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评课记录
(2013-11-21 13:31:47)分类: 课堂实录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汇景实验学校
唐海燕
蔡洋洋
肖老师的这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满,教学环节紧凑,重点突出,重视思维启发,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最为欣赏这节课的朗读指导,肖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层次感强,效果明显。在多形式的读中师生一起品读诗句,品味诗意,感受古人情同手足、难分难舍的珍贵情谊,学生的情感也在浓浓的吟诗诵读氛围中得到升华,最后现场模拟的送别情景,学生欲言又止的表现让人一唱三叹,佩服不已,整节课随着古诗新唱的音乐达到了高潮!让人回味无穷!
赖熙怡
评肖老师的课:
正式上课之前,肖老师和学生轻松对话中,消除学生胆怯心理,调整学生情绪。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哪怕答得不正确,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如学生说“我认为是……”,肖老师点评:“没有把握的看法你能加上“我认为”三个字,表示仅仅代表自己的观点。”
肖老师由一个“送”字的小篆字体,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字,激发学生兴趣,并介绍了字的本意,由送谈及送别,请学生谈自己有关离别的经历,进而读诗题,过渡自然。
在学诗前,介绍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即孟浩然和李白的相识相别经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
在诗歌朗读部分,肖老师和师生配合读,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读出来。师生在配合诵读中,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味道。
课堂上,肖老师还通过图片辅助学生理解,通过配乐渲染诗歌离别气氛,并注重学生对每个字词的理解,毫不含糊。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有所得,老师们听有所得,实在难得。
李煜梅:肖老师的整节课设计巧妙,训练扎实,看似平常的课堂却处处可见老师的独具匠心,是一节值得学习、借鉴的课。
简玉君
评肖老师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肖老师的整个设计可以简单概括为“读—理解—背诵—拓展”四环节,设计有梯度,层层深入,课堂轻松活跃,目标达成度高。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一个亮点就是:篆书“送”的课堂导入。从古文字出发,引导理解“送”的含义,营造了“依依惜别”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读是第二个亮点:自己读、全班齐读、指名读、加入节奏符自己读、师生共读、打着拍子读、配乐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其实已经为后面的背诵做好了铺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也可以说,为下面的理解也做好了准备。后面的理解诗句、背诵全诗,都十分顺利就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把“古诗新唱”和后面的练笔环节(两分钟写下李白此刻想说的话)合二为一,改为:边听“古诗新唱”,边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以上是个人的浅见,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钟少霞
肖老师这节课上得扎实从容。课题导入出示篆书“送”字,增长学生汉字造字的知识,也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的题眼。课中朗读充分,且层次分明,先是要求读准字音,再到读好节奏,最后读懂诗意。其中想象春景画面环节,学生思维活跃,妙语连篇,可见学生平时积累下足了功夫;最后让学生写下李白的最想说的话,老师引导学生可以说说诗句,巧妙地拓展了其他的送别诗,一举两得。
高校:
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
肖老师在教学中较好地把握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灵活运用四步学古诗的方法。即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古诗的方法,实践“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悟难点”的教学方策略。比较好地处理了讲解和感悟、整体和部分、主体和主导、积累和运用这些关系。课堂诵读层次分明,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诗画同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肖教师还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学生投身其中,生动着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诗情画意溢满课堂。
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的资料丰富,在课堂上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譬如肖老师通过象形文字理解“送”含义,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直观课件和语言描述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岳老师
评课:肖老师的这节课,环节流畅,过程清晰,教师让学生学习诗歌但又不是单纯地讲解诗歌。总的来说,有三个亮点:一是篆书“送”字的导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二是注重对所学内容的迁移拓展,如“除了‘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老朋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三是充分利用图片、配乐等形式让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味。