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以问促读、以读促悟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感悟。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方面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这些方法加以总结,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题记
|
6
爬山虎的脚
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纠正理解偏差、错误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学习本课的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学生画出的样子五花八门,我出示了学生画出的几种样子,问学生:“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学生又通过读课文,结合平时的观察,纠正了错误,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领悟到作者认真观察的品质,既向学生渗透了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的思想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要认真读书的习惯。
7
蟋蟀的住宅
提出问题的方法:
(1)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
本课课题很有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住宅,实际上课文中也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针对课题中的这个表达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板书课题以后,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们平时把昆虫、小动物的住处叫做巢穴、窝儿,为什么法布尔把蟋蟀的巢穴称为住宅呢?你从中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预习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赞美之情,初步领会到运用拟人这一表达方法的好处。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在对比处提出问题。
在本文中,有一个中心句: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
我让学生读,然后提问,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么简单?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们建造住宅的过程,从而深刻的体会到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9、巨人的花园
提出问题的方法:
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问题。
在本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读文,大体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初步感受,然后让学生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提出问题:“男孩的眼睛仿佛说了什么话?巨人心里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学生经过朗读感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到,巨人感到心里火辣辣的是因为它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冷酷,换来寒冬,而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为什么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样,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问题,以问题促进感悟。
在本课质疑的过程中曾经产生困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语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精神品质,而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是先大体了解人物的特点,然后再通过理解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否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后来请教了张校长,我认识到学生初读课文,只是对人物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初步的感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感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支离破碎的理解感悟加以整合、升华,这样,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物的精神品质,他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10
幸福是什么
提出问题的方法:
先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针对中心句提出问题。
在学习本文时,我首先复习了针对中心句提出问题的方法,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
我先找出中心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对人们有益的事”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然后抓住最后一段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幸福的含义?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即三个青年的做法),理解他们的做法有什么意义,从而揭示幸福的含义。
11 去年的树
提出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补白中提出问题。
《11
去年的树》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男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语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学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补白提出问题,想象体会:
鸟儿是怎样寻找树的?鸟儿在寻找树的过程中它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它会怎么想呢?
结合语言训练:
学生体会到鸟儿寻找朋友的急切心情。同时,结合出示重点句:
|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
这两句话中都有“看”,鸟儿会说什么呢?通过想象体会,学生体会到历尽艰辛的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这样通过想象质疑,以问促读,以读促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14
白鹅
提出问题的方法:
(1)针对别具特色的语言特点提出问题。
在《14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例如用“我们的鵝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高傲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学文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作者非常喜爱白鹅,可是我觉得作者十分讨厌这只白鹅,你觉得我的说法有道理吗?同时,我还出示了句子: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到作者是运用反语的方式写这只鹅架子十足,突出了鹅的高傲,表达了作者対鹅的喜爱之情,因为它的高傲不会令人生厌,只会引人发笑,这样明贬实褒的语言,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原来表达喜爱之情还可以说反话,可以明贬实褒呀!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这类语言风格的文章,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喜欢阅读。
(2)针对课文的过渡段、中心段提出问题。
本文的第2自然段既是全文的中心段,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又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对白鹅的初步印象“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3——7自然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鹅的高傲。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自然段提出问题,必然会提纲挈领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我抓住第2自然段提出问题:
A、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生答:写鹅的高傲及表现。
B、从“更”这个字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课文将重点描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然后围绕“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高傲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领悟了本文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的结构方式,体会到了白鹅的特点,领会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15 猫
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
在《15
猫》一课中,第一自然段中“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是前3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了猫的性格中互相矛盾的几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针对课文的这个特点,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首先,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重点句子: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
我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提出了问题:他们既然犯了错误,为什么还说他们可爱呢?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体会到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因为自己没有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感到愧疚,他们会向父母表达爱的。这样,抓住课文中的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在学习本文时,他们读出了课文中猫的性格互相矛盾的方面,然后主动提问。例如,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又说它贪玩呢?这样,学生学到了质疑的方法,培养了质疑能力,又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以问题促进思维,促进领悟。
16 母鸡
提出问题的方法:
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作者感情的变化提出问题。
《16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描写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针对本文的感情变化,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开始时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不敢讨厌母鸡了?学生经过学文、思考、理解、感悟,结合他们提出的问题,理解了“一位鸡母亲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体会出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17 颐和园
提出问题的方法:
(1)针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本文是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叹之情。在本文的行文结构中,还具有总一分——总式的结构特点,因此,针对本课的这两个特点,我引导学生提问,以推动思维、理清文章的层次,以便于指导学生的习作实践。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预习读文时,看看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读文后引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针对这个问题,我还预设了一个问题:你是从哪里看出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这样,我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表示地点变换的过渡词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去玩。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然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个课堂小练笔,让学生介绍从进校门到教室的过程,这样从读到写,读写结合,指导了学生的习作实践。
(2)针对首尾呼应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针对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读开头、结尾,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这两部分的相似之处,都饱含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这是我向学生介绍了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及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结合着课堂小练笔应用。
3 鸟的天堂
提出问题的方法:
从感悟文中标点符号的不同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
鸟的天堂》一课中,课题是“鸟的天堂”,而“鸟的天堂”在文中又出现了5次,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学习三年级下册《14
检阅》第6自然段的的过程: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它放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它放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
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从这只有三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从这只有三个标点符号不同的两段话中体会到儿童队员们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也体会到不同的标点符号有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然后,我引导学生针对“鸟的天堂”提出问题,在学习中领悟到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体会到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留恋之情,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