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运算教学反思
(2015-04-27 13:33:45)
标签:
育儿 |
1.
一开始听这堂课的时候,觉着这堂课重点是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那干脆直蹦主题,来几个同级运算的算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校对分析后小结出结论不是很完美吗?在课后的交流中,师傅说计算课上最重要不是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原因,所以在计算课上相关模型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在相应的情境中,学生逐步抽象出方法,对应解决问题理清计算顺序。
2.
这堂课教材中选用的例子是:“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教材中这样的安排存在两个问题:
(1)一开始严老师显得很顺利,学生不但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还给出了不同的方法。53-24+38
当出现第三种有小括号的算式时,到底讲还是不讲成了关键。如果讲,要把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讲清楚,还要交代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如果不讲,好好的一道题只用了一半。
(2)教材中只安排加减同级运算的教学情境,没有安排乘除同级运算的模型。事实上,加减同级运算一直在接触,反倒是乘除同级运算学生比较陌生,那是不是应该再增加一个关于乘除同级运算的教学模型呢?
针对这样两个问题,严老师对教材做了重新的调整:
加减同级运算:小明带了15元钱,小刚带了20元,小青比他们俩的总钱数少8元,小青带了多少钱?
第一个例子解决方法虽然单一,但是少了书本中例子的许多累赘,一下子将本课的重点拉了回来。
乘除同级运算:有4框篮球,每框有6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个篮球?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讲解,很自然地小结出: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我们叫同级运算,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呢?(从左往右)
只是在整个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同级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存在偏差。比如像加加、减减、乘乘、除除类型的同级运算很多学生不点破不知道,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最好能放上一道或几道这样的选择或判断题,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同级运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