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彝族大黑彝支系
(2013-11-23 19:01:54)分类: 彝族文化 |
大黑彝自称“纳苏泼”,聚居在五山、西三、东山、弥阳等的部分村寨。据清乾隆《弥勒州志》载:“黑倮倮,为滇之贵种。凡土官营长以上皆及族内。挽髻插骨簪,着耳环,出则包黑帕,佩刀披毡。”境内黑彝从昭通、罗平、师宗等地流入,如居住围锁村的来自曲靖、马龙方向;乌衣、牛坪的来自罗平、邱北方向,姓氏有张、高、龙、李、刘、万、者、资等。现有人口4083人。
大黑彝服饰
清乾隆《弥勒州志》载:“黑罗男挽颉插骨簪。”民国时,壮年用黑布帕缠头,穿对襟衣,部分中老年穿长衫,加罩褂子,头戴青缎小帽。妇女服饰变化较多,幼时戴船形帽,帽边订白羽,帽顶绣花,穿花衣服;七八岁时改戴冠子帽,两耳缀银泡吊铃;十五岁起改戴长尾帽;衣着重色彩,镶边,鞋绣花;16岁时戴团帽,订凉帽盘,顶上缀银泡,组成图案。婚后戴板瓦形帽,加系纱帕。平时穿蓝色短衣,套长袍,外罩褂子,系镶边绣花围腰;裤脚宽大,锈花边。出嫁或赴宴时,穿长袍罩裳服,服面绣花纹图案镶银泡等物,后面绣正方形图案一块,订上银泡,此图案以紫色缎做心,用各色缎镶边,似清代职官“补服”(相传某朝公主嫁给黑彝首领时,宫廷赐赠礼服,妇女世代沿用,以显尊贵)。老年戴黑布帽包沙帕。
大黑彝民歌
大黑彝人是善唱的民族,传统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其曲调细腻,旋律抒展悠扬,委婉动听,民歌有叙事歌、婚礼歌、情歌、酒歌和儿歌五类,其中,婚礼歌是最主要的,最盛行的一种民歌形式,这一特殊的形式与民族特殊的婚俗有密切的关系。普通人家举行婚礼方式都有婚俗歌舞“翁喜活动”,“翁喜”意为贺喜、庆喜。分《开场调》、《正调》和《谦虚调》三部分,演唱场合有两种:一个婚前男方到女方家举行“吃定亲酒”时,由男方特邀歌手与女方媒人特邀歌手进行比赛性的对唱;二是新郎新娘举行结婚典礼时,在男方家迎亲的当晚和第二、三天酒宴期间,由男方宾主与女方亲人进行对唱,唱歌较长,歌唱者往往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即兴编创,内容包括婚姻习俗的起源,姻亲之间,夫妻之间处世为人道理,以及宾主之间的祝贺、祝福,主人家对媒人的答谢等。演唱形式有二人对唱,多人对唱,集体齐唱及边舞边唱等。
大黑彝酒歌是比较传统而古老的歌曲,歌声可以将您带到远古的辽阔的、悠悠然的境地,又可感受到一种亲切,一种自然,加之,大黑彝古老精美、神秘的服饰风韵。让您仿佛置身于纯净的人间美景,当可算作是生态之歌。
大黑彝节日活动
大黑彝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与彝族其它支系大同小异。异点:从除夕之夜起,各户按祖籍祈祷,邀请祖先回家过年,初三日送祖先回原籍,新嫁娘第一年在夫家过,次年回娘家过,春节期间妇女不做家务,初一晨男子早起开门,口念吉祥之词做饭,初二晚饭在村边路上祭“牛王”,初三中午烧火星,送火神娘娘,初五祭粪堆。
大黑彝祭祀活动
二月初选择鼠或马日祭龙树。三月三日祭山神,五月十三祭雨神,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三天:二十三日宰牲叫魂,邀请祖先回家过火把节,接回出嫁姑娘同过;二十四日素食,诵经文,送“关圣”;二十五日送祖回原籍。七月七祭田(抱白公鸡到田地内转一圈后,抱回宰杀),九月初二祭地母(素食),十月十六过尝新节。以上的祭祀活动基本上和其主彝族支系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