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2018-11-08 23:14:09)“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不懂得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将被懂得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所取代。
(一)重塑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承载教育使命的人,自当以育人为己任。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要求就不止于照本宣科,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传道”为先,更注重言传身教,将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由此可知,教师职业存在的最大理由在于他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社会的人不是个体的人,是拥有独立人格但又须交互影响、具有合作意识和发展意识的人。传统的教师一直扮演着讲授者的角色,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角色和内涵也在不断转变,必须重塑教师角色。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社会性、情商、适应性、创新、审美、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引领等精神活动会越来越重要,教师的育人角色将越来越重要,教师必须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要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情感的呵护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共同学习者。就如之前所言,“人工智能”将更多承担辅助的角色,承担记忆性、规范性的知识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检查问题,帮助学生创造出实验空间,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以及知道能做的事情。而教师从过去的处于中心地位,变成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将会激发老师的“学”,师生之间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变革教学方式
在未来社会,不仅需要重视教师最基本的职能,即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应对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 “人工智能助教”合作分工,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备课、授课并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模拟人类能力和智慧行为的跨领域学科,其目的在于促进自适应学习环境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高效、灵活及个性化的使用。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解决阻碍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关键问题:
(1)学习过程个性化。大数据智能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学习数据,例如做题正确率、考试情况、历年 学习成绩、听课专注度、平时兴趣等。拥有这些数据,智能技术可以为每个学生画像,清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需求,智能化推送合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进行自适应学习路径设计,让其能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减少重复学习的时间,提高效率,实现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2)教学过程个性化。通过“人工智能”,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学习经验、学习潜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状况、薄弱知识点分布、成绩分布等学情信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方法,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教学,将教 学变为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并随时根据大数据的更新进行调整,从而激发出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可见,在“人工智能”的支撑与推动下,教育的个性化必然会由理论构想逐步转为落地实践,个性化也将成为智能教育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时代,“没有创意的老师”可能会被替代,教师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变革。
2.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知识无处不在,任何交互都是智能的”, “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学校实现让学生“知道更多,做到更多,体验到更多”,原先学生需要教师帮助的很多学习行动,都可以借助于机器去实现,如沟通、协作、阅读、写作、问题解答、课外辅导、寻求信息等,从而使学校的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超越时空的 局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到校学习最主要的不是记忆知识,而应该是智慧的成长。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谋划未来、分析思辨、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三)教师培训与时俱进
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和应用能力严重欠缺,高等院校、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应设 “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建立适应智能教育需要的终身学习和教师培训体系,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能力。目前,教育部联合北大等主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AI)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已启动,计划五年内培训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生。针对教师培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第一,培训教师人机交互和协作的效率。教师需要增强对机器的理解和交互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 的技术更迭。人机协作的前提是人机交互,只有理解机器信息,学会信息传递和转换,才能真正参与到人机协作的系统中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提供 “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人工智能系统所采用的算法和逻辑以及预期故障模式等方面培训内容,将帮助教师加深对“人工智能”系统的理解与认知,有利于实现人与机器各司其职,协同完成工作任务。其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培训体系,不应局限如计算、数据分析等,而更应该提供“人—人”“人—机”以及“人—世界”的沟通能力培训;提供面对瞬间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进行处理的培训;提供批判性认知和思考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的提供,无疑能够为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做好铺垫。再次,对教师进行培训应重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2.丰富培训方式
首先,培训应充分合理地利用VR、AR、MR等新兴技术,结合传统的指导、学徒制等方式,建立起新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获取相关的培训内容。其次,培训可以通过模型、多媒体设备让教师观察机器的外在构造、物理特性和运行状态等信息,引导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分析能力,获得机器的对象特征、模型等内在规律信息,使得教师在人机协作中掌握主动权,将自身的知识和技巧结合到机器中。第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机会。设计和促进教师发展活动的时候,应密切联系教师实践,提升参与者的参与度、认知体验和情 感体验。最后,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人工智能”时代,培训所涉及的无形技能等培训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