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哪儿说哪儿---儿时记忆的载体

2024-02-27 09:40:47

  年三十下午回老家请神,到家时间还早,就去看“文昌阁”。等门卫几位师傅请示能否开大门准进的时间,大哥发现路西的“新华书店”旧址,我过去看了,还照了相,不知怎么误删了。今天朋友发来几张图,其中就有恩城镇“新华书店”这张。心里感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莫非这也算是一种“圆”?

  仔细端详好半天这图片,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想起很多事儿,想说很多话,与这书店有关过往一些情节,一幕幕展现,如在昨日,似在眼前,那份亲切真是无以言表。先得感谢这位朋友发我这张图,我也老了,还有机会故地重游?即便偶有机缘再去,你觉得这房子还能撑得几年?多少历史不是蛛丝马迹?

  那时学校放假与当下大不同。现在人性化,天太热或太冷,别伤了孩子,放假!我倒觉得,那时依据农时给孩子安排假日,不仅考虑到孩子,也兼顾了农忙和节气以及家里劳力短缺,需要帮手,孩子们即便帮不多少,至少不必让老人挂心吧!麦假短,秋假长,充分考虑到收麦和收秋了,年假无他,纯为过年。

  所谓亲情、乡情、友情、爱国情,你不觉得不可能是泛泛的字眼?若没有透彻心扉、滋润长久的真情投入和累积,这情那情只会流于“矫情”。从“积累”的视角,我觉得有关部门对假期的设定和安排还得综合各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得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和性格的养成,这一点怕是我们有很多课要补了。

  我读高中以前的十几年,一直在乡村生活学习,既有在老家恩城镇西于庄跟爷爷奶奶长大的经历,也有跟爸妈去外地入公社联中读书的时光,后来再到县城、地市就学、工作,原来的底子已经打下,而且根深蒂固,譬如看恩城镇“新华书店”旧址的一张照片,就能激发起我澎湃的思乡念人之情,不可遏制。

  这图让我想起爷爷领我们到恩城赶集的情景:爷爷肩背褡裢,头戴斗笠,不紧不慢看成色,问价格,几个来回才办完事,这才带我们到新华书店买画书,既哄孩子高兴,还花最少的钱,爷爷很机智。三弟要一本封面打仗的,爷爷说你看仔细,《停战以后》还打仗?买这本,这本打仗,硬给省了一毛八分钱。

  每每看到乡村这些有感情寄托的老建筑或老物件,我都会油然而生几丝感慨,咱是不是真该认真保护一下了?拆建新设施时咱考虑过“乡愁咏流传”?以现在的建设速度,以后还生得出“乡愁”?有也没了承载!是不是该好好统筹一下?这些思虑我也一直有,看图片,想实物,还是多留些影像资料更实际,因为实在没办法保存下去。   


   2024-02-25 23:18 于镂月裁云轩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