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追求优势发展需要走一条怎样的路
(2013-05-22 15:19:50)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关于教育 |
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农村学校的特殊校情。现实教育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而且优势学校因为家长择校,变相成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量。长期以来,这种选择教育造成人财物的流动,学校之间此消彼长,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正是基于民意在孩子成长阶段渴望起点机会均等,针对现实教育的不均衡需要在村校发展上,进行教学补足,即追求更为快速的发展,便引发了关于村校需要怎样构建适用性教学模型的讨论。最近,教育的关注在发生这样的转变。为此,针对农村教育的教学改革,我也跑了若干学校,希望针对特定需求与条件,而寻求特定出路。农村学校的校情体现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课堂教学的形态等三个基本层面。
视点一:学生的学
在学的方面应该看到,农村学校为自然生源与重点校客观存在因择校需求随之带来生源状况的改善比较,两者在学习风气、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上存在重大差异。若以尖端学生的数量和尖端发展的高度与之竞争,薄弱校不具有胜算。这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类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在学生条件上还有三个优势,我们需要把优势发展起来。这三个优势是:村校不大,班容量也比较小,较早实现小班化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层面,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容易与别校的同学同步;村校的孩子比较纯朴,和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情关系,若依靠这种良性互动,可以发挥教育作用,激励孩子按照教师意愿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概括而言,村校学生人数少,他们信服老师,容易建立教师权威,在抓“双基”上便于落实。这就是在学校发展上我们找到的定位点。
视点二:教师的教
在教的方面我们也看到,教师队伍在起点水平、教学状态与专业能力等方面不具有整体优势。基于这样的条件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这基本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依靠教的技术和教师的优良的学科专业素养,来构建知识魅力与教师魅力课堂,不具有普遍性实现的可能。村校推广的教学模式注定不会是突出教的优势,表现为会教。当前在追求高质量教学中,我们基本在践行一个逻辑推理:只有好的教才能带来好的学。于是,我们着力于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研究改进教学技术的方法,希望发展出艺术化的教学。其实,教学除了与教学内容即知识、教学行为的发起者即教师,有正相关之外,还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教师支持、教学的监控与评价、学科教学机制的构建等有关。教师的教学改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发展教学业务,二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村校的教师发展艺术化教学与提高管理水平,这两条道路后者走通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事实上也是,目前我们熟知的一些名校,并不产生名师,他们本校主导的课型努力彰显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就采取的教学措施看,从某种意义上还用教师退位来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样的教学改革策略是切合本校实际的。
就教与学两者看,村校或薄弱校,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校情,即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方面是可以取得突破的,而采取的突破策略也应该是加强校长与任课教师全员的教学管理。为此,学校教学的改革一定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构建学生乐学和会学的机制,要考虑几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样状态的学,学习过程中的需求的满足。第一个层次的问题,侧重在知识明晰,教学的方法。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教学比较忽视的。学生是否乐学,学习的过程监控和教学支持。这与教学管理最为密切。需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帮扶:
第一,构建一个支持教学的学习组织,学生分担学习组织角色。学习有三种基本方式:自学,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需要在课堂进行。其他方式可以放置在课外,比较具有灵活性。因此,其他学习的监控需要依靠组织行为。聘任各种扶持教师的小助手。教师教学不能搞孤军奋战,要当孩子头。教师要构建教学及时回馈与激励机制。多想一些招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怎样构建教学管理中的检测和辅导机制?这是教师教学落实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如现在以教师一人应对学生多人,所以与一些学生形成契约关系,邀请他们分担教师角色。这是重要的思维。尤其,在学风和学基比较差的学校,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
