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人物形象分析
(2014-06-08 10:33:59)
标签:
情感杂谈 |
史湘云人物形象分析(一)
文章主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百个人物形象。形形色色,高高低低的人物,每一个都那么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史湘云也因其独特的人物性格而让人记忆深刻。她既不象黛玉那样尖酸刻薄,也不象宝钗那样城府极深。别有一种风流妩媚,如娇花临水般独立在十二钗中间,给人一种林下风致与清秀之气。她的思想与感情似乎都缺了点深刻老道,然而正是这种稚嫩纯真使她显得空灵透脱、胸无纤尘,赢得了书中人物与读者的普遍好感。她的出场总是给人们带来欢乐,而她的命运却与十二钗中其他人物一样的悲惨。曹雪芹是抱着一腔同情与赞赏的态度来写她的,又将这同情与赞赏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一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显然比不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甚至也比不上王熙凤那样丰富与深刻,而她的性格所显示的魅力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键词:
豪中有秀
湘云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史家的后代,史家不似贾家那般显赫,虽然叔父史鼎秉承了保龄侯的爵位,但仍担不住家族败落的势头。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她依靠叔叔婶婶生活。这史家现在已不是“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时代了,连平日针线都要湘云自己动手,且不得有任何抱怨。见第三十二回,袭人告诉宝钗说请了湘云帮 做针线活计。宝钗因说:“我近来看着云姑娘的神情儿,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 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她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她来了,她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就说在家里累得慌?我再问 她两句家常过日子得话,她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嘴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得。看她的情景儿,自然从小儿没了父母是苦的。我看见她也不 觉的伤起心来。”书中并未有湘云因自己遭遇向人诉苦的正面描写,然而通过宝钗之口,可以得知,湘云在家每每做活都要做到三更半夜 ,倘若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儿,史家的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千 金小姐被人这般使唤,恐怕恐怕贾府丫鬟们的处境都要好过于她。
湘云在家里处境很孤零,只有到贾府来才可以获得些友情与温暖。只有进了大观园才欢乐,是将恨与愁掀在一边,暂时忘记了家庭恐惧的欢乐。林黛玉进了大观园就痛苦,是五内俱焚,无法排遣的痛若。薛宝钗进了大观园就犯病,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仅靠“冷香丸”才能医的病。湘云缺乏宝钗对家庭的依恋,黛玉对无家的遗憾。湘云只有对家庭的恐惧[①]。她一进大观园就担心离开大观园,还未离开大观园就盼望着再来大观园。当她二进贾府再回去的时候,书中这样写道:
忽见史湘云穿的齐齐整整的走来辞说家里打发人来接他。宝玉林黛玉听说,忙站起来让坐。史湘云也不坐,宝林两个只得送他至前面。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曲。少时薛宝钗赶来,愈觉缱绻难舍。还是宝钗心内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他婶娘,待他家去又恐受气,因此倒催他走了。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倒是湘云拦住了。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第36回)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呀,满肚子委曲又不敢十分委曲,难舍难分又不得不又舍又分,连嘱咐提醒老太太再派人接她去也是悄悄的,可见她对家庭的恐惧已经到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程度了。难怪她三来贾府之前,一听说众姊妹们在园中作诗,就急的不得了,还是袭人了解她的处境,对宝玉说:
“他要来又由不得他;不来,他又牵肠挂肚的,没的叫他不受用。”(第37回)。
所以在史湘云眼里,大观园是她可以暂时忘掉家庭恐惧的一片乐土。那里的闺友闺情可以使她得到一点慰藉,虽然这种慰藉只是短暂的,一瞬即逝的,她已经乐不可支了。
从这点看来,
黛玉嘴里的‘公府千金’史湘云呢?尽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然而从不给人悲悲戚戚得印象。小说第七十六回,在凹晶馆联诗的时候,史湘云曾经开导林黛玉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既然如此,为什么读者都同情林黛玉而忘掉那个比黛玉更苦的史湘云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林黛玉的招人同情,主要是因为她有一部哀艳浪漫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是由青梅竹马自然地发展为知己之爱,生死之恋。而史湘云却是非常一般的,由父母包办的婚姻。虽然《红楼梦》第五回暗示读者,史湘云的婚姻也很不幸:“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但这种朦胧的暗示很难激发起读者多大的感情共鸣,所以史湘云不幸的婚姻没有在读者那里博得更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