对他的七律也有了深爱。水田与天空是双重背景,白鹭不知何故突然惊飞,但惊飞后的白鹭却似乎并不像其他鸟类那样惊慌失措,而是慢慢地展开翅膀轻轻摇动,这一句便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再用上“漠漠”一词,境界立刻扩大,作者离尘脱俗的闲情逸致与心灵独立自由的追求被短短的七个字表达得多么淋漓尽致。

杜甫也有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相比,白鹭的映衬背景是青天,他似乎更期待人们去仰望,同样也只用短短的七个字描摹出了一幅水墨,但我有时想,王维是不是更愿意人们去俯视白鹭在水田中的倒影呢。这一实一虚、一仰一俯之间,不仅还原了一千多年前诗人们所见到的的美景,更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代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奥妙无穷。

我很相信王维也好,杜甫也好,他们看到的很可能便是青桩,飞起来的青桩的确与白鹭相差无几,无论是颜色或者形状,青桩与白鹭在飞翔中都能达到胜似。也许因为小时候老家的田园中青桩时常可见,我便将诗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当成家门口的画,那时的家乡,实在也算得一幅精彩绝伦的水墨。

青桩个体大,食量不小,加之对水体质量要求甚高,在老家的冬水田基本绝迹、浅湖也全部改造成良田之后,青桩便在吾乡销声匿迹了。最近的一次看到是前年在九斤麻,那是一个四水交汇的所在,后来在那里修建了船闸,很大一片昔日的河面于是成为了安全平台,数百亩的面积成为一大片草原。在那里散步时,我终于看见了久违的青桩,当时心里忍不住蹦蹦直跳,仿佛见到了几十年不见的亲人一般。

整体而言,青桩今天还是极为罕见,它目前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但据说某些店家与食客,却还是将目光瞄准了这种极其庞大而优雅的鸟,他们往往放任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去终止那一种能够引起无限遐想的飞翔。

此刻,我尽情地回味着故乡那一种美丽的鸟。不厌其烦地描述着具有这种水鸟的江南景观,但直到今天,故乡却还是回不到过去,因为故乡的浩淼青空与漠漠水田中,再也没有了那种被称之为“青桩”的大鸟。
(1802字)


青桩(吕本怀)

青桩(吕本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