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听课反思
(2013-05-07 15:04: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堂现场 |
教材简析: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在学习完《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学习了,是为了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范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达到了以下目的:将计算寓于生动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听了范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处理得非常好:
一、坚持口算练习,提升计算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范老师能坚持课前五分钟口算练习,并且练习形式多样,有一步乘除法练习,也有乘除法混合口算,从学生口算的效果来看,学生训练有素,并且书写非常工整。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深知,口算教学是后续笔算教学的基础,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重视口算,我也作了很多尝试,尤其在二年级的时候,几乎也是堂堂练,可是现在三年级后,随着课堂容量的增多,口算的练习就中断了,并且随着口算类型的增多,学生的口算正确率也在不断降低,也应想方设法,让口算教学坚持下去。
二、引领梳理知识,建立整体观念
知识梳理是范老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整理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在范老师的课上几乎用了将近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梳理上一单元的知识。在这样长期梳理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复习整理知识的能力,巩固和和提升了所学的旧知,同时,学生在梳理中对学过的知识有了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备课细致入微,构建数学模型
在复习环节,范老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时候用除法:
生1: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师:这求的是24里面有6个几。
生2:20个苹果,每天吃4个,几天吃完?
师:求的是20里面有几个4。
……
在除法的意义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范老师把平均分和包含除都归结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样的模型之中,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的能力,在举例和描述中,使学生自然地应用模型来解决问题。而自教材不再区分除法的两种含义即平均分和包含除后,我在执教时,仅仅使学生把两种含义都理解为平均分,即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没有像范老师这样给学生构建细致的模型。
另外,接下来的教学中:
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
在新授部分的分析中,学生能流利地讲解出什么是每份数,什么是份数,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些知识点上也引领得特别细致,教师引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四、创设生动情境,尝试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通过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发现,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越俎代庖,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所以通过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体会了数学的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