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南坞镇卜寨村走活生态棋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乡村见闻及历史解读 |
图一
走进南坞镇卜寨村,几个有趣而又淘气的小家伙聚在一起,时而奔跑、时而欢闹、时而嬉戏、时而坐下来谈天说地......这也许就是童年的乐趣吧。
图二
说起卜寨村,属于南坞镇,距红旗大道1公里,全村1743口人,4个村民组,54名党员,16名村民代表,2495亩耕地。村子外,枝繁叶茂的地黄,五彩缤纷的花卉,清澈透底的池塘,心旷神怡的游乐场;村子里,干净整齐的街道,幸福快乐的村民,书香浓厚的文化墙,清净优雅的活动广场,都在向人诉说着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这个村庄的不断变化。
图三
天还没亮,几位清洁工,像时钟一样准时,不论数九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总是清晨五点推起清洁车,拿起扫帚、铁锹,熟练地打扫卫生、清除垃圾。虽说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收入又不高,可是她们却没有一句怨言。为了这个神圣而又辉煌的职业,她们在自己光荣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清洁工,一个无法用任何优美的词语来概括和形容的词。在人们看来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人,工作简单、朴素,但是她们确实了不起。夏天,当人们还在家中享受着清凉时,她们却在酷暑的烈日下,闻着垃圾刺鼻的臭味坚守岗位,脸上那豆大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晶莹透明。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不起眼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她们是那么渺小,却是那么高尚,她们才是美好家园的真正守护者。
图四
卜寨村虽然不大,但是建设的相当好,这个村的街道路面全部硬化,太阳能路灯定时开关,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干净整洁了许多,这些可喜的变化离不开卜寨村党支部的汗水与努力。
图五
花卉,是卜寨村随处可见的景观,无论是街道两旁的美人蕉、芍药,还是黄色月季,与红色月季的美艳相比,黄色月季显得更加明丽和阳光。这些花卉都在向前来观赏的客人展示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花儿”的喜爱。
图六
驻足观看,墙壁上那巧夺天工的喷绘艺术,将美丽乡村的村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系统规划结合的非常完美。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卜寨村以“三农”工作为抓手,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以“五个振兴”为目标,制定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图。
图九
为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卜寨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图十
为了种好地黄,村党支部书记赵改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到禹州、亳州等地考察学习,取回药材种植“真经”。后来,村里引进了优质地黄种苗,在当地试种之后长势很好,随后与省城的一家大型中药材企业签订了地黄收购合同,消除了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
图十一
为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推进移风易俗,消除婚事、丧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慕虚荣、比阔气的现象,卜寨村要求村民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做到贺喜庆祝有分寸、礼尚往来有尺度、人情世故讲法纪,坚决反对婚丧嫁娶搞攀比、讲排场,让勤俭朴实、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卜寨村的新时尚,为打造清新卜寨、文明卜寨作出应有贡献!
图十二
赵改明,是老少爷儿们公认的能人,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过去一直在广州开出租车,辛辛苦苦挣下殷实家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然而,他觉得自己富裕不算本事,还要发展地黄种植特色产业,带领父老乡亲同奔致富路,一起过上好日子。
2017年年底,恰好村“两委”进行换届选举,在乡亲们的热切期盼中,他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问起他怎样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改变“收了小麦种玉米”的传统农业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时,赵改明深有感触地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在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的同时,努力打造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鼓励引导农民利用乡村周边空闲土地发展地黄、艾草等特色产业,真正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