第二,关注每一个人,及时回馈。教学行为不仅仅体现在偏于知识的教学指导和讲解,还要考虑个人,这时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行动中,他们的状态,学习中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的落实等。这就是眼里有人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学的教学和生本的课堂,需要增强教学管理,努力为学生形成学习自主、自助和自检的学习自运行机制做好准备。
这么说吧,在一些优秀教师,结合自己特定的学生,为学生自学习,需要在怎样进行知识解析和信息传导之外花更多精力,进行教学机制的构建。目前学科教师在教学班,只依赖科代表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助手的,还应该有小组组长,学习各项目负责人,以及教学小助手,学习检测指定人,学生学习对子等。这些辅助教师教学的助手角色,需要由教师聘请学生担当,而教师要能用好这些人。这样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运行机制的构建。这个举措导致的结果也是引导学生乐学和会学。
第三,构建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与优势突出的重点校相对而言,农村校和薄弱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而知识基础不扎实,也就是说,学生在普遍的知识基础层面,不是不能学会而是他们本能排斥学习和不去主动理解掌握知识。这样看,教学的主要关注不是怎样改变教来让学生便于学,而是怎样激励学生学习。也就是教师需要花更多的心思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和为他提供最渴望的服务。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以教师一人之力应对学生每人所需,这是无法实现的目的。为此,聪明的教师不会自己一人在课堂上孤军奋战,他需要拉同盟军。也就是他通过赋权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做教师小助手的机会,这样一来,课堂上教师就组建了一只教学队伍。
视点三:课堂的形态
分析村校和薄弱校的基本校情,还要看其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多强调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即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基本判断无疑与现实教育中学生负担重,只有改变课堂才能联动整体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吻合。可是在农村校,含村校和薄弱校等,课堂孕育的整体效率无法超越他校。而主体突出的课堂,教师要占用相当长的时间,用在教育和激励,以及进行教学监控、教学补偿,包括学生探究的,交流的,汇报的活动。这与教师主导的教授、评析等方法比较,在单位时间内课堂进行的信息传播的密度与难度都是不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提高一课的教学质量也是效率有限的。
薄弱校构建的教学模型,需要突破课堂,紧紧围绕学习流程,进行对学生学习全程的及时关注。也就是要联通课内外。这个思路的关键是要抓课外学习的监控。要看到,在城市孩子的课外,本人不在学校还被课外补习占据了时间,而村校的孩子没有课外补习,也较少有家长课外能督促孩子来学习。村校孩子的课外时间在学习行为上是虚空的,城市孩子则是被补偿学习填充得满满的。如此村校用课堂效率的比拼,来赢得教学追赶也是不现实的。
合理的教学,未必把一切学习行为都放在课堂里发生,即需要结合课内外,从学习的整个流程来看,教师需要给予怎么样的学习支持,以及课堂可以做什么。课堂学习要体现价值的最大化。即若想让学生课前自学,就需要用问题或任务驱动,而假设学生课前有自学,那么课堂就就是学习有了分化,学生有了高端需求和普遍质疑的基础,如此以来课堂最需要解决的是经验分享和疑难讨论。如此看,若把教学定位在学生课前不发生自学的条件下,就要给予任务,给他时间,要他思考和自学。这需要占据很长的时间。你不这么做,还想让学生跟着你跑起来,或者你就自己讲,自问自答,或者就要牵着学生走,一问一答。这种追问的课,是多见的。一些所谓优秀的课,其实也是导学流畅而精彩的课堂。
联通课内外,尤其对待课外学习行为做出规划和干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学生因为缺乏主动性,其在课外若没有监控环境,就会放任自己,以课外不足来赢得学习进步的前沿占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若激励学生学习就需要把学生个体学习与学习体的组建联系起来。据说,某校在学习体上形成了七一二体制。所谓七是说,一个学习小组共七个人,内设一个组长,组长管两个副组长,每个副组长各带两个组员。这样基本形成了一人影响两人的学习机制。一个班若三十余人,也会有四五个小组。这样在班级教学管理上学科教师就有一人对三十几人,变成了一人对四五人,管理效能也会大大提高。
如此,我们来看舆论主导的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主体性活动加强了,他们需要有怎样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二是教师在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他还能做什么,或者需要做什么,否则他就成为了课堂活动中的边缘人。结合前面的分析,也许我们可以理解,在学生学习的行为背后,需要教师的学习设计,任务驱动,深切和细致关怀,教学及时监控,以及必要的教学支持。所谓教师的教需要成为学习支持力量。在这个支持体系中,关于知识和教学技术改良其实不占主要部分,更多的教学精力是花在了对于学习行为的关注和提供的教学管理与服务上了。
我们倡导并推介的一些农村类型学校,他们的教学变革模式有这么几个特点,简述如下:针对双基的落实,强调人人落实,课课落实,关注学习状态;在学生的个体关怀和因材施教的学习支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