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Microchip的业绩预警致使美晶片公司大跌

(2014-10-13 04:39:53)
标签:

杂谈

2014-10-13 广发电子彭琦 彭琦-电子行业分析师

上周周五,美股半导体公司在microchip(美国微芯)公司对其销售发布预警,同时其首席执行长 Steve Sanghi 发出评论,认为Microchip 的销售预警是代表了半导体上行周期结束的标志,从而导致美国半导体公司股价出现恐慌性下跌,包括intel、美光、安华高、德州仪器等均出现了大幅的调整。那么半导体周期是否真的已经结束?而A股的半导体公司是不是也会出现同样的大跌走势?我们对此相关观点看法如下: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Sanghi看空半导体的主要理由有两条:

1,Microchip的经销商库存偏高,原本旺季的9月却出乎意料的未实现销售目标,中国销售放缓是主要原因

2、公司有80000家小型经销商合作,而小型经销商一般对市场反应会更加敏感,这些客户订单的调整意味着的行业景气周期结束的前兆。

此两点从逻辑上来看并不能完全站住脚。其第一点在中国销售放缓有可能同4G建设放缓有关,也有可能是在工控或者家电上被竞争对手打击有关。而第二点上,小型经销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部分下游行业客户状况,但未必是全面性的调整。

根据我们近期对半导体行业调研的情况,特别跟踪了部分晶圆厂的订单。相比今年的1-2季度,3季度末的foundry订单量出现了些许的变化。之前晶圆厂挑单加工的状况减少,现在状况是如果有订单进来就可以进行排单,但从订单能见度来看,仍然是一个不错的状况,这也反映出在半导体整体景气度过度提升后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但并不契合Sanghi对半导体行业的判断。半导体行业本来就是一个具有一定周期波动的行业,经过了超过3个季度的高景气周期,现在在部分领域做一定的库存调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另外,我们对microchip公司的实际状况判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Sanghi此人对移动手机业务一直不太喜爱,所以Microchip在手机上或者移动装置上的业务较少,手机市场增长对公司的帮助相对有限,但移动市场又恰恰是新增半导体需求的主要领域。

2)Microchip是依靠自己的晶圆厂供应芯片,但其制程上实际上已经落后于主流的晶圆厂。随着移动装置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好的节能降耗以及更低的发热,智能装置的微控制器研发都需要更加高阶的制程(从45nm往20nm甚至更低去发展),而其在新领域的竞争能力不强,影响且业务增长。

3)汽车市场上的智能化需求旺盛,但该领域瑞萨具有的话语权比microchip强很多

4)其在MCU市场份额受到了ST、Freescale和NXP的挑战。这些企业通过32位 ARM架构的MCU,同时结合优势的sensor以及mems等,走低价路线,开始形成竞争优势,在传统工控、家电等市场对Microchip的冲击很大。

综合上面几个因素,我们认为Microchip业绩低于预期只能反映部分领域的需求状况,但并不能反映新兴需求爆发的移动市场和汽车市场的实际状况,而且其业绩增长出现问题也是受到了包括ST等公司的冲击所致。因此,仅就Microchip的状况来分析会犯一叶障目的错误。

我们看好本轮半导体的大周期向上的机遇,因为其内在需求推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从消费电子的情况来看,首先是主导这个行业的几个大厂,包括intel、三星和TSMC等的资本开支还是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晶圆制程工艺也要从20nm逐步转到14nm到10nm的阶段,与之配套的包括图形应用芯片以及其他应用芯片的配套工艺均要提高。,随着和互联网结合,智能手机或便携式智能设备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概念,而等同于承载各种商业模式的一个平台。手机的功能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而将发生更加丰富的变化,进而带动消费电子相关半导体的需求提升。

其二,汽车智能化带动的对半导体市场的需求才刚刚开始。汽车将被赋予更多的智能化性质,而汽车MCU行业的发展机遇不容小觑。

其三,物联网联手可穿戴设备形成的新型市场正在形成,目前仅仅是起步阶段,对半导体需求的推动将是划时代的

目前进入到4季度,行业在经过几个季度的高成长后,随着4G建设的放缓,智能手机出货增长短期休息休息等因素,会有一定的淡季效应,但并不意味着本轮半导体大周期继续向上的方向发生改变。

对于A股标的半导体公司,我们认为中长期向上的投资方向并不变。我们仍重点看好的是商业模式在逐步改善,内存行业景气确认度高的太极实业,以及采取激进发展策略的长电科技和在特定领域独领风骚的晶方科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